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桶岡遊記(黃隆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桶岡遊記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桶岡遊記》中國當代作家黃隆旆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桶岡遊記

偶與人閒聊,得知位於贛南崇山峻岭的崇義縣思順鄉桶岡村(現更名桶江村),有一巨石,乃王陽明的記功岩。我暗自竊喜,心就痒痒的。

陽明先生何許人也?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寧波餘姚)人,精通儒、道、佛,陸王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其思想學說不但在中國廣泛流傳,還波及整個東南亞。他倡導「知行合一」,立德立言立行於一身,弟子甚眾,成就冠絕於大明一代。

在中華民族淵源流長的歷史長河中,名人可謂燦若繁星。然而,像陽明先生這樣有如此巨大的成就和貢獻的,真算得上有經天緯地之才的就鳳毛鱗角了。怎不令我心馳神往?

十月一日晚上九點多,我突然接到一個電話。真是無巧不成書,竟然是朋友相邀,要我一同前往桶岡遊玩。有此好事,我二話沒說,欣然答應。

第二一大早,美好的天氣宛若我的心情。汽車喇叭歡鳴,我喜滋滋的,屁顛顛奔去,恰似頑童登車,與朋友相伴前行。

時值金秋十月,清風送爽,丹桂飄香。我們出營前,穿平富,越上寨,至金坑,橫過埠,進思順。220國道正全面施工,大多公路受其影響凹凸不平,人就有了顛簸之苦,但大家依舊一路上談笑風生,不時商討王陽明其人其事。

來到思順圩,思順村的何光鋒先生熱情有加,請坐泡茶,聽了我們的來意,立即表示要親自帶我們前往,客家人的熱情好客表達得淋漓盡致,讓人好生感動。

茶罷,在何先生的導引下,我們不顧舟車勞頓,繼續沿着蜿蜒曲折的公路驅車前行。何先生胸懷山形,心明路徑,不一會兒,把我們甩出老遠,幸好只有一條大道,即使出現小岔路,也不可能錯誤誘惑我們,從而拐跑我們的思緒而誤入歧途。

行走之中,忽見兩邊高山懸危對峙,陡岩峭壁悄然聳立,公路墈下壑深水湍,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據有關史料稱,此處正是五百多年前的暴民藍天鳳之最大哨卡——鎖匙窿。難怪當時謝、藍二人可以遙相呼應,割據崇義,嘯聚一片山林村莊,坐大而成一方小霸王。我們停車駐足,細看如斯景狀,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前引路的何先生,早就絕塵而去。

稍作逗留,復又登車,一路奔馳,一路風景,山雄渾,林茂密,蒼翠欲滴的莽莽叢林,景致自然催生潛伏心底的美好感受。如此這般走了二十多華里山間公路,沿途只見樹木蔥蘢,綠茵如雲,卻不見人煙,就是在山上活動的山民也未曾看到。正在我思慮困惑之際,一自然村莊赫然映入眼帘。恍惚中,腦海霎間浮現陸游的詩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只是惋惜自己錯過了柳暗花明的季節。

桶岡,四面環山,風景秀美,是一巴掌大的盆地,渾然天成一個小村落,恰似過去農夫割禾脫粒的桶岡。此刻,陽光毫不吝嗇地灑落下來,給周邊翠綠的群峰塗抹一層金黃。籬笆瓦屋,雞鳴犬吠,山溪清澈,給靜謐的山村平添幾許生趣,那份寧靜祥和的氛圍迎面撲來,令人心曠神怡。

車停人下,急不可奈的我便踏上曲折廊橋,橋的盡頭築一八角亭,亭內豎一石碑甚是醒目。其碑鐫刻王守仁當年上奏朝庭之《立崇義縣治疏》,既彰顯陽明先生當年繳匪撫民之功勞,轄制地方之政治智慧,又可作一耀眼的景點,為深山旅遊陡增一抺亮色。

曲徑通幽,我們繼續沿着逼仄的山間小道溯流而上。行走中,我們與贛州市作家協會主席簡心一家三口不期而遇。

一番寒暄問候,大家邊走邊聊,欣賞着一幅幅如畫景色,品味着古人所說的「寧靜而致遠」,時不時還掏出手機拍下一幀幀美圖,身心沉浸其中,仿佛走進陶淵明的「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桃花源了。

沿途,碎花異草不斷呈現,還有糖梨子(山楂)等果實不時激動自己的眼睛,目光經秀色可餐的野果花卉不斷刺激,格外明亮,內心也分外欣喜,自然有了美不勝收的意味。

遇上如今極為鮮見的油槽(水碓),師友們情不自禁地紛紛前往,就近察看,還忘乎所以地舉起手機,和水碓合影留念,為自己添加一幀照片的同時,也留下了這美好瞬間,似乎自己穿越於過去了。

水碓是過去生產力極為低下時,利用流水的動力而發明的榨油工具。目睹這一切,我的腦海倏然想起,當年小時候在油槽下的所見所聞:這邊,擔去木梓榨油的農戶,自己點燃自帶柴木,灶間的火苗先是嗶嗶啵啵,繼而撲楞楞歡呼,烘焙着木梓以便壓榨時增加出油率,儘可能多榨出一些油來。那邊,時令至冬,寒風在四面通透的油槽肆意妄為,榨油師傅卻赤膊上陣,手臂上鼓脹凸顯的動脈血管,猶如巨大的蚯蚓蠕動,所費力氣之大,幾乎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整個油槽,一派熱氣騰騰的緊張氣氛,由不得農戶和榨油師傅分心,壓一番,榨一番,金黃而晶瑩的木梓油沿油槽淙淙而出。我不得不驚嘆祖先的辛勤勞作,也不得不佩服祖先的聰明才智。

一路迤邐,拾級而上。忽然,路旁一塊巨石迎面而來,兀自佇立,巍然挺拔,氣勢恢弘,撼人心魄。迎面的巨石上端,「記功岩」三個大字依稀可辨。

大家似乎忘卻了陽光依舊帶着逼人暑氣,有汗涔涔溢出,三步並着二步急匆匆奔去。記功岩一丈有餘,不傍不靠,孤單無助,凸顯「危樓高百尺」的意境,也許站在頂端,真的「手可摘星辰」了。剎那間,龐然巨石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面對這一切,誰敢不由衷產生敬畏且心生感佩之情呢?

記功岩的主體文字乃陰刻,入石三分,雖經五百多年的風侵雨蝕,仍然十分清晰。那些字跡,橫撇豎捺,一筆一畫頗見功力。有人介紹說,這些字體是臨摹王陽明的手書雕刻而成。由此可見,王陽明先生的楷書如果置於當下,該屬書法大家之列。況且,他彪炳青史的赫然功績,在歷史長河中不可能淹沒,始終璀璨奪目。

望着「記功岩」,我思想起漢代竇憲之燕然敕功。竇憲只是用武功徹底征服了北匈奴,根本談不上文治,而陽明先生不但武功不同凡響,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他倡導的心學,至今還深遠影響神州大地,令人不得不折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撫岩沉思:人的思想怎麼能如此慎密,如此深邃,如此寬廣?從而,達到如斯力度、寬度和高度。

正在我們認真揣測碑文之義,有一頭戴草帽,身襲中山裝,腳穿解放鞋的老者,拄着拐杖躑躅來到面前。簡心忙叫住他,與他攀談起來。老者年逾七旬,自稱居住在離這還有十多路的小山村,見簡心問起民間流傳已久的有關陽明先生的故事和傳說,爽朗地笑過之後,說了些代代相傳陽明先生和記功岩的事,這可是口傳心授的。簡心不愧是作家,見縫插針,三言兩語就能採風,令我滿臉愧色。

記功岩左上角,築一草亭,草亭周邊的柵欄上,裝貼一些陽明先生剿匪時所作的詩。雖然有些詩作因年久空白缺字,依然能猜想當年陽明先生的心境和思想,也可側面反映他誓當徹底剷除匪患的決心和信心。

史料記載,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謝志珊、藍天鳳嘯集橫水、桶岡為寇,與廣東池仲容、大庾陳曰能、郴州龔福全等遙相互應,連接千里。邑民屢罹其荼毒,惶惶不可終日。儘管朝庭曾派大員前來剿匪,竟無功而返。再遣文弱書生王陽明巡撫南贛汀漳,領兵前來,曾駐紮村頭裡(今上猶縣營前鎮)。他深知「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調研之後,深思熟慮,決定剿撫並重,按其作戰計劃部署,分兵數路,「至營前,進金坑,屯過埠」。七月,進兵大庾,十月,克左溪橫水,破巢八十四,一度猖獗的匪風就此鳴金息鼓。戰畢,上表朝庭,於橫水置崇義縣。打擊山匪事小,教化民眾為重。平定匪亂之後,他旋即頒布《南贛鄉約》,在贛州、南安兩府大力推行鄉學、社學,教化一方黎民,福祉萬家百姓。

毫無疑問,這些深刻體現了陽明先生的文治武功和政治韜略。

五百多年過去,遠逝了金戈鐵馬,暗淡了刀光劍影,當年陽明先生叱咤風雲,剿匪戡亂勢如破竹波瀾壯闊的烽火場面,早已遠去。撫今追昔,遙想陽明先生看着邑民行將倒懸之際,鐵腕剿匪除黑敢執牛耳的精神,不但除惡務盡還導人從善習良,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與效法嗎?溪水潺潺,松濤陣陣,好像呼應着我綿綿不絕的思緒。

不知不覺中,「五臟廟」開始鬧騰「空城計」。待大家遊玩返回桶岡村落,何先生笑容可掬,老朋友一般呼喚我們。大家心裡明白,他已在這裡等候多時了。於是,眾人隨他進入一戶農家。農家大門敞亮,大廳有一圓桌,筍乾、白菜等農家小菜,以及辣椒蒸林蛙乾等稀罕山珍,和農家的敦厚熱情一起擺上桌面。大家就着山泉,洗刷一下,再也不顧及斯文面子,大快朵頤起來。

吃罷午飯,師友們繼續圍桌而坐,與何先生熱烈交流一些有關桶岡的話題。我則起身走出屋外,清風徐拂,汗息心靜,我望着恬靜安詳、風景秀美的小山村,瞬間明了歲月靜好的些許含義。

雖說邂逅美好時光,也只能讓現實中疲憊的身體解解乏;秀麗的風景,也只能讓驛動的心歇歇腳;再厚重的歷史,也只能讓追憶似水年華的心思懷古憑弔。

飯罷,小憩片刻,我們只好揮揮手與何光鋒先生作別,登車踏上回歸的路程。車內,大家餘興未了,言猶未盡,聊着走訪桶岡的所見所聞所思,思緒穿越歷史天空,感觸深深烙印於心。

歸程中,赫然看見路邊豎一牌子,牌曰:「思順私塾」。我們再次點燃遊歷一番的激情,便靠邊停車,前往參觀。

據當地老者說,思順私塾是王陽明上表置崇義縣後,為教化當地民眾而拔專款築就,已有五百餘年歷史了。

私塾乃是土木結構的一棟老宅,畢竟有那麼些年載,天長日久的風雨侵襲,明顯地陳舊破敗,天井架周邊業已癱塌,但整棟房屋依舊頑強佇立田園邊,委實不易。尤其那副石門框完好無損,石門上方左右兩側的門腦,雕刻的綢緞卷書籍,主題明確,栩栩如生,書香氣息漫溢而出,引人遐想。

私塾能保存這般完好,深刻反映山民對文化的渴望,並想通過知識走出崇山峻岭,到更為廣闊的天地間去。他們從心底里尊重文化,喜歡私塾,幾百年如一日悉心呵護私塾。

令人欣慰的是,崇義縣已立專項,準備修舊如舊,將私塾修葺一新。屆時,私塾修葺完善,定當以古樸而又嶄新的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山坑旮旯將再添一景點,吸引更多遊客頻繁出入,助推山村經濟如虎添翅,我們期待着山村的發展能夠成績斐然。

遊客一旦身臨其境,可以浮想聯翩,在古今之間來回穿梭,歷史風雲激盪心胸,進而洞悉世情,在古韻薰陶中,斬獲頗豐。曾幾何時,私塾傳出的朗朗書聲,潤澤了一代又一代山民,讓質樸善良的山民插上智慧的翅膀,徹底結束僅僅生於斯長於斯終老於斯的命運。睹物思人,陽明先生深邃的文化思想紮根於此,開花結果,造福桑梓,功德無量。山民的思維茅塞頓開,從此合上節拍,融入滾滾向前的歷史潮流。這是山民之幸,也是社稷之幸。

看罷私塾,感慨一番,我們與簡心一家三口握手告別,各自登車而去。但願她又能創作一篇如同《贛南血性》這樣洋洋灑灑數萬言的鴻篇。

天高雲淡,一場說走就走的愉悅旅行,在清風徐徐中結束。待我們返回當年陽明先生駐紮的營前,已是日暮鄉關。家鄉的田疇在餘暉的映照下,秋風拂動,也就汪洋成一片金黃大海,山之翠綠,楓之艷紅,相映成趣,逾發靈動可愛。

看着家鄉的美景,愜意頓生。碩大無朋的記功岩卻不識時務,再次浮現腦海。陽明先生始終踐行「知行合一」,雖然其人在歷史上有譽有毀,有褒有貶,誰也不可能否認,他仍不失為我泱泱中華思想大家之一。如今,崇義縣筑陽明塔修陽明博物館,歷時六十餘載的陡水湖也更名「陽明湖」,莫非在驗證「時來天地皆同力」吧?至於那危峙高聳的記功岩,無論當年王陽明先生出於何種目的,令人監督鐫刻而成,已然是難得的歷史文物,況且,它與思順私塾前後呼應,彰顯其大智大勇的人文情懷與政治韜略,啟迪和昭示山民。既然佇立于山村,也就自然而然地成就一座豐碑![1]

作者簡介

黃隆旆,筆名山夫,贛南客家人,農民,系贛州市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