桫拉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桫拉木,中藥名。為翅子藤科植物五層龍SalaciaprinoidesDC.的根。分布於廣東、海南、廣西等地。具有祛風除濕,通經活血之功效。常用於風濕痹證,血瘀腰痛。[1]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桫拉木
漢語拼音: Suō Lā Mù
性味歸經:味澀,性溫。歸肝、腎經
功能:祛風除濕,通經活血
主治:常用於風濕痹證,血瘀腰痛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桫拉木
拼音名: Suō Lā Mù
英文名: Root of Prinos-like Salacia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lacia prinoides (Willd.) DC.[Tontelea prinoides Willd.]
出處
出自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
藥材基源:為翅子藤科植物五層龍的根。
採收和儲藏
全年均可採挖,洗淨,切片,曬乾。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60-700m的山坡、丘陵、叢林、溪旁。
原形態
五層龍 攀援灌木,長達4m。多分枝,小枝具稜角。根皮金黃色,斷面常有五圈環紋。單葉對生;葉柄長0.8-1cm;葉革質,橢圓形或窄卵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3-11cm,寬1.5-5cm,先端鈍或短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淺鈍齒,兩面有光澤,干時上面橄欖綠色,下面褐綠色;側脈6-7對。花小,兩性,淡黃色,3-6朵簇生於葉腋內的瘤狀突起體上;花柄長6-10mm;萼片5,三角形,長約0.5mm,寬達1mm,邊緣具纖毛;花瓣5,闊卵形,長約3mm,廣展或外彎,先端圓形;花盤杯狀,高約1mm;雄蕊3,花絲短,扁平,着生於花盤邊緣,藥室分歧;子房藏於花盤內,3室,花柱極短,圓錐形。漿果球形或卵形,直徑僅1cm,成熟時紅色,有1顆種子;果柄長約6.5mm。花期12月,果期翌年1-2月。
化學成分
根皮含無羈萜(friedelin),1-無羈萜烯-3-酮(friedel-1en-3-one),無羈萜烷-1,3-二酮(friedelane-1,3-dione),1,3-二氧代羈萜烷-24-醛(1,3-dioxofriedelan-24-al),7a-羥基無羈萜烷-1,3-二酮(7a-hydroxyfriedelane-1,3-dione),7,24-環氧無羈萜烷-1,3-二酮(7,24-oidofriedelane-1,3-dione),25,26-環氧無羈萜-1,3-二酮(25,26-oxidofriedel-1,3-dione),無羈萜烯-1,3-二酮-7a-醇(friedelene-1,3-dion-7a-ol),無羈萜烯-1, 3-二酮-24-醛(friedelene-1,3-dion-24-al)。
藥理作用
衛矛醇即半乳糖醇,與甘露醇、山梨醇同為異構體,在人體內很少(21%)被代謝,不能緩解胰島素休克,也不引起糖尿,在大鼠可作肝糖元之前驅物。
歸經
肝;腎經
性味
澀;溫
功能主治
祛風通絡;通經活血。主風濕痹證;血疼腰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浸酒。[2]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