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橋市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橋市鄉隸屬於湖南江華瑤族自治縣,位於江華瑤族自治縣西北部,總面積69.38平方公里,總人口12638。[1]

地理位置

江華瑤族自治縣位於湖南省正南邊陲、湘桂粵三省(區)結合部,地處東經111°25'至112°09',北緯24°10'至25°10'之間。東北接藍山縣;東南鄰廣東省連州市、連南瑤族自治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西南界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鐘山縣;西抵江永縣,北枕道縣、寧遠縣。境內山、丘、崗、平地貌類型齊全,以山地為主,占69.1%,平地占7.2%,地勢由東向西傾斜,境內有3座海拔1500米以上的大山,南連廣西的萌渚嶺山系的姑婆山馬塘頂,海拔1787.3米,東接廣東的大龍山,海拔1577米,橫臥東北面的九嶷山系的黃龍山,海拔1823.9米,三峰呈三足鼎立之勢。眾多支脈縱橫交錯貫穿全縣,由南向北延伸的姑婆山、八仙界、勾掛嶺、天子嶺一線群山脈脊,天然地將境內分為東西兩部分(俗稱嶺東、嶺西),嶺東屬大山區,嶺西地勢低平,崗丘大部分在海拔400米以下。

區位概況

該鄉位於江華瑤族自治縣西北部。東與花江鄉交界,西、南與大路鋪相鄰,北與東田鎮毗鄰。截止2003年底,總面積69.3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17.33公頃,其中水田538.67公頃,旱地278.67公頃。[2]

歷史沿革

該鄉1950年始建橋頭鋪鄉。1953年更名為橋市鄉。1958年屬大路鋪人民公社。1961年公社調整成立橋市人民公社。1984年恢復鄉建制。1995年全縣撤區並鄉建鎮橋市作為單列鄉被保留下來。

基礎設施

截止2014年底,該鄉有普通中學1所,在校學生378人,專任教師32人;中心小學一所,學生863人,教學點3所,在校小學生951人,專任教師一共47人;鄉衛生院有床位20張,從業人員18個;村級醫療點15個,從業鄉醫15個。

產業經濟

截止2003底,該鄉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009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350萬元,完成地方財政收入76萬元。橋市屬江華農區。2003年,該鄉糧食播種1128.07公頃,總產量4753噸,其中稻穀播種808公頃,產量4038噸,玉米22.6公頃,產量102噸,大豆148.8公頃,產量126噸,紅薯74.27公頃,產量202噸;花生38.93公頃,產量84噸,油茶68.67公頃,產量29噸,甘蔗10公頃,產量300噸;烤煙28.6公頃,產量74噸;蔬菜195.4公頃;造林69公頃,木材採伐900立方米,共生產油茶籽300噸,松脂40噸,山蒼子26噸;生豬發展21558頭,出欄10190頭,2003年出籠家禽57326羽,2003年末羊存欄1533頭,養蜂150箱,存欄耕牛3741頭;水產品51噸。2003年,該鄉農業總產值967萬元,林業總產值200萬元,牧業總產值793萬元,漁業總產值25萬元,服務業總產值24萬元。

經濟建設

橋市集市形成較早,距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是橋市鄉17個村及周邊大路鋪、東田、花江等鄉鎮20餘個村20000多名群眾商品貿易場所。每逢圩日,趕圩群眾多達二、三千人,年成交額超過500萬元。由於橋市市場面積狹窄,2003年在鄉政府南面的關山嶺開發占地面積2.2公頃的大型集貿市場,建有曙光路、富民路、向新路、橋興路等4條主街道和豬肉行、魚禽行、蔬菜行、農副產品行、成衣行等6大專業市場,水、電、路、訊基本齊全。已成功引進1個錳礦開採企業和1個茶葉加工廠。[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