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桔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桔醬,每年12月至次年1月是酸桔產季,酸桔吃起來酸溜溜的,沒有配糖很難下嚥,聰明的客家人把酸桔拿來做成桔醬,除了可以拿來沾醬,還可以烹煮成湯品,千變幻化的吃法,為餐桌上的菜餚帶來了美麗的色彩又可口的甘甜滋味![1]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卷十三提到金橘的效用「下氣快膈,止渴解酲,辟臭」。金桔從來就不是經濟價值高的農作物。利用它可以作成好吃的桔餅、特殊的桔醬,並且含有如此豐富的營養。就好像客家飲食所表現的精神,看起來樸實無華,但蘊含著豐富的生活智慧。

美食由來

客家人南遷後,居住地區生活條件艱苦,處在山區,物資流通不易,一切皆近於自給自足。蔬菜瓜果、禽肉獵物有其季節性與時間性。於是練就出客家人特別善於製作各種乾醃菜臘肉製品。又由於客家人勞動力大,物資又不豐,菜餚有限,於是每樣醃菜臘肉製品的口味皆偏重。

台灣客家人的食,「大體可以用粗、鹵、大、方四個字來概括,粗代表客家菜以吃得飽為主,製作時較不講究變化,當然也較不精緻,鹵說明客家人為了節省食物,用大量的鹽去儲存食物,同時口味上也特別重視鹹味,大代表餐具及食物的份量都比較大,方則重大方;是相當有道理的,不過客家菜食所呈現出最令人難忘的風格,還是口味上明顯偏重鹹、酸、辣、油、香等五大特色」﹙劉還月 2001﹚[2]

而客家人何時開始吃食桔子醬?

客家人所處的自然環境條件、物產資源與社會人文環境自有密不可分的因 果關係。

據《禹貢》記載:安徽有桔,始於夏代。這可見桔樹的出現相當早,而金桔的出現還是經過改良後。明朝李時珍於《本草綱目》卷十三中提到:

金橘生間。或言出營道者為冠。而江浙者皮甘肉酸,次之。其樹似橘,不甚高大。五月開白花結實。秋冬黃熟,大者徑寸,小者如頭。形長而皮堅,肌理細瑩,則深綠色,熟乃黃如金。其味酸甘,而芳香可愛,糖造蜜漬皆佳。

大陸客家的粄,其中〝綠豆粄〞,所使用的材料即有桔餅,可見客家飲食對於金桔是不陌生的。但是關於風味特殊的桔醬之製作,則不見於大陸客家飲食中。雖說如此,但傳說桔醬製作的方法還是傳自唐山。

食材&製作

桔醬的作法

  1. 首先要將酸桔保留蒂頭採下,酸桔保留蒂頭是為了清洗果皮時,不清潔的水不會滲透進果肉裡,破壞果肉的新鮮度,
  2. 接著將果皮與果肉分離,果皮浸過水去苦味,
  3. 最後把果皮與果肉下鍋熬煮,酸甜酸甜的桔醬就大功告成了。

視頻

母女檔客家桔醬 復育酸桔友善土地 part2 台灣1001個故事
客家新聞雜誌160集_傳統桔醬大變身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