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蠶絲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桑蠶絲被 |
「蠶絲被」又稱「絲綿被」,是指含有50%以上桑蠶絲(柞蠶絲)用作填料的被褥類床上用品。按照填充料類型的不同,其中百分之百純蠶絲的稱作「純絲被」。而低於此標準,但高於50%的叫做「混合型」。按照製作加工方式的不同,可分為「手工」(手拉綿、手剝綿)和「機制」兩種。按照原料來源的不同,可分為「桑蠶絲」和「柞蠶絲」。
基本內容
中文名:桑蠶絲被
外文名:mulberry silk quilt
類別:「手工」和「機制」
桑蠶絲被:mulberry silk quilt,顧名思義,就是用100%桑蠶絲加工成的蠶絲被。
桑蠶絲
蠶絲纖維由兩根呈三角形或半橢圓形的絲素外包絲膠組成,橫截面呈橢圓形。蠶絲纖維為蛋白質纖維,絲膠和絲素是其主要組成部分,其中絲素約占3/4,絲膠約占1/4。
桑蠶
又稱家蠶,以桑葉為食料的吐絲結繭的經濟昆蟲之一,鱗翅目,蠶蛾科,學名為Bombyx mori Linnaeus,桑蠶起源於中國,由古代棲息於桑樹的原始蠶馴化而來,與中國現今食害桑樹的野桑蠶同源,染色體都是28對。桑蠶的發育溫度是7-40℃,飼育適溫為20-30℃,主要分布在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地區。
桑蠶是完全為態昆蟲,一生經過卵、幼蟲、蛹、成蟲等四個形態上和生理機能上完全不同的發育階段。卵是胚胎髮生、發育形成幼蟲的階段,幼蟲是攝取食物營養的生長階段,蛹是從幼蟲向成蟲過渡的變態階段,成蟲是交配產卵繁殖後代的生殖階段。整個世代只幼蟲期攝食,並為蛹和成蟲期的生命活動積貯營養。
桑蠶屬寡食性昆蟲,除喜食桑葉外,也能吃柘葉、榆葉、鴉蔥、蒲公英和萵苣葉等。蠶所必需的營養,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類、維生素、無機鹽和水分等。桑葉是蠶最適合的天然食料。蠶食桑後,幼蟲生長迅速,在適溫條件下,一頭蠶自孵化至吐絲結繭,大約6-9天蛻一次皮,共需約24-32天,約食下桑葉20-30g(合乾物5-6.2g),一般經四次眠和蛻皮,至生長極度時,體重約增加1萬倍。
吐絲結繭是桑蠶適應環境而生存的一種本能。桑蠶繭可繅絲,絲是珍貴的紡織原料,在軍工、交電等方面也有廣泛用途。蠶的蛹、蛾和蠶糞也可以綜合利用,是多種化工和醫藥工業的原料,也可以作植物的養料。
桑蠶的幼蟲在變成蠶蛾之前,將自己保護在蠶繭里,每隻蠶繭是一根連續1000-2000米長的蠶絲。 從蠶繭到蠶絲的過程是先將蠶繭聚集在濕熱的空氣中,把裡面的幼蟲殺死,再將蠶繭放於熱水中,蠶繭會變軟並慢慢成漿狀,髒的表層會脫落,最終露出蠶絲的終端,然後將蠶繭放入第二個大桶,依據絲的粗細程度,可將單個或幾個蠶繭纏在一起抽出,即繅絲。
蠶有桑蠶、柞蠶、蓖麻蠶、木薯蠶、柳蠶和天蠶等。蠶絲中用量最大的是桑蠶絲,其次是柞蠶絲,其他蠶絲因數量有限未形成資源。
桑蠶絲被
根據2009最新的蠶絲被國家標準規定,蠶絲被按原料來源,可分為純蠶絲被和混合蠶絲被,100%桑蠶絲做成的被子稱為桑蠶絲被,100%柞蠶絲做成的被子稱為柞蠶絲被,50%及以上蠶絲做成的被子稱為混合蠶絲被。
桑蠶的主要產地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其他地區亦有部分養殖,舊時氣候、水土條件較好的地方,家家戶戶都栽桑養蠶,繭絲綢成為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
製作桑蠶絲被的原料稱為桑蠶絲綿,在桑蠶絲被的生產基地——桐鄉,當地人又稱為「綿兜」。絲綿是由蠶繭經水煮、剝開、疊加、曬乾後形成的,有純手工做的和機器製作的兩種,一般手工製作的絲綿大多是挑選雙宮繭製作,同樣蠶繭剝製的絲綿,好差一般取決於製作工人的手藝。而機器製作的絲綿有雙宮繭、單宮繭和次繭等不同品質的蠶繭製作,最好的自然是雙宮繭製作的絲綿。
就蠶絲品質而言,桑蠶絲纖維韌長、手感好,柞蠶絲粗糙、纖維短且容易斷。再加之桑蠶為人工在室內養殖,成本較高,柞蠶是野生或放養,成本較低,所以市場上桑蠶絲比柞蠶絲價格要高很多。2008年市場數據顯示,優質的桑蠶絲價格差不多是柞蠶絲價格的2倍。
製作工藝
以手工桑蠶絲綿為原料的桑蠶絲被的製作工藝:
1、 將桑蠶絲綿剪開,四人平拉。這種方法是很常見的製作桑蠶絲被的方法。首先用剪刀將手工桑蠶絲綿的一邊剪開,然後四個分別在不同的角度,每人拉住一邊,一起發力將桑蠶絲綿拉開,鋪到床板上,重複操作疊加,直至將所需拉的全部拉完。
2、 將桑蠶絲綿中間挖洞,四人平拉。這種方法和第一種差不多,只是把用剪刀剪改成在中間挖洞。
以機制桑蠶絲綿為原料的桑蠶絲被的製作工藝:
1、 四人平拉。機制桑蠶絲綿本身形狀就是大片長方形的,只要先將它拉蓬鬆,再四人將其拉開成被子大小,再一層層疊加即可,比手工製作方便快捷很多。
2、 兩人平拉。大致步驟和四人平拉差不多,只是兩個人做四個人事情,所花時間要多些。
桑蠶絲被的好壞很重要一方面是桑蠶絲綿原料的好壞,還有比較重要的一方面是製作加工技術的好壞,同樣的原料,經不同人的加工製作出來的桑蠶絲被,其被子的性能等都將會不同,所以選擇桑蠶絲被的時候除了選好原料,還要選好製作方法,這樣做出來的桑蠶絲被才是上上品。
分類
平板絲(特長絲)
工藝流程:製作寬幅平板絲-煮絲脫膠-漂洗三遍脫水甩干-低溫烘乾待用-鋪制蠶絲被。
特點:由平板絲一層層疊加平鋪而成,不需拉扯,蠶絲不被拉扯斷,也不需剪刀修剪,蠶絲平均長度能達到1000米以上,厚薄均勻度幾乎能達98%,不易板結,以後翻新或增減蠶絲簡便易行,可在家裡自己弄,可經數百次翻新,質量最好,價格最高。
市場價:300-500元/斤。
雙宮繭絲(長絲)
工藝流程:雙宮繭-選繭除雜-蠶繭置於80℃熱水中抽生絲綿片(抽絲滾筒周長一般210cm,用小刀從中割斷拉出) -生絲綿片100℃沸水中煮1-2小時脫膠-漂洗三遍脫水甩干-低溫烘乾待用-手工拉松蠶絲-鋪制蠶絲被。
特點:絲線齊一清晰,平均長度達2米,厚薄均勻度能95%以上,不易板結,以後翻新或增減蠶絲簡便易行,可在家裡自己弄,可經數十次翻新。性能好、價格適中。
市場價:200-400元/斤。
缺點:還是有點貴。
削口繭絲(中長絲)
工藝流程:向蠶種場或售蛹企業收購削口繭-選繭除雜-蠶繭100℃沸水中煮半小時脫膠-漂洗三遍脫水甩干-低溫烘乾成精幹繭待用-絲綿機拉松蠶絲(拉絲滾筒周長200cm需用剪刀從中割斷拉出) -除雜-鋪制蠶絲被。
特點:因蠶繭被削過口,原本1000米的蠶絲被截成了無數小段,長的有幾米,短的只有1~2厘米,平均長度1米,絲線不很清晰,蛹皮類雜質較多,拉不散的精幹繭常有,鋪被厚薄均勻度一般只能達到90%左右,比較容易板結,以後翻新或增減蠶絲還原劑比較麻煩,在家裡自己弄不了,必需送到蠶絲被廠進行,而且翻新難度還比較大,次數也很有限,一般只能經2-5次翻新。價格較便宜,顯得比較蓬鬆。
市場價:150-200元/斤
短纖桑蠶絲
繭衣、蛹襯、繅生絲無法抽取的部份等,經過一系列的工藝以後,可以製成短纖蠶絲,平均長度4-8cm,韌性較差,屬短纖蠶絲,質量屬下等,必須經過絎縫機絎縫才能固定蠶絲,否則蠶絲會移位,價格便宜。
市場價:80-150元/斤
桑蠶產地變遷
隨着現代化工業發展迅速,大氣環境受污染較重,桑蠶生存環境也受到威脅,蠶繭小,得絲率低,因而也賣不起價格。特別是沿海等發達城市,傳統農業GDP收入遠遠比不上現代工業的產值,如家電、電子、化工化學、IT信息等技術含量高的產業。
素有「絲綢天堂」之稱的蘇杭已經很少有人栽桑養蠶,「蠶農」這個職業也快消失了。當地人已改行從事絲綢貿易或做起利潤更高的化纖產業。在蘇州,生意熱鬧的「東方絲綢交易市場」,其實更多是從事仿真絲的化纖交易,附近的「仙蠶祠」也只是一個旅遊觀光的地方,不再是蠶農綢商頂禮膜拜的聖地了。
比較突出的是廣東,「桑田變廠房,蠶農變工人」,整個省基本上不從事桑蠶養殖了。
歐美等西方發達國把化纖技術輸入中國,的確涼、卡其布等化纖服裝曾一度成為剛剛改革開放的中國青年穿着時尚,中國卻把價值含量較高的絲綢出口到歐美。這一現狀,至今仍然沒有多大改變,七孔被、九孔被、羽絲被等化纖被,玩着不同的概念一輪又一輪地侵襲着我們的臥室。
桑蠶產地轉移路線圖:一是南桑北移。如江蘇,蘇南不再栽桑養蠶了,而是轉移到長江以北的蘇中、蘇北去了。如南通海安,成為了新時期的「中國繭絲綢之鄉」、「中國湖桑之鄉」、「全國最大的優質桑蠶基地」、「世界僅有三處高品位繭絲綢基地之一」。
二是東桑西移。由於江南沿海一帶不再適合栽桑養蠶,由於這裡的企業就開始把目光轉向了中國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如廣西、雲南、四川等地。雖然經濟效益仍有待觀察,但其幫助西部地區發展思路是值得肯定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