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椹菌核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桑椹菌核病
桑椹菌核病是肥大性菌核病、縮小性菌核病、小粒性菌核病的統稱。通風透光差,低洼多濕,花果多,樹齡老的桑園發病重。合理的種植和藥物使用可有效預防此病。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桑椹菌核病
別名:肥大性菌核病、小粒性菌核病等
病原中文名:白杯盤菌,白井地杖菌等
病原拉丁學名:Ciboria shiraiana P.Henn
病原分類地位:子囊菌亞門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桑
主要為害部位:桑椹
為害症狀
桑格菌核病是肥大性菌核病、縮小性菌核病、小粒性菌核病的統稱。肥大性菌核病花被厚腫,灰白色,病模膨大,中心有一黑色菌核,病模弄破後散出臭氣。縮小性菌核病椹顯著縮小,灰白色,質地堅硬,表面有暗褐色細斑,病椹內形成黑色堅硬菌核。小粒性菌核病桑椹各小果染病後,膨大,內生小粒形菌核。病椹灰黑色,容易脫落而殘留果軸。四川、江蘇、遼寧、浙江、台灣均有發生。[1]
發生規律
不同類型的桑椹菌核病產生的時間不同,例如:肥大型的桑椹菌核病產生較早,其萌發的數量不一樣。同時,子囊盤產生的時間也會表現在不同年份。此外,使用的田間管理工作、間套作模式等不同,產生的桑椹病害程度也會不同。一般情況下,在有雜草的地區比無雜草的地區產生的病菌更多,受到的病害更為嚴重。
綜合防治技術
農業防治
利用農業方法防治,首先,要合理布局種植品種,桑椹的種植需要根據早、中、晚各個階段進行合理搭配。不僅要減少品種單一現象,還需要保證桑樹實現良好的發育[5]。例如:桑樹花期產生菌核病並受到侵染,導致在預防期間會遇到較大壓力,不僅會延長桑椹的採摘時間,還會加大勞動力強度,尤其對於一些早熟的品種。然後,實現合理密植工作,在桑椹種植期間,採用的為單行栽植方式,使其生長出高大、叢狀樹形。一般情況下,密度可以控制在200株/m2。在這種種植方式下,不僅能促進果園具備良好的通風透氣現象,降低病蟲害的產生,還能為果園的除草工作、施肥工作等一些田間管理工作提供方便。其次,對其合理修剪,在每年的五六月份,需要執行修剪工作,將所有的母枝保留2個短截,以使其能夠重新發芽。在修剪後,還需要在12月份修剪掉一些弱小、病害的枝條。同時,實現合理的施肥工作,桑椹在生長期間,要更重視基肥的施用,尤其是鉀肥、有機肥等,能夠促進果實生長強壯,增強果實的抗病害能力。施肥的時間要一年施肥兩次,尤其在每年的5月份、12月份,需要將基肥、有機肥為主。對其進行深耕,促進排灌溝的良好開發。在1月份,要深耕桑園,實現精細整地工作,保證將部分菌核埋藏到一定地下,制約其萌生。還要執行圍溝工作,促進桑園的合理排水,減少田間存在的濕度,以促使具備良好的生長環境。還需要清理桑園,將一些雜草清除掉,尤其是一些枯枝,保證桑園能夠具備良好的存活環境。實現合理的間套工作,因為在套種後的作物比較潮濕,會促進核菌的滋生,無法保證地面施藥工作以及地膜覆蓋工作,所以,一定要在3月份之前將其清理,保證套種工作的良好實施。
物理防治
在桑椹發病期間,需要經常觀察園區,摘除受病害的果實,實現集中處理,從而減少其危害土壤。在地膜覆蓋工作中,要對桑園的周邊實現全面覆蓋工作,降低一些子囊孢子的侵入。該工作的執行不僅能有效一些病菌的產生,還能促進雜草清理工作的優化實施,實現土壤的保濕保溫作用。每隔一年還需要實現輪伐工作,尤其在一些病害嚴重區域,保證能夠從根本上減少病害。
化學防治
利用化學防治方法能夠為其提供保障,在桑樹開花後,可以在盛期、花期為期噴灑70%的甲基托布津可濕粉試劑、多菌靈可濕粉試劑以及腐霉利7天一次的交替使用。對於不同的品種,需要根據花期對施藥時間進行合理安排,其中,每個桑椹果實需要執行施藥兩次,能夠獲得良好的防治效果。[2]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