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桑枝 (中藥)

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如需專業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桑枝,中藥名。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乾燥嫩枝。春末夏初採收,去葉,曬乾,或趁鮮切片,曬乾。[1]

目錄

入藥部位

植物乾燥嫩枝。[2]

性 味

味微苦,性平。

歸 經

肝經。

  • 1、《得配本草》: 入手太陰經。
  • 2、《本草再新》: 入肺、腎二經。
  • 3、《本草撮要》: 人手、足太陰經。

功 能

有祛風濕,利關節的作用。

主 治

用於風濕痹病,肩臂、關節酸痛麻木。[3]

相關配伍

  • 1、《聖濟總錄》:治水氣腳氣:桑條60g。炒香,以水1000毫升,煎至100毫升,每日空心服之。方中桑枝行氣消腫,為君藥。
  • 2、《太平聖惠方》:治紫癜風:桑枝500g,益母草150g。上藥以水5斗,慢火煎至1500毫升,去渣,入小鐺內,熬成膏,每夜臥時,用溫酒調服10g。方中桑枝祛風通絡,為君藥。

用法用量

9~15g。

炮製方法

  • 1、桑枝:揀去雜質,洗淨,用水浸泡,潤透後,切段,曬乾。
  • 2、炒桑枝:取淨桑枝段,置鍋內用文火炒至淡黃色,放涼。另法加麩皮拌炒成深黃色,篩去麩皮,放涼。(每桑枝段100 斤,用麩皮20斤)
  • 3、酒桑枝:取桑枝段用酒噴勻,置鍋內炒至微黃色,放涼。(每桑枝段100 斤,用酒15斤)

本品呈長圓柱形,少有分枝,長短不一,直徑0.5-37.5px。表面灰黃色或黃褐色,有多數黃褐色點狀皮孔及細縱紋,並有灰白色略呈半圓形的葉痕和黃棕色的腋芽。質堅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切片厚0.2-12.5px,皮部較薄,木部黃白色,射線放射狀,髓部白色或黃白色。氣微,味淡。

生理特性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3-15m。樹皮灰白色,有條狀淺裂;根皮黃棕色或紅黃色,纖維性強。單葉互生;葉柄長l-62.5px;葉片卵形或寬卵形,長5-500px,寬4-250px,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邊緣有粗鋸齒或圓齒,有時有不規則的分裂,上面無毛,有光澤,下面脈上有短毛,腋間有毛,基出脈3條與細脈交織成網狀,背面較明顯;托葉披針形,早落。花單性,雌雄異株;雌、雄花序均排列成穗狀葇荑花序,腋生;雌花序長l-50px,被毛,總花梗長5-10mm;雄花序長1-62.5px,下垂,略被細毛;雄花具花被片4,雄蕊4,中央有不育的雌蕊;雌花具花被片4,基部合生,柱頭2裂。瘦果,多數密集成一卵圓形或長圓形的聚合果,長l-62.5px,初時綠色,成熟後變肉質、黑紫色或紅色。種子小。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產 地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主產江蘇、浙江、安徽、湖南、河北、四川等地。

相關論述

  • 1、《本草圖經》:療遍體風癢乾燥,腳氣風氣,四肢拘攣。
  • 2、《本草匯言》:去風氣攣痛。
  • 3、《本草備要》:利關節,養津液,行水去風。
  • 4、《本草撮要》:「桑枝,功專去風濕拘攣,得桂枝治肩臂痹痛;得槐枝、柳枝、桃枝洗遍身癢。」

視頻

中醫中藥養生 桑葉 桑枝 桑白皮都是寶 都有什麼藥用價值呢

參考文獻

  1. 桑枝 中藥查詢,2011-12-20
  2. 桑枝 39藥品通,2011-12-20
  3. 桑枝 黔農網,2011-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