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桐峪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桐峪鎮位於左權縣城東南35公里處,207國道貫穿全鎮,國土總面積154平方公里,共有29個行政村,3345戶,10815口人,勞力5130個,耕地面積130096畝,糧食播種面積9296畝。2001年度農民人均收入1680元,糧食總產2396噸。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大豆、穀子、薯類等。境內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磁石、鎂礦、蘭晶石花崗岩、石棉等,207國道沿線為農耕區,桐峪沿線為礦區。

2017年11月,桐峪鎮獲評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1]

簡介

桐峪鎮位於左權縣城東南35公里處,207國道貫穿全鎮,國土總面積154平方公里,共有29個行政村,3345戶,10815口人,勞力5130個,耕地面積130096畝,糧食播種面積9296畝。2001年度農民人均收入1680元,糧食總產2396噸。主要農作物有玉米、大豆、穀子、薯類等。境內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磁石、鎂礦、蘭晶石、花崗岩、石棉等,207國道沿線為農耕區,桐峪沿線為礦區。

桐峪鎮下轄

小蔭溝村、坐岩口村、壑岩村、碾草渠村、南冶村、南坡村、橋上村、葦則村、前山村、北岸村、西峧村、馬家坪村、桐峪村、灘里村、中莊村、下武村、武家峧村、楊家峧村、牆頭嶺村、小南峧村、西隘口村、東隘口村、上武村、南峧溝村、白家莊村、皇家莊村、周家垴村、申家峧村、石暴村等。

歷史

抗戰時期,這裡曾是一二九師司令部和八路軍總部 機關所在地,劉伯承、鄧小平、劉華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裡生活和戰鬥長達四年之久。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的十三年來,全鎮上下大力實施"區塊開發、科教興鎮、大戶帶動"三大戰略,狠抓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全鎮經濟及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顯著成績。全鎮農村經濟綜合排名連續三年名列全縣第一,鎮黨委連續五年被縣委命名為"先進基層黨組織",連續二年被市委命名為"先進基層黨組織"。1994年獲省政府"科學技術工作先進鄉(鎮)"獎,1995年獲省科協"優秀科普文明鄉(鎮)"獎,2000年省農業廳、省農科院、山西農大在這裡建立了農業新科技術示範基地。

農業結構調整邁出新步伐 在調整產業結構工作中,桐峪鎮緊密結合自身實際,以科技為先導,在更新觀念的前提下,積極推廣農業實用新技術,在優質核桃栽植、蔬菜種植、名特優水果種植、特種養殖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截至目前,全鎮共有優質核桃苗木基地5個,栽植優質核桃苗15萬株,湧現出了以下武村為代表的核桃生產專業村16村。全鎮發展日光溫室大棚100棟,小拱棚300畝,湧現出了以上武村李現偉、任鎖明和灘里村申海紅、李七鎖等為代表的蔬菜種植專業戶160個。名特優水果在紅堤葡萄種植的基礎上,又引進了金太陽杏,凱特杏和智利油桃等新品種。以小尾寒羊為主的特種養殖初具規模,全鎮培育出小尾寒羊養殖大戶5戶,共養殖小尾寒羊1000隻,湧現出了以市人代表徐麗琴為代表的綜合農業開發示範戶5戶。另外,按照各政府的安排部署,退耕還林工作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現已退出耕地700畝,完成造林1000畝,與華德公司聯營開發耕地2000畝,栽植核桃樹500畝,酸棗嫁接大棗1500畝,成為桐峪調產的新亮點。

民營企業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來,在昌鑫礦山有限責任公司的帶動下,雙玉電石廠、金星選礦廠等一大批民營企業脫穎而出,全年共創產值5000萬餘元,實現利稅300多萬元。

基礎設施建設再上新台階 隨着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基礎設施建設落後一直是制約村鎮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近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支持和關懷下,全鎮的基礎設施建設條件有了很大改觀。投資30萬元,新建衛生院綜合門診大樓,改善了就醫條件。投資50萬元,擴建、改建中學教學用房1200m2。投資1800萬元,完成了3.6萬千伏電力增容。投資600萬元,完成20公里桐粟線鋪油拓寬改造工程。投資80萬元,完善了西隘口到下武段的噴灌水利設施工程,特別是在今年的路網建設工程中,全鎮上下群情振奮,完成了11個村的通村水泥路工程,總里程13公里,投資750萬元,工程總量4.42萬m3,投工8.6萬個,出動機具2800台次,全鎮道路交通面貌有了一個大的改觀。集鎮建設也藉助路網建設這條大船有了新的進展,桐峪、灘里、下武、白家莊、前山、北岸等村的街道建設面貌煥然一新。

精神文明建設再出新成果 鎮黨委、鎮政府始終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得到了長足發展,全鎮共湧現出"十星級文明戶"1160戶,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水平和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23村2500戶通了有線電視,廣播電視覆蓋率達到80%,25村開通了程控電話,還開通了移動電話。雙擁工作,計劃生育工作都取得了長足進步。

農村基層黨建再上新水平 以上工作成績的取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有一批高素質的基層黨組織和基層黨員幹部隊伍。廣大黨員忠實實踐江總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加強自身建設,努力提高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本領。鎮黨委不斷探索農村基層黨建工作的新路子,《黨員行為監督卡》這個黨員管理的好方法受到了省、市、縣委的高度評價,並在全市推廣。[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