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桃花笑紅了春天的臉(李國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桃花笑紅了春天的臉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桃花笑紅了春天的臉》中國當代作家李國華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桃花笑紅了春天的臉

驚蟄過後,只需一場春雨,湘南滿樹的桃花一夜之間就泛濫。開得格外喧鬧,無羞無恥,仿佛整個村莊都被她笑醒了。蜜蜂在花朵上盤旋,嗡嗡地響;蝴蝶飛來飛去,扇動着五彩的翅膀,跳着優美的舞蹈。一陣微風拂過,那似火如焰的花瓣更添萬種情思:有的簇擁開放,面色紅潤,像搽過胭脂似的;有的躲在葉子後面,像害羞的少女;有的獨占一枝,高傲的像美艷的少婦。還有的綻放出甜蜜的笑容,猶如美麗的新娘,把那嬌羞與喜悅掛在眉梢,天然一段風韻,全在枝頭,散發出沁人心脾的芳香,好像刻意在炫耀自己的美貌,令人神迷欲醉。

桃花盛開,如同青春的容顏,歷來是文人墨客吟詠的物象,並內化為一種獨特的詩畫意象。中國的意象理論早在《周易》中就提出了比較成熟的觀點:「立象以盡意」。而在文學上最早使用「意象」的是劉勰,他在《文心雕龍》中第一次提出「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辭。然後使玄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真正懂得寫作的人,正如一個有獨到見解的工匠,是根據想象中的樣子來運用工具一樣,善於把抽象的意念以具體的形態精雕細刻出來。

中國文學的天空,永遠留存桃花盛開的意象。《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其中的《桃夭》首開以桃花喻美人的先河,同時衍生了桃花象徵春天、生命等多重文化意蘊。《詩經》有六篇作品寫了「桃」,如《周頌·小毖》《魏風·園有桃》《衛風·木瓜》《大雅·抑》《召南·何彼穠矣》《召南·桃夭》。這些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的詩歌,以桃花作元素,為我們構建了一個亘古不老的愛情天空。

桃花的深刻意蘊絕不只限於愛情,它作為一種常見的花意象存在於眾多的詩詞歌賦之中,寄託着不同的歷史時期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達着不同的理想與追求。最早用桃花來象徵隱逸意味和隱居生活的當是陶淵明。他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雙「天眼」,通過《桃花源記》他為後人發現了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為我們構建了一個寧靜超逸的精神家園。「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1500多年來,這篇只有360字的散文,歷經歲月的打磨,幾瓣桃花骨子裡滿是心憂國家,給世人勾畫出了一個最佳幸福社會的藍圖:土地平曠,屋舍儼然,良田美地,往來耕作,雞犬相聞,黃髮垂鬢,怡然自樂。這是一個自由、富裕、安定的社會,一種輕輕鬆鬆的生活,人人干着自己喜歡的工作。陶淵明說出這個「桃源仙景」之後的1400多年,《共產黨宣言》發表了,共產主義開始從文學作品走入尋常百姓家。「桃花源」是中國人心裡頭那個揮之不去的美麗的夢,讓人不斷地去追尋。

桃花本是春天的使者,是春意的代名詞。到了唐明皇時期,桃花卻與江山相關聯。據《天寶遺事》記載,唐明皇與楊貴妃都喜愛桃花,於是在宮中廣植桃樹。每年春天,當桃花怒放時,唐明皇都要摘下一兩朵桃花插在玉環的頭上。他說:「此花最能助嬌態」。上行下效,當時不少唐人便用桃花洗面,認為這樣可使容貌更加美麗。於是,桃花有了新的語義:愛情的俘虜。 ]]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1708年,孔尚任在中國戲曲的池塘里拋出一枚《桃花扇》,借離舍之情,寫興亡之感。薄薄一柄桃花寶扇,雖無桃樹成陣,卻覺滿紙都是桃色,風骨瀟灑,氣血純正,桃源已然在心間。桃花薄命,扇底飄零,美人碧血染就興亡夢。這桃花是一場愛情的悲劇,亦是江山易主的往事回憶。李香君手上這朵桃花與楊玉環頭上那朵桃花,整整相隔了960年。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遙遠的時空對唱,使得桃花的意象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借桃花自比,抒情,也是古今文人們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三國演義》中最突出的就是「桃園結義」這一意象。在一個桃花盛開的時節、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劉備、關羽、張飛舉酒結義,對天盟誓,甘苦同當,一起打天下。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開篇講的第一個故事。自此,桃園之拜,成為天下人效仿的典範。這一拜,春風得意遇知音;這一拜,報國安邦志慷慨;這一拜,忠肝義膽,患難相隨誓不分開;這一拜,生死不改,天地日月壯人情懷。這個桃園,不僅使得三人結義有了生氣,同時由於桃花的出現,讓兄弟同心的意味變得更濃,亦為後人撐起了歷史的天空,閃爍着人間一股英雄氣。

桃花的意與象絕不僅此,「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飛人倦易黃昏。一聲杜宇春歸盡,寂寞簾櫳空月痕」。這是《紅樓夢》中林黛玉寫的《桃花行》。這是曹雪芹給林黛玉的命運預兆,曾經人生也如桃花般絢爛,可如今嘗盡世態炎涼,這其中滋味又有誰能解?

曹雪芹的眼睛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二雙「天眼」。他發現了愛,他構建了以少女為主體的淨水世界和以臭男人為主體的泥濁世界,為後人留下了「大觀園」。他用獨一無二的話語向世人宣告:「女兒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見了女兒,我便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發現女人,發現愛,這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這是曹雪芹對中國文學史的最大貢獻。曹雪芹的發現,是借用桃花來完成的。《紅樓夢》第十七回、二十三回、二十七回、六十三回、七十回、一百零八回,都在講桃花的故事。《紅樓夢》中的桃花主要為凸顯林黛玉的存在,雖然這種存在是短暫的,但卻是美好的,好比春天一般。

林黛玉及紅樓眾姐妹的存在,讓大觀園有了一種靈性,使大觀園充滿一種青春氣息。「天盡頭,何處有香丘?」沒有人知道何處是天盡頭。天盡頭是林妹妹的嚮往。如果真有天盡頭,那裡一定會有十里桃花吧。「昨宵庭外悲歌發,知是花魂與鳥魂?花魂鳥魂總難留,鳥自無言花自羞;願儂此日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曹雪芹用桃花以及絳珠仙草、菊花和海棠等花朵來寫黛玉的氣質與性格,尤其是這首《葬花吟》將人物的遭遇、命運、思想、感情全部顯示。天上掉下的林妹妹如一朵馨香嬌嫩的桃花,悄悄地開放,又在狂風驟雨中從世界上悄悄消逝。質本潔來還潔去,為了理想與愛情,林妹妹寧可隨花飛到天盡頭,她生命里的那一縷香魂得以安身了吧!

桃花紅了,春天來了。開着這麼溫暖的花,中國文學的天空該不會在冷風中老去。文學不老,住在文字裡邊的桃花也就不會荒蕪。「人面桃花」、「桃花流水」,「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桃花是一個多稜鏡,能折射出每一個人心中的桃花源,而每一個桃花源里都有愛情、理想、江山、友誼、生命的影子。翻開中國文學的卷冊,我一面感嘆世界之小,又更覺這桃花之妙,它真是一個可連通古往今來的時光隧道。光陰者,百代之過客,淋浴《詩經》之雅風,在武陵人的相互守盼中,我們一同期待桃花年年依舊,永遠紅潤着春天的笑臉。[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