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葉枯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桂花葉枯病是一種發生在桂花葉片上的植物疾病。該病一般發生於桂花葉片的葉緣、葉尖,它能使全葉便乾枯三分之一到一半,然後使葉片整個壞死脫落。該病常見於杭州、上海、南京、廣州、長沙、濟南、福州等地。[1]
防治方法
1、園藝防治
加強培育管理。盆栽桂花要忌積水,增施腐殖質肥料和鉀肥,以提高抗病力。病株要及時摘除病葉,冬季還應清除病落葉,以養活侵染來源。
2、藥劑防治
發病期間,初期可噴1:2:100倍石灰倍量式波爾多液,以後噴50%苯來特可濕性粉1000-1500倍液,或50%多菌靈800-1000倍液進行防治。
高溫高濕季節要定期噴藥預防,用75%可濕性粉劑500至800 倍液有良好的效果,每周1次,連續2至3次。
一旦發現病害,就要及時摘除病葉,集中燒毀,以減少傳染源,並噴灑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00至300 倍液,每隔7至10天1次,直至病情被控制住為止。
症狀
在葉片的葉緣、葉尖發生。開始為淡褐色小點,後漸擴大為不規則的大型斑塊,若幾個病斑連接,全葉便乾枯1/3-1/2。病斑灰褐色至紅褐色,有時脆裂,邊緣色深,稍隆起,後期病部散生很多小黑點,病斑背面顏色較淺。
病原
病原菌為Phyllosticta osmanthicola Trin.,屬腔孢綱、球殼孢目。分生孢子器近壞形,有孔口,直徑100-150微米。分生孢子長圓形至近梭形,單胞,無色,大小為6.0-9.5*1.8-2.5微米。
傳播途徑
病菌以菌絲或分生孢子器在病葉、病落葉中越冬,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病菌發育最適溫度為27℃左右。在廣州,病害發生多在7-11月。盆栽場所潮濕悶熱、通風不良時,或植株生長衰弱時都會病重。病害在經冬後的老葉上發生較多。植株下部葉片發生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