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桂林路中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桂林路中作》

作品名稱: 《桂林路中作》

創作年代: 晚唐

文學體裁:詩

作者:李商隱

《桂林路中作》是唐代李商隱創作的一首詩。[1]

此詩是詩人桂林近游之作。首聯謂秋天已到,桂林落日餘暉照射晴江,景物分明;頷聯寫蟬聲陣陣,好像呼喚遊客,不忍其離去;頸聯言村落很小,有犬守護,沙路上見僧人獨歸;尾聯謂正欲舉頭北望故鄉,又見鷓鴣飛鳴,更增加了思鄉之情。全詩借景抒情,以寫思鄉為核心,從眼前景寫起,樂景哀景相幫襯,一反一正,一層一層逼近內里。[2]

詩詞正文

詞句注釋

1.路:全唐詩校:"一作道。"

2.暮暉:落日的餘輝。

3.嘒嘒:象聲詞,蟬鳴聲。語出《詩·小雅·小弁》:"鳴蜩嘒嘒。"

4.依依:樹枝輕柔隨風搖動的樣子。據《詩·小雅·採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5."又見"句:謂滯留桂管,不得北歸也。鷓鴣飛,語出朱鶴齡注引《禽經》:"子規啼必北向,鷓鴣飛必南翔。"傳說鷓鴣常南飛而不向北,鷓鴣鳴聲似曰"不如歸去"。

白話譯文

秋天了樹葉還沒發黃,江面上反射着落日的餘光。

客人啊你慢慢走,樹上的知了齊聲嚷嚷。

小村子裡狗聲相叫,平平的沙灘上走來一個和尚。

我欲向西北的家鄉空望,又見鷓鴣在說"不如歸去"。

整體鑑賞

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五言律詩。詩以客居思鄉為情感原點,以回程景象為發散點,將遠居他鄉的孤愁與對家鄉的思念融為一體,借景抒情,寓情於景,動靜結合,聲色俱見,表達深沉的懷想。

首聯"地暖無秋色,江晴有暮暉"寫江邊之景:南方因為溫度高,所以到了秋天依然感覺不到蕭瑟的秋意,四處依然是蔥鬱旺盛的植物;夕陽的餘暉映照在江面之上,本來清朗的江面,似乎迷濛着靄靄的霧氣。秋士見陰而悲,畢竟是到了秋天,依然能捕捉到來自心底的一絲愁緒。這裡顯然是以樂景寫哀情,不過含蓄了一點。江上的迷濛更能讓人想起"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相同感受,所以,起筆雖然是直寫,好像不動聲色,其實已將思鄉的情絲悄悄纏繞在景物之中,不過是難以清晰感受到罷了。總而言之,首聯用樂景哀景相幫襯,一反一正,目的是為詩歌后面抒發思鄉之情渲染氛圍,蓄勢造情。

頷聯"空餘蟬嘒嘒,猶向客依依",重點描寫寒蟬淒切。作者感覺到它的低鳴好像是在撫平自己遠離故鄉的愁緒,又像是在呼喚自己,不忍其離去。作者雖然採用移步換景的寫作順序,但是選擇意象上還是逐層入情的。"空餘",寫眼前除了蟬鳴外再無一點聲響。此二字更是指示性的伏筆,讓讀者不致誤解頸聯"村小犬相護,沙平僧獨歸"之義,又為收尾做鋪墊。到了頷聯,作者所要抒發的情感線路更加清晰,就這樣慢慢過渡到核心情感的出現。頸聯"村小犬相護,沙平僧獨歸"寫小村上的群狗跑來迎接並護送我這孤獨的苦行僧回宅,沙路平整,曲徑幽幽。這說明作者已經離開了江邊,距自己的住所越來越近了。犬一直圍着自己跳來跳去,說明作者在此居住已有一段時日,也正是說明離開故鄉已經很長時間了,已經到了蕭瑟的秋天了,時間過得可真快。此情此景下,作者一邊是從任上回到住所的喜悅,另一邊又是回去之後的孤獨無聊,不知道自己是該向前走還是向後走,躊躇在心,遲疑不前,就那麼站在原地,思緒邈邈。此時的李商隱,妻子已經病故,孑然一身,遠在他鄉,雖然做了幕僚,雜事也不多,但是那份孤獨無依的感受一刻也未曾遠離,所以可以理解他此時矛盾的心情。作者把自己比喻成僧徒,實是調侃之語,言外有一絲的苦澀辛酸。在這樣的心境下,再引出本詩主旨--思鄉,那種苦味就不是一般思鄉之作可以相比的。

尾聯"欲成西北望,又見鷓鴣飛"寫作者因為思鄉之情油然而生,正想抬頭向西北方的故鄉看上一眼,但地平無高處,無高處可以觀望,只有陣陣鷓鴣的哀鳴在耳邊縈迴,好像是正在催促他趕緊回家。鷓鴣啼鳴在歷代詩歌中是常見的意象,用在此處,與西北望相比襯,則愈見思鄉之深切。詩歌結尾,作者用鷓鴣飛鳴來烘托思鄉的情感,使得整個意境飽滿深沉,更何況此時已是向晚時分,天色漸暗,思情漸濃,那種自傷自憐的情感自然溢於言表。

全詩以寫思鄉為核心,從眼前景寫起,一層一層逼近內里,正是作者情感自然發展的軌跡。詩作前六句寫一路上的秋景,雖然恬靜悠閒,結句卻抒發了思鄉不得歸之感慨秋日暮色中,寒蟬依依、群犬相護、鷓鴣催歸,好像只有這些蟲、獸、禽等天物,懂得苦行僧般的詩人孤獨至極的心情。尤其犬護獨歸的畫面讓人久久不能釋懷。犬把作者看成本鄉人,又隱隱透露出誰人可知的悲涼,一個寂寥獨歸、西北望鄉思愁的詩人形象躍然紙上。

簡介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晚唐著名詩人,字義山,號玉溪(谿)生,又號樊南生,原籍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祖輩遷滎陽(今河南滎陽市)。 [3]

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李商隱登進士第,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弘農尉等職。因捲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而備受排擠,一生困頓不得志。

唐宣宗大中末年(約858年),李商隱在鄭縣病故,死後葬於祖籍懷州雍店(今沁陽山王莊鎮)之東原的清化北山下。 李商隱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4] 合稱為「溫李」。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5]

視頻

李商隱的詩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