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格拉奇娜·巴切維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格拉奇娜·巴切維茨
個人資料
出生 1909年2月5日
逝世 1969年1月17日(59歲)

格拉奇娜·巴切維茨(波蘭語Grażyna Bacewicz,1909年2月5日 - 1969年1月17日),她來自一個雙國籍家庭,在立陶宛人的父親和波蘭母親的陪伴下,她選擇自己的國籍,她選擇了波蘭。是一名波蘭女作曲家,小提琴家。[1]

生平

五歲時,開始學習小提琴鋼琴和理論。

七歲時,首次參加音樂會;她創作了第一首作品《鋼琴前奏曲》。

十三歲,進入華沙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和鋼琴。

1928年,進入華沙大學學習哲學(她完成了一年半)。她繼續在音樂學院接受音樂訓練,與卡齊米茲·西科斯基(Kazimierz Sikorski)一起學習作曲,與約瑟夫·賈贊布斯基(JózefJarzębski)一起學習小提琴,與揚·圖爾琴斯基(JanTurczyński)一起學習鋼琴。

1932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 華沙大學音樂學院 。

後接受帕德雷夫斯基資助赴巴黎師從娜迪亞·布朗熱,回國後在樂隊演奏小提琴為生。二戰後回到羅茲任教國家音樂學院,

1945年至1955年,斯大林主義時期,巴塞維奇和其他所有作曲家一樣,受到新的社會主義政府的意識形態控制的增強。最初,她仍然繼續旅行和出國演出:她第五次訪問巴黎,在巴黎高等音樂學校舉辦音樂會。大約在那個時候,她決定結束自己對音樂的表演,轉而從事作曲。在此之前,她經常與鋼琴家兄弟基耶斯圖特(Kiejstut)錄製許多唱片。他們錄製了例如Bacewicz的 小提琴和鋼琴第四奏鳴曲:該唱片由Polskie Nagrania – XW-72的Muza發行,沒有日期,但由音樂家的詩人姐姐Wanda Bacewicz於1950年代中期發行。

1954年,巴塞維奇(Bacewicz)的一次車禍遭受重傷之後,她的創作生涯成為她的主要工作。在一系列音樂創作獎項和佣金的指導下,她朝著這個方向前進,她認識到她的音樂的價值(對此她非常批評)。

獲獎

39歲那年,巴塞維奇參加奧林匹克大合唱而在倫敦國際奧林匹克藝術大賽中獲得了榮譽獎 。

肖邦作曲家大賽中獲得二等獎,第二次大賽中又獲得了二等獎,

因作曲家,演奏家、組織者、老師等身份而獲得華沙市音樂獎。

1950年,她的弦樂團協奏曲 獲國家獎。

1951年國際作曲家大賽列日(Liège)上獲得了弦樂四重奏一等獎。

1955年,她在第四屆交響曲,第三小提琴協奏曲和第三弦四重奏中獲得波蘭作曲家聯盟競賽獎和文化藝術部長獎。

1958年底,她完成了自己的最後一部,也許是最偉大的新古典主義作品,《弦樂,小號和打擊樂》在1959年華沙秋天舉行。此樂曲於1960年在樂團部門獲得一等獎,並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作曲家論壇上獲得三等獎。[2]

家庭

父親為立陶宛人。

母親為波蘭人。

哥哥基耶斯圖特(Kiejstut)為鋼琴家,並經常陪伴她參加表演。

姐姐萬達(Wanda)是一位詩人,曾擔任家庭歷史學家和格雷昂納(Grażyna)的監護人。

視頻

格拉奇娜-巴切維茨《波蘭幻想曲》小提琴學練

參見

  • 淡淡--縷香的博客- 格拉奇娜·巴切維茨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
  • 波蘭音樂中心 -格拉奇娜·巴切維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