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色希姬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栗色希姬蝽 |
中文名:栗色希姬蝽 拉丁學名:Himacerus Wolff Himacerus 界:動物界 門:節肢動物門 綱:昆蟲綱 目:半翅目 亞 目:異翅亞目 科:姬蝽科 亞 科:姬蝽亞科 屬:希姬蝽屬 命名者及年代:Himacerus Wolff Himacerus (Himacerus)fuscopennis ren,1981 |
栗色希姬蝽(Himacerus Wolff Himacerus(Himacerus)fuscopennis ren,1981)是動物界節肢動物門昆蟲綱半翅目異翅亞目姬蝽科姬蝽亞科希姬蝽屬的一種動物。[1]
目錄
栗色希姬蝽形態特徵
體色暗黃棕色,被淡黃色短毛及稀疏淡色長毛。頭背面的兩眼之間、頸部、前胸背板前葉中央縱紋(由前葉中央亞前緣至後葉的前緣)、小盾片斑紋均為黑褐色,腹部暗棕色。
雌蟲(短翅型)體長9.1mm。頭長1.45mm,頭寬1.2 mm,頭頂寬0.5mm:由側面觀察眼前部分長0.71mm,眼長0.56mm,眼後部長0.25mm。觸角第1節略短於頭的長度(1.25:1.45mm),第3—4兩節等長,各節長度為=1.25:2.2:1.8:(缺)mm。喙第1節粗短,第2節長,稍超過頭的後緣,各節長度為Ⅰ:Ⅱ:Ⅲ:Ⅳ=0.4:1.8:1.05:0.6mm。前胸背板長1.9mm,前葉略向上圓隆,背板後葉顯著短於前葉(0.5:1.4mm),後緣近直,前角間寬0.9mm,側角間寬2.1mm。前翅長1.8mm,伸達腹背板第Ⅲ節的後緣(圖版Ⅺ,圖C),膜片甚小,僅保留膜片的痕跡。前足股節長3.0mm,脛節長2.7mm;後足股節略短於脛節(4.0:4.5mm)。腹部側接緣略向上翹折,寬為0.3mm;腹部長5.0mm;產卵器長1.5mm。雌蟲體長9.1mm,腹部寬3.0mm。
栗色希姬蝽分布範圍
昆蟲的口器
可分為:咀嚼式—用於取食固體食物;吸收式—將液體食物吸入消化道。此類口器包括多種類型;嚼吸式—咀嚼和吸收兼備。
咀嚼式口器 Chewing mouthparts
這是口器中較原始的類型,其他口器均由此演化而來。它由以下5個部分組成:
(1)上唇 Labrum Mandibles
是連接在唇基前緣的一個雙層的薄片,它覆蓋在上顎的前面。它的反面為膜質,具有許多感覺器,叫內唇。內唇在蠐螬的識別中是一個重要的器官。
(2)上顎Mandibles
上顎由頭部的第二對附肢演化而來,位於左右。上顎前部具齒,用以切斷食物,叫切齒葉(Incisor lobe);後部粗糙,用以磨碎食物,叫臼齒葉(Molar lobe)。上顎是咀嚼食物的主要器官。
(3)下顎 Maxillae
下顎是由頭部的第三對附肢演化而來,位於上顎之後。下顎可再分為5節:
軸節Cardo:相當於足的基節,是一三角形的骨片,其上的關節突與頭殼的側下方相連。
莖節 Stipes:是連接在軸節端部的長方形骨片。軸節與莖節以膜相連,可以自由活動。
外顎葉 Galea:又叫盔節。呈匙狀,為一較軟的寬葉狀,位於外側。
內顎葉 Lacinia :又叫葉節,位於內側,較為骨化。其端部細而具齒。外顎葉與內顎葉用於協助上顎刮切食物,把握食物,幫助進食。
下顎須Maxillae palpus:位於莖節的外側,一般為5節,為一感覺器官,具嗅覺和味覺功能。下顎須以負顎須節與莖節相連。
(4)下唇Labium:
為頭部的第四對附肢演化而來,與下顎相同。但已經左右癒合。下唇也可分為5個部分:
後頦 Postmenyum:相當與軸節,與後頭孔相連。它又常再分為後端的亞頦 (Submentum)和前端的頦( Mentum)。
前頦 Prementum:相當於莖節。
側唇舌 Paraglossa:為一兩側寬大的葉狀構造,相當於外顎葉。
中唇舌 Glossa:中央極小的葉狀構造,相當於內顎葉。唇舌在很多昆蟲中發生特化,如蜜蜂等。
下唇須 Labialpalpus:一般為3節。很多昆蟲的下唇須非常發達,如在蛾類,其是很重要的分類器官。
下唇的作用是托擋食物,下唇須是一個感覺器官。
(5)舌Hypopharynx :
舌是頭部顎節區腹面體壁擴展出來的袋狀構造,位於下唇的前方。真正的口位於唇基的基部與舌之間。
幼蟲口器:
農業上的害蟲,多數是以幼蟲造成為害。幼蟲口器類似於咀嚼式口器,其上唇與上顎仍然保留原始狀態,作用也相同。其下顎、下唇與舌共同組成一個複合體,兩側為下顎,它的下顎鬚髮達;中央為下唇與舌。複合體已很難區分出各是哪一部分了,但下顎須和下唇須明顯可見,端部具一吐絲器。葉蜂類的口器與上顎相同,但僅具吐絲器開口,而無突出的吐絲器。
刺吸式口器Piercing-sucking mouthparts
刺吸式口器是咀嚼式口器的特化。其上唇。下顎特化為口針(Stylets);下唇延長特化為一保護性、支持性的喙(Rostrum);真正的口形成具有抽吸的食竇(Cibarium )。
刺吸式口器的唇基發達,並再分為前部的前唇基和後部的後唇基(其常被誤認為是口針)。唇基兩側外方是相當於頰的下顎葉。在唇基與下顎葉之間是一條形的舌側葉,它是由舌擴展而來。上唇是覆蓋在喙基部的一個三角形小片。在蝽中很長,象口針一樣。上顎特化成一對較粗,且端部具有倒齒,用於刺入組織中的口針。上顎口針包在下顎口針外面。下顎除內顎葉外均已退化消失。內顎葉特化為一對口針。兩下顎口針合併形成兩條細管,粗的為食物管,細的為唾液管。兩口針嵌合緊密,極難將其分開。下唇由前頦形成三節的喙,用於包藏和支持口針,其他部分均以退化消失。舌與口的頭前壁等共同組成一個抽吸。
刺吸植物的過程:首先由兩上顎口針交替插入,並由端部的倒刺固定。下顎口針隨之插入。插入後,由下顎口針的唾液管注入唾液。食物由食物管吸入。大多數刺吸式口器的昆蟲是由食竇唧筒和咽喉唧筒構成一抽吸,而微小的昆蟲,如蚜蟲、蚧類等則主要靠植物體中的壓力和毛細管作用。
薊馬口器:
其喙短,由上唇和下唇組成,下唇須可見。上顎口針中,右上顎退化或消失,僅留下左側的口針。在取食中,用左側的口針刮破植物的表皮,待汁液流出後吸取。下顎特化不完全,內顎葉為口針,外顎葉仍為葉狀,具下顎須,其他與刺吸式相同,這種口器叫作銼吸式口器( Rasping-sucking mouthparts)。
蚜獅的口器(捕吸式口器 Grasping-sucking mouthparts):
每一側的上顎與下顎的外顎葉,兩者緊密嵌合,中央具中空的槽。當取食時,由此向獵物體內注入消化液,然後將在體外消化的體液吸入消化道中,這是一種腸外消化過程。因此,當人被咬後,被咬處紅腫,既為消化液的作用。下顎除外顎葉外,尚保留軸、莖節,位於基部。下唇除須外均消失。
蚊子的口器:
其下唇仍然組成喙,但口針共6根,分別為:上唇,上、下顎(下顎具下顎須)和舌組成。雄性的蚊子,其舌與上顎口針或下顎口針退化,故而不能吸血。
蚤類的口針:
有3根口針,一根是由內唇演化而來,一對是由下顎中的內顎葉演化而來。當取食時,三者合併構成食道,在下顎後部有一小管為唾液管。下顎中的外顎葉呈三角形薄片,蓋在兩側。下唇退化,但鬚髮達。兩須內側具凹槽,起喙的作用。
虱口器:由3根口針組成,分別為下唇、舌以及由口前內壁唾液管基部延長特化而來。上下顎均已退化消失。上唇呈鼻狀,內側具齒,用以固定口器,起到喙的作用。
刺吸式口器對植物造成的危害主要為3個方面:1)直接為害;2)唾液中含有毒素,對植物造成傷害;3)傳播病毒。
3、虹吸式口器Siphoning mouthparts
在蛾蝶類中,上唇很小,為一很窄的橫片;上顎消失;下顎的外顎葉發達,每一外顎葉由許許多多骨化環緊湊而成,環節之間膜質,能夠伸縮,形成一條長長的象鐘錶發條狀的喙管,用於從花中吮吸花蜜和果汁。下顎須短小;下唇僅須十分發達,它既是感覺器官,又是保護器官。
4、舐吸式口器 Sponging mouthparts:
存在於很多蠅類成蟲中。口器外觀可見一大「喙」,它由三部分組成:基部最大,基本上呈膜質,叫基喙;中部筒狀,後壁骨化叫喙或中喙;端部分成二瓣叫端喙,又叫唇瓣。基喙是頭殼的一部分;中喙為下唇的前頦;唇瓣為中側唇舌。
上唇呈一長片,其內壁凹陷構成一食物道,而舌呈刀片狀,緊貼在上唇下,閉合呈食物道,唾液道在舌中。中喙後壁骨化叫唇鞘,起支撐作用,前壁凹陷,構成唇槽,上唇與舌構成的食物道位於唇槽上唇。
唇瓣呈橢圓形瓣,可自由活動,向後可貼在唇鞘上,向下可展開成一盤狀。兩瓣之間有一口,叫前口,與食物道相連,唾液也由此分泌,唇瓣的腹面即端面具許多環溝,這些環溝有點象氣管,故而又叫擬氣管(Pseudotracheae)。每一片唇瓣上的環溝通到一個縱溝上 ,由縱溝通向前口,取食時。食物由外界經環溝流向縱溝,流向前口。抽吸為食竇部分形成的食竇唧筒。
3、刮舐式口器 Cutting sponging mouthparts
該口器見於牛虻中。其上唇、舌與下唇同蠅類,構成一舐吸;但上顎寬大呈片狀,末端尖,可橫向活動;下顎的外顎葉形成口針,下顎須兩節,其餘退化。當取食時,由上下顎口針刮刺破皮膚,再舐吸。
4、嚼吸式口器 Chewing-lapping mouthparts
該口器見於蜜蜂總科,其既可咀嚼固體食物,又可吮吸液體食物,如蜜蜂既咀嚼花粉,又吸取花蜜;切葉蜂既切葉,又吸花蜜。該口器的特點為。上唇和上顎保留咀嚼式,用於咀嚼花粉或築巢;下顎的外顎葉發達呈刀片狀,內顎葉消失;下顎須十分短小,軸節和莖節依然存在。下唇變化最大,其中唇舌發達、細長,端部膨大,呈瓣狀,叫中舌瓣,其腹面凹陷呈一縱槽。側唇舌短小,位於中唇舌基部;下唇鬚髮達,前頦發達。當取食時,由下唇須貼在中唇舌腹面的縱槽上,形成唾液道;由下顎的外顎葉貼在中唇舌的兩側與背面,構成食物道。嚼吸式口器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它組成的口針食物道,不像刺吸式口器那樣緊密,當使用時,合併構成;當不用時,二者分開,分別彎折在頭下,如此,上顎才可以進行咀嚼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