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栗頭雀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栗頭雀鶥(學名:Schoeniparus castaneceps),是雀眉科擬希鶥屬小型鳥類,體長10-12厘米。頭頂栗色具皮黃白色縱紋,眉紋和頭側白色,黑色貫眼紋和髭紋在白色頭側極為醒目。上體橄欖褐色,翅具大型黑色翅斑;最外側飛羽表面白色,內側飛羽表面栗色。下體皮黃白色,兩脅和胸側沾棕。虹膜紅褐色或棕紅色,上嘴暗角褐色,下嘴肉色,腳黃綠色或黃褐色。

栗頭雀鶥主要棲息於雲南西藏高原海拔2600米以下的中低山常綠闊葉林和混交林中,常成對和成3.5隻的小群活動。有時亦見成10多隻至20餘只的大群。常在茂密的常綠闊葉林上層枝葉間,有時也在樹幹和林下灌叢中活動和覓食。沿樹幹活動時多繞樹幹呈螺旋形向上攀緣。主要以昆蟲為食,偶爾也吃少量植物果實與種子。分布於中國、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印度(阿薩姆、錫金)、緬甸、泰國、老撾、越南和馬來西亞等地。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印度(阿薩姆、錫金)、緬甸、泰國、老撾、越南和馬來西亞等地。在中國分布於西藏南部聶拉木、察隅東南部,雲南西北部貢山、西部騰衝、盈江、鳳慶、景東、鎮康、龍江川和怒江間山脈、西南部瀾滄、南部綠春等地。

形態特徵

雌雄羽色相似。前額、頭頂、枕栗褐色,額和頭頂前部具寬闊的白色縱紋,頭頂後部和枕具淡棕色縱紋,具寬闊的黑色貫眼紋和窄的黑色髭紋,頰、耳和其餘頭側白色。背、肩、腰等上體和翅上小覆羽與中覆羽橄欖綠色沾黃,大覆羽和初級覆羽黑色,在翅基部形成大塊黑斑;飛羽暗褐色,最外側兩枚初級飛羽外緣以淡白色或淺灰色,第三枚飛羽以次的飛羽外翻棕栗色或栗色,往端部逐漸轉為淡白色,最外側次級飛羽內外翱均具寬的橄欖綠色羽緣;尾暗褐色,外嗣沾灰。頦、喉、胸等下體淡皮黃色或皮黃白色,頦、喉較黃,頸側、胸側和兩脅赭棕色,尾下覆羽淡皮黃白色,翅下覆羽白色。

虹膜紅褐色或棕紅色,上嘴暗角褐色,下嘴肉色,腳黃綠色或黃褐色。

在中國分布於的兩亞種的區別主要在於:指名亞種頭頂栗褐色較淺,上體褐色較多茶黃色,下體兩側較多赭色;雲南亞種頭頂栗褐色較深,上體較少茶黃色,下體兩側較少赭色。

生活習性

習性:栗頭雀鶥主要棲息於雲南和西藏高原海拔2600米以下的中低山常綠闊葉林和混交林中,常成對和成3.5隻的小群活動。有時亦見成10多隻至20餘只的大群。常在茂密的常綠闊葉林上層枝葉間,有時也在樹幹和林下灌叢中活動和覓食。沿樹幹活動時多繞樹幹呈螺旋形向上攀緣。

叫聲:邊活動邊發出逐漸升高的「吐-威-威」的三節聲音或「唏、唏、唏、唏」的高音,因而顯得較嘈雜,特別是成群在一起的時候。三音節漸強的tu-twee-twe聲;高而帶喘息的下降顫音tsi-tsi-tsi-tsi-tsi-tsirr;輕聲chut或chip的聯絡叫聲。鳴聲飽滿而起伏,下降的顫鳴ti-du-di-du-di-du-di。

食性:留鳥。主要以昆蟲為食,偶爾也吃少量植物果實與種子。據7月份在中國雲南剖析的4隻鳥胃所吃食物全為鞘翅目、鱗翅目等昆蟲,11月間剖析的4隻鳥胃亦幾全為鞘翅目等昆蟲。 僅有1胃兼食有少量植物種子(鄭作新等,1987)。

近種區別

該種有相似種金額雀鶥(Pseudominla variegaticeps)和棕頭雀鶥(Alcippe ruficapilla)。金額雀鶥額金黃色,頭頂黑色,枕栗色無白色眉紋,最外側兩枚初級飛羽外緣不為白色;棕頭雀鶥頭頂無縱紋、有黑色側冠紋,但無白色眉紋。區別均較明顯,野外不難識別。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營巢於常綠闊葉林中攀緣植物上,巢呈杯狀,主要由枯草、竹葉等材料構成,有時也混雜有少量苔蘚。每窩產卵3-4枚,卵的大小為18毫米×13.5毫米。雌雄輪流孵卵,雛鳥晚成性。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種群現狀

全球種群規模尚未確定,該物種在尼泊爾中部和東部、印度東北部、緬甸、不丹以及整個東南亞範圍內都很常見,但在中國很少見(del Hoyo等,2007)。[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