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棧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青島棧橋

來自 去哪兒旅行 的圖片

中文名: 青島棧橋,棧橋

地理位置: 山東省青島市

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氣候

景點級別: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青島棧橋青島海濱風景區的景點之一,是國務院於1982年首批公布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也是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青島棧橋位於遊人如織的青島中山路南端,橋身從海岸探入如彎月般的青島灣深處。橋身供遊人參觀並在此停靠旅遊船,由此乘船可看海上青島。青島棧橋始建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是青島最早的軍事專用人工碼頭建築,現在是青島的重要標誌性建築物和著名風景遊覽點 。

青島棧橋全長440米,寬8米,鋼混結構。橋南端築半圓形防波堤,堤內建有民族形式的兩層八角樓,名"回瀾閣",遊人佇立閣旁,欣賞層層巨浪湧來,"飛閣回瀾"被譽為"青島十景"之一。橋北沿岸,闢為"棧橋公園",園內花木扶疏,青松碧草,並設有石椅供遊人憩坐,觀賞海天景色。

2019年4月12日,入選由中國科協調宣部主辦,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共同承辦的「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二批)」。[1]

歷史沿革

青島棧橋有着一百多年的歷史。1891年,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山東巡撫張曜的陪同下來當時的膠澳視察,回京後果斷向清廷提議應在青島口一帶設防。同年6月14日,內閣明發上諭:"擬在膠州、煙臺各海口添築炮台,著照所請。"同時要求登州鎮總兵衙門由登州(今蓬萊)移居青島口。隨後登州鎮總兵章高元在青島口建總兵衙門,是為青島建置的由來。

青島棧橋始建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1892年清政府派登州總兵章高元帶四營官兵駐紮青島,為便於部隊軍需物資的運輸,建了兩座碼頭,其中一座就是棧橋,1893年竣工,長200米,寬10米,石基灰面,橋面兩側裝有鐵護欄。

光緒二十年(1894年5月29日),直隸總督李鴻章奏摺:"登州總兵章高元,承辦各台基址已具,道員龔照璵又於青島前建設大鐵碼頭一座,現擬於鐵碼頭後建造水雷營,緊扼口門現辦煙臺、膠州兩海口防務,事同一律,宜各設水雷兵營,各制下雷輪船一艘。"

從李鴻章的奏摺可知,在青島的軍事防禦設施不是孤立進行的,而是晚清中國北方海防系統的一部分。而在膠澳建造的每座建築也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大鐵碼頭就是專供"下雷輪船"裝卸水雷、上煤運械而建造的海軍專用碼頭。棧橋是青島最早的軍事專用人工碼頭建築[7] 。該碼頭原稱謂很多,有海軍棧橋、前海棧橋、南海棧橋、李鴻章棧橋、大碼頭等。另一座位於總兵衙門前方的"衙門橋"長100米,寬6米,亦稱"蝸牛橋"。這兩座碼頭都是中國工程師自己設計的,是青島最早的碼頭。

青島棧橋是當時惟一的一條海上"軍火供給線",也就是說,誰控制了棧橋,誰就控制了膠州灣。1897年,德軍以演習為名,從棧橋所在的青島灣登陸,武力占領了青島,棧橋成為德軍侵占青島的見證。德國侵占青島後,清政府被迫與德國簽訂《膠澳租借條約》後,當局開始進行新的城市規劃,許多物資由海上運來。為了方便運輸,德國人又對棧橋進行了改造,在橋面上鋪設軌道,上面可以跑軲轆馬(專門裝貨物的車子)。

1901年5月,將原橋北端改為石基,水泥鋪面,鐵護欄改為鐵索護欄,在南端鋼製橋架上鋪設木板,並建輕便鐵軌,將橋身延長到350米,仍為軍用碼頭。1901年10月7日,小港碼頭建成,運輸物資均由小港碼頭承擔,棧橋的運輸功能也慢慢減弱。1904年大港第一碼頭建成後,棧橋逐漸失去它作為碼頭的歷史使命,開始向遊人開放。1905年前後,商貨運輸移至青島大港,棧橋遂成為船舶檢疫、引水專用碼頭。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年8月27日,日本第二艦隊到達青島海域,封鎖了青島海面。日軍從陸路和水路進攻青島。當時水路方面是從嶗山灣完成登陸,不過最終占領青島後,日軍也效仿德軍在棧橋上舉行了閱兵儀式以此證明其對青島享有"充分主權"。

1922年12月,青島被中國北洋政府收回後,中國水兵在此閱兵,以顯示中國主權的收回。

1931年9月,青島市政當局出25.8萬元,由德國信利洋行承包擴建,橋身加長到440米。將原橋的鋼木結構部分改建為鋼筋混凝土,34排樁通透結構,橋面鋪以水泥,同時將橋面高度提高了0.5米。在棧橋北端沿海建了棧橋公園,種植樹木花卉。橋南端增建了箭頭型的防浪堤,並在防浪堤上修建了具有民族風格的回瀾閣。1933年4月,整個工程竣工。從此,棧橋成為青島的重要標誌性建築物和著名風景遊覽點。

1937年7月7日,日本製造盧溝橋事變,全面侵華戰爭開始。1938年1月10日,大批日軍從沙子口登陸再次占領青島,次日一撥日軍又開始從棧橋登陸 。一個時期,棧橋作為軍用碼頭,不准中國人進入。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多次撥款對棧橋進行維修,1985年青島市又對棧橋進行了大規模的全面整修,將橋南端通透部分拆除重建,由34排樁改為16排樁,並新建眺望台1座,同時將橋入口處的6根擋車石柱拆除,兩側圍以鐵索護欄,12對歐式橋燈相峙而立,外鋪花崗岩石台階。1998年底至1999年6月,市政府再次撥款對棧橋進行了大規模整修,橋身按抗風浪50年一遇標準、回瀾閣基礎按百年一遇標準加固。棧橋北段拆除重建,側牆採用漿砌蘑菇石鑲面,整個橋面用機刨花崗岩板鋪裝。此次維修既達到防風浪、防腐蝕,保持原有的風韻的要求,又與兩側護岸設施相匹配,增加了美觀效果 。

2013年5月26日下午,青島遭暴雨襲擊,全市平均降水量26毫米。5月27日清晨青島棧橋中段東側出現了一處30多米長的坍塌。2013年11月2日,山東省青島棧橋的橋身部分實現合龍[3] 。2014年4月25日,經過11個月的加固維修,棧橋重新運行開放。

經過數次重修和改建,現橋身長401.45米,其中引橋長236.1米,孔橋149.7米,回瀾閣處三角形橋頭長15.65米。棧橋南端的雙層飛檐八角亭閣--"回瀾閣",閣頂覆以黃色琉璃瓦,周圍有24根圓形亭柱,閣占地151平方米,總建築面340平方米,閣內為兩層圓環形亭堂,中央有34級螺旋式階梯,登樓遠眺,前海景色盡收眼底,即為青島十景之一"飛閣回瀾" 。

主要景點

回瀾閣

回瀾閣位於青島市市南區海濱,與小青島隔水相望,北端與中山路成一直線相連。被視為青島的重要標誌。此閣為二層八角涼亭,亭子由彩色琉璃瓦覆蓋,24根紅漆柱子支撐,閣心有螺旋形樓梯,樓上四周為玻璃窗,有"一窗一景,一景一畫"之說。我們可以憑窗眺望,全方位地看到美麗的青島灣和周圍的各個景點以及著名建築 。

1930年,在當時的青島市市長沈鴻烈的主張下,決定對已成為青島重要遊覽觀光景點的棧橋進行全面改造。

1931年9月開工,橋南端增建半園形防波堤,堤上新建一座中國民族傳統風格的雙層飛檐八角亭閣,名"回瀾閣"。閣頂覆以黃色琉璃瓦,四周有24根圓形亭柱。閣內為二層圓球形廳堂,中央有34級螺旋式階梯,可迴旋登上二樓。1933年4月,全部工程竣工。

飛閣回瀾"回瀾閣"匾額上的3個字最初是由原青島市市長沈鴻烈題寫的,這個匾額在日本第二次占領青島期間被掠往日本,新中國成立後許多人到日本尋找這塊牌匾,都沒有找到。當前"回瀾閣"三字為著名書法家舒同所寫。

1936年,由市政府會同專家市民共同評選的"青島十景"中,以棧橋為主景的"飛閣回瀾"成為其中的第一景。1992年1月16日,青島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