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柳埠街道辦事處位於濟南市區南部,距市區15公里,省道103線貫穿全街道。東南鄰泰安市,北鄰西營街道辦事處,西鄰仲宮街道辦事處。東西、南北各長15公里,全鎮總面積172.61平方公里。轄柳埠、李家塘、窩鋪、閆家、突泉5個辦事處,87個行政村,158個自然村,16280戶,6萬人。

2016年7月,濟南市編委批覆設立濟南市南部山區管理委員會。南部山區管委會為市政府派出機構,正局級規格,先期代管歷城區仲宮、柳埠、西營。

2016年9月,根據《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調整濟南市歷城區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魯政函民字〔2016〕9號),撤銷柳埠鎮,以其原行政區域設立柳埠街道辦事處,街道辦事處機關駐原柳埠鎮政府駐地。

2016年11月,柳埠街道辦事處正式掛牌成立。[1]

目錄

簡介

柳埠街道辦事處位於濟南市南部,全鎮轄5個辦事處、87個行政村、158個自然村,2004年人口總數6萬。街道面積172.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4萬畝,林地面積24萬畝。

距離濟南市區25公里,是濟南市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省城後花園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委政府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實現一個目標,打造兩個品牌,突出三個亮點,為民多辦實事」的工作思路,團結帶領全鎮廣大幹部群眾解放思想,開拓進取,紮實工作,不斷加大招商力度,加快「平安柳埠」 建設,經濟社會實現快速發展,開創了三個文明建設的新局面。[2]

名稱溯源

金設置柳埠鎮。崇禎十三年(1640年)屬錦陽川路。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屬東南鄉。民國十三年(1924年)屬仲宮鄉。

1948年為臥龍區。

1950年設第八區柳埠鄉。

1956年調整為柳埠區。

1958年撤鄉建立柳埠公社。

1961年調整為柳埠區。

1965年又改稱柳埠公社。

1984年實行政社分開改稱柳埠區。

1985年撤區並鄉設立柳埠鎮。

柳埠位於錦陽川上游北岸。據出土文物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柳埠就有人居住。明代曾名柳蒲、柳埠店。因柳氏最早居於此,以開店鋪為業而得名。

俗稱柳埠街、柳埠莊。後因住戶增多,遂形成為商貿集散地。以後沿稱為柳埠。此地位於春秋戰國時期齊、魯兩國的交界處,是齊國的戰略要地。隋唐時期是山東的商埠重地,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文物薈萃、名勝眾多。這裡群山環繞,峰巒疊嶂,山水相依,風光旖旎,被譽為綠色明珠。被專家公認為山東省生態旅遊第一鎮。[3]

經濟發展

1995年,柳埠鎮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45776萬元,財政收入319萬元,人均純收入1405元,分別比1986年增長11.9倍、2.8倍、2.5倍。農業全鎮有耕地2973公頃,宜林荒山8333公頃,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地瓜等。

1986~1995年, 投資500萬元,投工600萬個,修復加固水庫5座,新建提水站5處、水池30個、塘壩38座、截流6道,打機井428眼、旱井170眼,新建和維修水渠30條、長15萬米, 改善灌溉面積100公頃,有效灌溉面積為980公頃;建人畜吃水工程300多個,解決了26個缺水村、2.17萬人的吃水問題。

1992年冬,鎮政府制定「一點、一線、兩大片」 (一點即差轉台重點工程;一線即自柳埠至窩鋪公路沿線;兩大片即閆家和突泉辦事處) 的治理規劃。實行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修環山公路3條、10公里,刨樹坑386萬個。

1994年冬,治山整地2600公頃,綠化荒山1500公頃,植樹426萬株,其中果樹70萬株。1995年抓了「兩點、兩線、四大片」(兩點即槲疃,孟家;兩線即李家塘流域,閆家流域;四大片即澇峪、龍門,東西坡、紅旗,泥西、泥東和柳東、金牛9個村連片開發)治理,建起了板栗、核桃、玉杏、櫻桃、蘋果等乾鮮果品基地。1994年,鎮黨委、政府制定了《拍賣荒山使用權,加速營造經濟林的實施意見》,拍賣荒山860公頃。

全鎮有林地面積增加4409公頃,達到6758公頃。大力發展畜牧特禽養殖,飼養小尾寒羊1500隻,以石橋村為中心的特禽養殖場, 飼養烏雞10萬隻,美國山雞2000多隻。

全鎮飼養家禽83.11萬隻,比1986年增加77萬隻。 1990年, 鎮政府與山東農業大學簽訂了生態農業建設項目。1993年,在實驗區內建成了「分層、綜合、循環利用」三種生態農業模式,經省科委組織鑑定, 達到了國內同類項目先進水平。

1995年全鎮糧食總產18042噸,農業總產值5985萬元,分別比1986年增加5249噸、3774萬元。

2004年全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66513萬元,增長25.66%。其中第一產業11650萬元、第二產業34935萬元、第三產業19928萬元,分別增長35.5%、23.4%、24.4%。完成本級地方一般預算收入728萬元(新口徑),增長24.5%;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3253元,增長9.75%;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5063萬元,同期增長75.8%;實際利用內資25000萬元,實際利用外資83萬美元,增長19.3%,完成出口創匯36萬美元,增長20%;2003-2004年,柳埠鎮連續兩年被歷城區委、區政府授予「兩個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稱號。[4]

教育與文化

教育發展

該街道教育事業迅速發展,有鎮辦中學2處,成教中心1 處,在校學生2087人,完小8處,教學點6處,在校生3413人,教職工563人。

2004年,義務教育示範鄉鎮達標爭創工作通過了市督導組的驗收。投資2000餘萬元,新建成柳埠一中教學樓、學生公寓樓、柳埠中心小學教學樓,建築總面積1.2萬餘平方。

敬老院被評為省一類敬老院。民政優撫工作被評為市級「雙擁工作先進單位」、「滿意在民政工作先進單位」。

衛生院有床位40張,設內、兒、外等13個科室,有職工54人,具有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的48 人。

投入資金300餘萬元,配置了CT、彩超等大型醫療設備。2004年,在省衛生鄉鎮達標驗收中,該鎮被授予「省級衛生鄉鎮」和「全省優美鄉鎮」稱號。

教育、科技從1986年開始,對全鎮中小學校舍進行了改造,1987年通過了省政府中小學「六配套」 達標驗收。1989年,實現了小學五年義務教育。1995年全鎮將7所初級中學合併為3所。投資600萬元,建6200平方米的柳埠一中教學樓,容納24個教學班,當年9月竣工啟用。

投資400萬元,建1800平方米的二中、三中教學樓各1幢,分別為18個教學班的規模。籌資110萬元為3所中學購置了教學儀器、體育器材、教學書籍等。劉家峪、泥淤泉、東坡3村建起了教學樓。

1995年全鎮共有中小學42所,240個班, 在校生10530人,小學適齡兒童、殘疾兒童入學率均為100%,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 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 脫盲率99.6%,並被省、市政府驗收為「兩基」達標鄉鎮。中、小學教師學歷達標率分別為82.2%和95%。

向各類中等學校輸送學生2236人, 其中考入中等專業學校896人,初中升學率居全市前列。 實施科技興鎮戰略。 全鎮有農技、水利、林果等服務機構6個,協會、研究會20個, 村村有科普服務組織。

1992~1995年舉辦科技培訓班91期,培訓3525人次;有299人獲得中央、省農業廣播學校畢業(結業) 證書。圍繞發展優質、高產、高效農業,10年中推廣新技術、新成果42項,開發新產品18個,取得科技成果53項,其中獲市以上科技進步和星火獎21項,「窩鋪山區生態農業建設研究」獲省科委科技進步三等獎。[5]

文化發展

文化、 衛生廣播電視迅速發展。1988年6月投資60萬元建起鎮電視差轉台,有50瓦發射機2台,5米地面衛星接收站1處,3米發射台1座,衛星接收機、錄像機各2台,覆蓋面160.5平方公里,可收看中央電視一台、二台節目。1995年3月投資30萬元建起了鎮有線電視台, 擁有5米衛星地面接收站1處,3米衛星地面接收站2處,300兆赫鄰頻前端機1套,可接收14套電視節目,還自辦節目。

1993年購進50瓦調頻機1套,通播率85%。 鎮衛生院1986年有62名職工,床位40張,設內、外、婦等科,占地2.13公頃,建築面積2580平方米。

1991年購商品樓1幢,征地0.17公頃,配套安裝鍋爐1台,打深水井1眼。投資40萬元,購200毫安、100毫安X光機各1台,B超機、尿分析儀、血分析儀各1台, 購買救護車1輛,改善了醫療條件。1995年固定資產達到120萬元,年門診1.5萬人次,收入102萬元。

全鎮有村衛生室75個,甲級衛生室39個,鄉村醫生116人。 衛生防疫、婦幼保健、兒童計劃免疫、兒童監測查體率均達95%,婦幼保健建冊率95%,婦女兩病治癒率100%。柳埠鎮鎮辦工業起步較早,1986年已建起了服裝廠、印刷廠、果品廠石英廠、紙箱廠、汽車修理廠、鞋廠、食品廠等13個鎮辦工業企業,45家村戶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產值1345萬元,銷售收入1119萬元,鎮辦利稅37萬元。[6]

特色產業

西山小米西山小米:西山小米因產於柳埠鎮西山村而得名,柳埠鎮西山村海拔500多米,是柳埠鎮海拔最高的一個村,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青石山土質是穀子生長的最佳土壤,西山谷脫皮而成的西山小米,顆粒飽滿圓潤,色澤金黃,富含蛋白質、脂肪、鐵及微量元素,具有健脾胃、補虛損等功用。

用西山小米熬成粥後,香氣濃郁,美味可口,是米中之上品。產地以西山村為主,面積800畝,總產量16萬公斤。

花椒

花椒:花椒性麻味辛香,用作香料調味,是烹調的重要佐料之一,具有消毒殺菌、舒氣通竅、抗癌之功效。

柳埠鎮栽植花椒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以長嶺村為主,面積1萬畝,總產量24萬公斤。主要有大紅袍、紅袍、金陽椒、青椒等品種,是家庭、飯店賓館的主要調味品,深受國內外市場的歡迎。

紅玉杏

紅玉杏紅玉杏:紅玉杏,又名「御杏」,俗稱「大會杏」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歷史,相傳作為貢品,被漢武帝食後譽為「杏中佳品」,故又稱為「漢武杏」。紅玉杏果實大,最大可達150克,果肉及果皮均為桔紅色,肉厚質細,不粘核,甜酸可口,除含較多的糖分和有機酸外,還富含胡蘿蔔素、核黃素、各種維生素、微量元素及多種氨基酸類物質,是鮮食和加工兼用的優良品種。其藥用價值也較高,有補腦、潤肺、治咳、平喘的功效。柳埠大會村為紅玉杏的原產地,1987年被農業部定為「名優特」品種,是山東省出口杏的主要栽培品種,深受國際市場的歡迎。

大櫻桃

大櫻桃大櫻桃:大櫻桃被譽為「百果之先,果中之王」。果實肉嫩多汁,甜酸可口,營養豐富,外觀和內在品質皆佳,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有機酸及多種維生素,其中鐵的含量在水果中居首位,具有治療腹瀉、胃痛、冠心病、高血壓、調氣活血、平肝去熱、促進血紅蛋白再生等作用。

櫻桃果實的生長發育期短,期間一般不打藥,是真正的綠色食品。柳埠鎮大櫻桃栽植以王家峪村為主,面積500畝,總產量6萬公斤,主要有大紅燈、紅豐、佐藤錦等16個品種。因其果實成熟最早,有「春果第一枝」的美譽。

山楂

山楂山楂:山楂又名紅果、山里紅,堪稱「山中一寶」。山楂果實呈球形,色澤艷麗、殷紅誘人,味酸,性微溫,富含酒石酸、檸檬酸、果糖及維生素、礦物質等,其含鈣量居群果之首,具有開胃消食、活血化瘀、收斂治痢、擴張血管、降低血壓、降血脂、抗癌之功效。山楂在柳埠栽培已有3000年歷史,主要以三岔村為主,面積8000畝,總產量可達140萬公斤。主要品種有大金星、小金星、大綿球、草紅等。山楂果可以鮮食,也可以加工成山楂片、山楂糕、山楂精、山楂糖等十幾個品種,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青睞。

板栗

板栗板栗:板栗又名栗子,是著名的乾果之一。栗果的營養價值極高,含蛋白質、脂肪及多種維生素。可代替糧食,是哺育幼兒的良好食品。栗果還可以健脾益氣,補肝、消除濕熱,醫治腰腿痛病。板栗在柳埠栽培歷史悠久,產地以長峪等村為主,全鎮種植面積1萬畝,年產量176萬公斤。以紅光、華光、海豐、石豐、泰豐紅等優良品種為主。栽培、管理、採收全過程採用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化質量控制技術,產品達到了無公害產品標準,2002年通過了省級無公害農產品質量認證,並註冊了「柳埠綠」商標,成為濟南著名的無公害品牌,享有「東方名珠」之美稱,在國際市場上供不應求,是我國重要的外銷果品之一。

核桃

核桃核桃:核桃又名胡桃、合桃,是著名的乾果之一。其性甘濕,生熟皆可食,是補腎益腦的佳品,自古就有智力神、長壽果的美譽。其富含的不飽和脂肪酸,特別是亞油酸和亞麻酸是健腦益智的營養佳品,能迅速改善人的智力。研究證明核桃中的磷質可起調節人腦神經作用。柳埠鎮核桃栽培歷史悠久,是核桃的理想產地,主要產地以閆家流域的田褚村為主,核桃品質好,而且無任何污染,全鎮核桃種植面積1.2萬畝,年產量198萬公斤。2002年通過省級無公害產品質量認證,並註冊「柳埠綠」品牌,成為濟南市著名的無公害品牌核桃。主要品種有雞爪綿、香鈴、元豐等,各種優質核桃具有個大均勻、表面光滑、含仁出油率高、香脆可口等特點,深受國內外消費者青睞,暢銷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7]

旅遊景點

千佛崖

境內四門塔、九頂塔、龍虎塔、千佛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有古齊長城遺址、黃巢起義紀念地、天齊廟等省市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鎮內有柳埠、藥鄉兩大國家級森林公園,湧泉竹林有「賽江南」之美稱。境內水資源豐富,突泉、湧泉、苦苣泉等均屬濟南72名泉之列。濟南野生動物世界、四門塔風景區、九頂塔民族風情園、水簾峽風景區、槲樹灣度假風景區等景區,是旅遊休閒避暑的理想場所。該鎮是濟南市林果生產大鎮。盛產紅燈大櫻桃、華豐板栗、雞爪綿核桃、大貨山楂等乾鮮果品,核桃、板栗、大櫻桃、山楂等優質果品基地面積達12.3萬畝。按照「突出特色,規模發展,提高品質」 的要求,到2004年,全鎮農副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達到3家,帶動發展板栗、核桃、山楂、雜糧種植2萬餘畝,建立農產品生產基地10處,年加工轉化農產品2000多噸,實現年銷售收入3000餘萬元。「柳埠綠」、「野風酥」、「四門塔」牌無公害綠色食品已形成50個系列、160個品種。其中,山楂餅、糖酥煎餅、茶湯、板栗仁、核桃油等產品暢銷全國各地。

四門塔

四門塔景區位於柳埠琨瑞山北金輿谷內,景區蒼山幽谷,古塔巍立。四門塔建於隋大業七年(611年),是中國四門塔現存最古老的單層亭閣式石塔。建築風格獨特,結構簡潔,外貌古樸,深厚莊嚴。檐部挑出,疊澀五層,塔頂用23行石板層層疊築,砌成四角攢尖方錐型層頂,頂端是由露盤、山華、焦葉、相輪等構成塔剎。塔內四座佛像各具形態,栩栩如生。

四門塔我國古建築的珍貴遺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北鄰有一古松,九頂蒼秀,傳雲漢植。因頂股有粗大的樹幹平伸,「因鳳凰銜枝而生九頂」,人稱九頂松。古老蒼松交相輝映,秀麗壯觀。龍虎塔位於四門塔西北、白虎山下,與四門塔隔谷相望,因塔身雕有龍虎而得名。

該塔為磚石混合建築的重檐方塔,從建築風格推斷,塔基和塔身建於唐代,塔頂補建於宋代,是我國著名高浮雕石刻藝術珍品。千佛崖位於神通寺遺址西北的白虎山腰,崖壁上鐫有大小石佛千尊,雕刻精美,造型精湛,故名千佛崖。[8]

九頂塔民族風情園

九頂塔中華民俗歡樂園是集中華民族風情、風景名勝、遊樂探險和休閒度假於一體的大型原生態文化旅遊區,位於山東濟南市歷城區柳埠街道,距濟南市20餘公里,由山東華洋置業集團按4A景區標準獨家開發建設,總投資超億元,匯集了中國傣、壯、藏、彝、佤、摩梭等16個少數民族和泉城人家、泰山人家、黃河人家、沂蒙人家、膠東人家和微山湖人家等6個齊魯民居,分別展現了少數民族和齊魯不同地域的民居建築、民俗、歌舞、服飾、餐飲和民間工藝等六大文化。

來自16個少數民族兄弟姐妹原汁原味的民間歌舞讓人們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走進齊魯民俗文化村,沂蒙人家除聆聽沂蒙山小調的同時,還可以品嘗到熱騰騰的煎餅;泰山人家可以看到現場製作的粉皮和織布;微山湖人家有漁家樂,還可欣賞到悠揚的微山湖小調;黃河人家裡有現場製作豆腐、打鐵;膠東人家有人們喜愛的膠東大餑餑和木板年畫;泉城人家有現場釀製的美酒,遊客可現場親手製作、品嘗,有興者也可買些帶走饋贈親友。民族風情區還有精彩的上刀山下火海,摩托車飛車,神鞭、飛斧等民間絕技表演。

九頂塔影視劇場精心打造了五大實景劇。新推出的有紅色經典參與劇《地道戰》,好萊塢場景劇《山洪暴發》,與原有的大型馬戰實景劇《好漢秦瓊》、《武松醉打蔣門神》、《劉三姐招親》五大實景劇,是目前國內實景劇節目演出最多的景區。紅色經典參與劇《地道戰》演員陣容龐大,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參與性、喜劇性和娛樂性,再現了當年地道戰的戰爭場景,濃縮了地道戰的精彩片段,是一部難得的「牢記歷史、勿忘國恥」的生動愛國主義教育題材。好萊塢場景劇《山洪暴發》,再現了暴風驟雨、驚心動魄的場面,氣勢磅礴,令人震撼,弘揚了中國人民不被自然災害所嚇倒和團結一致、克服困難、重建家園的大無畏精神。

歡樂園20餘個時尚前衛的娛樂項目。有挑戰極限運動的溜索、速降、蹦極、攀岩等,有風靡全球的滑草、真人CS、滑車等,有目前深受遊客喜愛的高爾夫、碰碰車、拓展、射箭等娛樂項目。歡樂谷兩岸綠色成蔭,在長度達40米、深度達30米的峽谷兩側建有各種吊橋、藤橋、步雲橋、獨木橋等十幾個橋拱連接,谷底潺潺流水,瀑布秀美。歡樂園的所有項目融趣味性和參與性於一體,深受廣大青少年朋友的喜愛。

水簾峽瀑布

柳埠鎮泉水潺潺,溪流遍地,被譽為濟南泉水的源頭。新命名的濟南72名泉中,柳埠就有6個,分別是湧泉、突泉、泥淤泉、苦苣泉、避暑泉和緞華泉。泉水旺盛,一年四季不斷,並有「細水長流」「錦上添花」「懸崖瀑布」景觀。鎮內還有黃巢、吳家溝、龍門、大會等柳埠水簾峽瀑布12座水庫,錦陽川河道貫穿全鎮。其中黃巢水庫是柳埠鎮最大的水庫,容水量460萬立方,匯水面積15平方公里,下游形成的瀑布蔚為壯觀,有「銀河落九天」的美感。泉水甘冽清澈,富含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特別是水簾峽的泉水,被譽為「神水」「聖水」。柳埠還有鹿寶泉、水簾泉、涼灣泉、琴泉、永樂泉等泉子43個,不知名的泉子有上百處,山山有泉水,川川是溪流。

森林公園

柳埠街道還是天然氧吧。全鎮森林覆蓋率達到61%。茂密的森林淨化了空氣,負氧離子濃度為每立方厘米最高2萬個,是市區的300倍,噪音比市區低30--50分貝,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柳埠森林公園是1992年國家林業部批准的國家級森林公園,名列全國25位,是山東省內最大的國家級森林公園。四門塔景區內的湧泉竹林是江北最大的竹林。

柳埠又是有名的「花果山」,板栗2000畝,大櫻桃、山楂、蘋果等8萬畝。春來,山花爛漫,五彩繽紛;夏季,叢竹滴翠,清涼無暑;秋日,天高水清,漫山遍野,果實纍纍;寒冬,松柏偉岸,山舞銀蛇。既有江南景致的秀麗,更有北國風光的壯美。[9]

基礎設施

該鎮交通、通訊便利,電力供應充足。省道103線貫穿全街道,公路交通四通八達。到2004年,以街道駐地為中心,形成了快速便捷的現代化交通網絡。乘車20分鐘可上繞城高速、30分鐘進市區、40分鐘抵濟南機場,通車公路里程達200餘公里,公交車通村率達到97%。

通訊網絡健全,已鋪設程控電話光纖主幹線 130餘公里。建有移動、聯通、小靈通基站十幾處,網絡覆蓋全鎮,並開通了寬帶信息網。鎮內建有35千伏變電站1座,總容量為6300千伏安,戶戶通有線電視率達到了90%以上。加大城鎮開發力度,開發了一批商貿、住宅、辦公項目,總面積達5萬餘平方。新建健身廣場、府前休閒公園和駐地文明商住街。2004年該鎮被區委、區政府授予「文明商住街建設優秀鄉鎮」。

1989年實施「濟南市保泉綠化第一期工程」建起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2294公頃。 1990年10月萬人在岱密庵村會戰,刨樹坑7.5萬個,新修生產路、 村公路10公里,綜合治理面積367公頃,引進果樹新品種20多個,市委、市政府在此召開了現場會。1991年引進13.5萬株石榴,在突泉等10個村栽植150公頃。同年10月,萬人在桃科村會戰,治理面積1800公頃,刨大樹坑11.2萬個,水平梯田10公頃,植果樹15萬株,修環山路15公里。1992年10月萬人在蔡家莊會戰,刨大樹坑9萬個,魚鱗坑30萬個,綜合治理面積550公頃。1994~1995年分別進行了治山整地、 綠化荒山和興建林果基地萬人會戰工程,完成了市長2號工程,基本消滅了荒山。

1995年,全鎮果園面積為628公頃,果品產量5523噸,比1986年增加2154噸。1990年柳埠鎮與市村鎮建設服務中心簽訂了聯合開發協議,實行統一規劃,聯合開發建設。當年完成了鎮駐地長587米、寬23米的商業街路面拆遷任務,拆遷99戶, 587間, 5880平方米; 1992年投資50萬元,完成商業街的路面硬化;1993~1995年在商業街兩側建商品樓房, 拆遷房屋857間、9866平方米,建成2~3層商業樓103幢,建築面積21898平方米。1987年以來,對鎮駐地通往閆家河、桃科莊、李家莊公路進行拓寬改造,路面全部硬化,總長33公里。從1993年起,投資38萬元新建神通寺山門牌坊和通往湧泉、竹林的公路,建成660平方米的別墅2處。濟南四季村賓館工程於1996年底主體竣工。電訊事業迅速發展,架設光纜72杆公里,1995年安裝電話400部。 新增變電容量3495千伏安,1995年用電量1197萬千瓦時,消滅了無電自然村。[10]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