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柯橋區馬鞍街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柯橋區馬鞍街道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的一個下轄街道,地處紹興市柯橋區北部。東臨曹娥江,南接紹興市越城區,北與杭州市蕭山區接壤,距杭甬高速公路三江道口2公里,蕭山國際機場20公里,柯海快速幹線穿境而過,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便利。鎮域面積110.3平方千米(2017年),大部分系灘涂圍墾而成,屬平原水鄉,12個行政村,10個居民委會,1個社區,總戶數14316戶,總人口126316人(2017年)。2019年10月8日,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前100名。2019年11月1日經紹興市人民政府復批同意馬鞍街道設立, 2019年11月18日「撤鎮設街」掛牌馬鞍街道,原為馬鞍鎮。[1]

中文名: 馬鞍街道

外文名: Maan Street

別 名: 馬鞍鎮

行政區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 紹興市柯橋區

地理位置: 長三角

面 積:110.3平方千米(2017年)

政府駐地: 濱海工業區秋實路666號

電話區號: 0575

郵政區碼: 312072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26316人(2017年)

著名景點:曹娥江大閘水利風景區、駝峰山

機 場:杭州蕭山國際機場

火車站:紹興站、紹興北站

車牌代碼: 浙D

方 言:吳語—太湖片—臨紹小片—紹興話

主要產業

馬鞍地處濱海,沙地多產棉花,婦女業紡紗織布,產品運銷城鎮各地,抗日戰爭後漸衰。進入80年代後,鄉鎮工業漸見發展,形成以輕紡印染、五金建材為主,食品、皮革、化工、塑料等相應發展之工業結構,有企業103家。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為浙江省重點工業衛星鎮。1993年工農業生產總值119990萬元(按1990年不變價計算),外貿產品出口交貨值9310萬元。為浙江省百強鄉鎮之一。

基本概況

馬鞍街道地處紹興市柯橋區北部,面積110.3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126316人(2017年)。東臨曹娥江,南接紹興城區,北與杭州市蕭山區接壤,距杭甬高速公路三江道口2公里,蕭山國際機場20公里,柯海快速幹線穿境而過,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便利。大部分系灘涂圍墾而成,屬平原水鄉,12個行政村,10個居民委會,1個社區,總戶數14316戶。2002年6月柯橋區成立濱海工業區,馬鞍鎮由濱海工業區託管。2003年6月行政村規模調整,縮減至26個村、3個居委會。改革開放以來,馬鞍鎮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經濟綜合實力位於全區前列。全鎮形成以化纖、紡織、印染為主,機械、五金為輔的工業體系,二○○三年全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1.56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01.43億元。全鎮文化、衛生等各項事業取得了快速發展,湧現出一批社會文明、環境優美的省、市、縣級文明村和衛生村先後被命名為「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鎮」、「浙江省省級生態鎮」「浙江省綜合經濟實力百強鎮」、「紹興市衛生強鎮」、「紹興市食品安全示範鎮」和「浙江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等先進稱號。

歷史沿革

《嘉泰會稽志》載:「馬鞍山以形似馬鞍也」,地乃以山名。據1989年發掘之仙人山、鳳凰墩兩個文化遺址出土文物證明,早在新石器時期已有人類活動,距今約4500年。傳說馬鞍山,又名晾網山,為越民漁獵之地。清康熙時,居民漸集,鎮區始成,為區北部沿海貿易中心。民國二十一年(1932)建馬鞍東南鎮、西北鎮,三十五年建馬鞍鄉。1985年9月,為建制鎮,2019年11月1日經紹興市人民政府復批同意,在馬鞍鎮境內設立馬鞍街道行政區域不變,2019年11月18日「撤鎮設街」掛牌馬鞍街道。1992年5月,新圍鎮、新二鄉併入,轄50個村、3個居民區,1993年有11045戶、35471人。鎮人民政府駐章村,現已遷址至濱海工業區秋實路666號。

鎮區建設

街道:舊時,街道沿河而建,寬3米左右,長450米,石板鋪路。花行、商鋪、茶樓、酒肆鱗次櫛比,街河由西向東穿過,有典型江南水鄉風貌。1987年改造老街,接着新辟和改建新建路、西街路、東街路、車站南路、車站北路等街道8條,最寬處為24米,多為水泥路面。1993年底,有大小街路(弄)11條,總長3081米。

房屋:建國初,建成區內房屋建築面積約3.89萬平方米。50年代至70年代新建不多。80年代後期,始有成批住宅區建成,並出現農民別墅。1993年末,實有房屋建築面積14.86萬平方米,其中住宅建築面積6.49萬平方米,人均25平方米。1987年起,陸續新建、改建影劇院、敬老院、人民醫院、中心小學、汽車站、郵電所、信用社等公共建築,層次最高為4層,多為3層,建築面積近2萬平方米。

水電:1987年籌建自來水廠,1991年擴建。主管道12.39公里,年供水120萬噸,供水率94%。埋設地下排水管道5.1公里,築窨井350隻。1967年開始通電,1970年普及,由亭峰變電所供電。

郵電:民國三年(1914)設郵寄代辦所。十五年為三等乙級郵局,1958年12月改郵電所。1988年安裝程控電話,1993年末已有電話機510部。

交通:舊時主要為水路。晚清時期有西興至道墟線、漓渚至安昌線經馬鞍客貨船、埠快船。民國二十年(1931)9月,紹興至安昌大華輪經馬鞍。1955年7月新辟紹馬(鞍)航線。1981年紹興三江公路竣工,並延伸至蕭山益農閘。1982年4月,馬鞍公路與益農閘連接,南接紹三(江)公路,北經黨山、瓜瀝、衙前,均可與104國道相連。1992年5月馬(鞍)齊(賢)公路建成通車。在建之杭甬高速公路,途經國慶、大源兩村,在馬鞍境內長1.95公里,水陸交通方便。2019年3月19日連接錢清、濱海(馬鞍)兩地的雙向八車道公路——錢濱線開通。

經濟:2019年實現生產總值213億元,同比增長9%;規上工業產值1069億元,同比增長14%,突破千億規模;規上工業增加值258億元,同比增長30%;財政總收入41.4億元,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4.2億元;民間投資69.9億元,建安投資46.1億元;自營出口73.4億元,同比增長12%;完成實到外資4600萬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43元,增長9%。印染、化纖兩大重點產業實現產值688億元,同比增長13.5%。其中印染產業實現產值419億元,同比增長21.8%;工業增加值162億元,同比增長18.2%。深入實施印染企業「龍虎榜」評價機制,印染畝均稅收28.77萬元。持續推進印染企業「加工+經銷」全域推廣,自主經銷占比達50%以上的標杆群體逐步形成。

景點

馬鞍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 代:新石器時代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

位於馬鞍街道辦事處寺橋村南1公里仙人山、寺橋南500米(鳳凰墩)。遺址包括仙人山與鳳凰墩兩處。仙人山遺址總面積約8000平主米。1985年經局部發掘,堆積厚約1米,分兩個文化層:上層出土夾砂紅陶,印紋硬陶片和石器。夾砂紅陶有繩紋鼎、釜支子。印紋陶飾方格紋、條紋、雲雷紋等,器形多見凹底器圜底器。石器有凹槽式有段錛、半月形刀等。屬馬橋文化;下層出土有泥質灰陶、黑皮陶和夾砂紅陶,器形以魚鰭形足鼎、圈足盆、喇叭形鏤孔豆為主。石器有有段石錛、柳葉形鏃等。屬良渚文化。鳳凰墩遺址總面積約6000平方米。1984和1993年局部發掘。文化層厚約1米,出土石器有刀、鏃等;陶器以泥質灰陶、泥質黑皮陶、夾砂紅陶為主,部分用刻劃、鏤孔及附加堆紋。器形有鼎、豆、壺等。屬良渚文化晚期。馬鞍遺址反映了良渚文化向馬橋文化發展的文化繼承關係。

曹娥江大閘水利風景區(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批准文號:水事業541號

曹娥江大閘水利風景區,位於浙江省紹興市北部、杭州灣南岸、紹興濱海新城核心區域,錢塘江與曹娥江交匯處,依託曹娥江大閘樞紐工程而建。形成閘口景觀區、文化活動區、綠色公園區、鄉村生態區、酒店休閒區、水上遊樂區等六大景區,規劃總用地面積約為2.47平方公里。是國家水利部批准的第十批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獲得榮譽

2019年9月11日,馬鞍鎮入選「2018中國鄉鎮綜合競爭力100強」。

視頻

柯橋區馬鞍鎮:為項目落地做細服務工作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