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染緋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網絡 的圖片

染緋草學名Rubia cordifolia),

別名(音茜)、茅 (音搜)、茹 (音如閭)、地血(《別錄》)、染緋草(《蜀本》)、 血見愁(《土宿》)、風車草(《土宿》)、「(《補遺》)、「。

生於路邊草叢、灌叢、山坡,產於中國東北華北西北等地。

茜草莖細長,常生有微小皮刺,葉4枚輪生,心形,具長葉柄,聚傘花序,花小,

淡黃色,果實球形,成熟時紅褐色。茜草的根可以做大紅色染料,

也可以做藥,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主治血熱咯血、產後瘀阻腹痛、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等症,

可醫些瘀血、吐血、尿血之類的病,故又名血見愁。

植物形態

多年生攀緣草本,根細長,叢生於根莖上,紅褐色;莖四棱,棱及葉柄上有倒鈎刺。

葉4片輪生,葉片三角狀卵形,長2~9cm,寬1~4cm,全緣,基出脈5條。

傘聚花序排成圓錐狀;花冠輻射狀,5裂,淡黃色;雄蕊5枚,

資方下位,2室。漿果球形,熟時紅色轉黑。花期7~9月,果期9~10月。[1]

藥材性狀

根莖呈結節狀,叢生粗細不等的根。根呈圓柱形,略彎曲或作扭曲狀,

主根不明顯,支根叢生於根頭部,數條或數十條,長10~15cm,直徑 0.2~0.6cm,

根頭部有時有莖的殘基。表面棕紅色或紅褐色,有細皺紋及少數鬚根痕。外皮易剝落,

剝落處色較鮮艷。質輕脆,易折斷,斷面平坦,皮部薄,木部黃紅色或淡紅色,

用放大鏡觀察可見多數小孔。無臭,

嚼之如軟木,且使唾液變紅,味微苦。[2]

化學成分

根含多種羥基蒽醌衍生物,如茜草素(alizarin)、異茜草素(purpuro-xanthin)、羥基茜草素(purpurin)、偽羥基茜草素(pseudopurpurin)、茜草酸(munjistin)、茜草甙(rubia,ruberythric acid)、大黃素甲醚等,又分離得升白活性成分茜草萘酸甙Ⅰ及Ⅱ,其甙元為茜草萘酸。[3]

性味歸經

苦、寒。入肝經。

功能主治

涼血活血,祛瘀,通經。用於吐血、衄血、崩漏下血、外傷出血、經閉瘀阻、關節痹痛、跌扑腫痛。涼血止血,活血祛瘀:

本品止血而不留瘀,用於熱證出血、經閉腹痛、跌打損傷。

配烏賊骨止血力更強。[4]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克,或入丸、散。行血通經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5]

注意禁忌

脾胃虛寒及無瘀滯者忌服。

中醫醫理

內經上古天真論云:「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

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

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明白告訴我們要合乎道,要預防疾病,

必須從身心調適著手。為醫者身體力行,則能自助助人,功莫大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