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柑橘瘡痂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柑橘瘡痂病


柑桔瘡痂病是柑桔重要真菌型病害之一,在中國的柑桔種植區都有發生。此病主要為害新梢幼果,也可為害花萼和花瓣,嚴重時會導致果實畸形,進而導致減產。為害的真菌為柑橘痂圓孢菌(有性態),屬於半知菌亞門痂囊菌屬。該病可以通過田間管理或者藥劑噴灑等方式防治。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 柑橘瘡痂病

別稱; 癩頭疤

分布區域; 中國各柑橘產區均有分布

病原拉丁學名; Elsinoe fewcetti

病害類型; 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 溫州蜜柑、蕉柑、椪柑、檸檬

主要為害部位; 葉片,枝梢,果實

病原中文名; 柑橘痂圓孢菌

信息

中文學名:柑橘瘡痂病

別稱:癩頭疤

分布區域:中國各柑橘產區均有分布

病原拉丁學名:Elsinoefewcetti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溫州蜜柑、蕉柑、椪柑、檸檬等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枝梢,果實

為害症狀

在葉片上初期為油漬狀的黃色小點,接着病斑逐漸增大,顏色變為蠟黃色。後期病斑木栓化,多數向葉背面突出,葉面則凹陷,形似漏斗。嚴重時葉片畸形或脫落。嫩枝被害後枝梢變短,嚴重時呈彎曲狀,但病斑突起不明顯。花器受害後,花瓣很快脫落。果上發病症狀在謝花後不久即可出現,開始為褐色小點,以後逐漸變為黃褐色木栓化突起。幼果嚴重時多脫落,不脫落的也果形小,皮厚,味酸甚至畸形。空氣濕度大時,病斑表面能長出粉紅色的分生孢子盤。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瘡痂病菌以菌絲體在患病組織內越冬。翌年春季,當氣溫回升到15℃以上,並為陰雨高濕的天氣時,老病斑上即可產生分生孢子,並藉助水滴和風力傳播到幼嫩組織上,萌發後侵入。潛育期10天左右。新病斑上又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再次侵染。

不同柑橘類型和品種的抗病性差異很大,一般寬皮柑橘和檸檬類比較容易感病,雜柑和柚類次之,甜橙類則很抗病。在我國栽培的柑橘品種中,最易感病的有溫州蜜柑、早橘、本地早、南豐蜜橘、福橘、衢橘、乳橘、檸檬、檸檬及天草等;其次是椪柑、蕉柑、枸頭橙、小紅橙等;比較抗病的有柚類、梗橘和大多數雜柑類品種;甜橙類品種在我國表現高度抗病。但在阿根廷、美國等地已發現另一種瘡痂病菌和新的生物型,可使甜橙類品種嚴重發病。

瘡痂病菌只侵染感病品種的幼嫩組織,初抽出來的新梢幼葉尚未展開前及剛落花後的幼果最易感病,隨着組織的老熟,感病性也隨之下降。

溫度和濕度對瘡痂病的發生流行都有決定性的影響。發病的溫度範圍為15~30℃,最適為20~28℃。在浙江等橘區,瘡痂病以對幼果的為害最重,春梢的發病情況在不同年份間有很大差異。溫度偏低是限制春梢發病程度的關鍵因素。

發病規律

春季氣溫長升到15℃以上和多雨高濕時,老病斑產生分生孢子,以風雨或昆蟲傳到春梢嫩葉、花及幼果上,侵入表皮後,以3~10天潛育期出現新病斑,完成初侵染。以後又產生分生孢子輾轉危害夏、秋梢嫩葉、嫩梢及果實,以菌絲體在病部越冬。發病的最適宜溫度為20~21℃,氣溫超過24℃即停止發病。若在新梢抽生及展葉時,碰上連綿陰雨,或清晨大霧重露,此病易流行。所以溫、濕度對瘡痂病的發生和流行起決定性作用。[1][1]

參考文獻

  1. 柑橘瘡痂病, 個人圖書館 , 2016-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