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柑桔樹脂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柑桔樹脂病


柑桔樹脂病
原圖鏈接

柑桔樹脂病又叫爛皮病,是由一種子囊菌所引起的、發生在柑桔樹的一種病害。此病為害枝幹、葉片和果實。初發病時,影響樹勢,嚴重時,整株死亡,甚至毀園。貯藏期常造成果實大量腐爛。

柑桔樹脂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在中國分布很廣,浙江、福建、湖南、四川、安徽、江西、江蘇等省均有發生。浙江柑桔產區黃岩臨海、衢縣、常山、溫州、象山、寧海等縣、市都有分布。病菌在枯枝及病死樹皮上越冬,第二年春季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風雨、昆蟲傳播。一般一年有兩次發病高峰,4-6月和8-10月,以4-6月發病最盛。在適宜條件下,病組織內的病菌菌絲可向內蔓延擴張,病株被害程度逐年加重,經1-3年後致整株死亡。

防治柑桔樹脂病應實行以栽培防病為主,藥劑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措施。

基本信息

中文名:柑桔樹脂病

別 名:蒂腐病、褐色蒂腐病、砂皮病、黑點病、腳腐病

柑桔樹脂病1
原圖鏈接

特 點:病部皮層組織鬆軟,灰褐色

病 原:子囊菌

為害植物:柑桔樹

為害部位:枝幹、葉片、果實

病原特徵

柑桔樹脂病是由一種子囊菌所引起,其無性時期形成分生孢子器,有性時期形成子囊亮,但子囊殼不常見。樹幹病郁及枯枝上長出的黑色小粒點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呈球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具撫狀孔口,直徑210-714微米。分生孢子有兩種類型:一種為卵形,無色,單胞,內含有油球1-4個,一般2個,大小6.5(-13)微米×3.25(-3.9)微米,平均8.58微米×3.26微米,易發芽;另一種為絲狀或鈎狀,無色,單胞,大小18.9(-39)微米×0.98(-2.28)微米,平均28.4微米×1微米,不易發芽。

子囊殼呈球形,單生或群生,埋生於樹皮下黑色的子座中,直徑420-700微米,早均576.8微米;喙部細長,偶有分枝,基部稍粗先端漸細,突出於子座外,毛髮狀,肉眼可見。子囊無色,無柄,長棍棒形,大小42.2(-58.5)微米×6.5(-128.35)微米,頂部壁特厚,中有狹溝通向頂端,內含子囊孢子8個。子囊孢子無色、雙胞,隔膜處隘縮,長橢圓形或紡錘形,內含有油球4個,大小9.75(-16.26)微米×3.25(-5.85)微米,平均12.87微米×4.16微米。 病菌菌絲生長的最適溫度為20℃左右,在10℃及35℃下生長較為緩慢。

分布範圍

柑桔樹脂病在中國分布很廣,浙江、福建、湖南、四川、安徽、江西、江蘇等省均有發生。浙江柑桔產區黃岩、臨海、衢縣、常山、溫州、象山、寧海等縣、市都有分布。

侵染循環

樹脂病菌主要以無性世代的菌絲、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在病樹組織里越冬。有性世代一般少見。當環境條件適宜時(特別是下雨後),潛伏的菌絲體恢復生長發育,形成更多的分生孢子器。孢子器溢出大量分生孢子,凝集成黃色紐帶狀的孢子角。分生孢子借風、雨、昆蟲等媒介傳播,萌發芽管從傷口(凍傷、灼傷、剪口傷、蟲傷等)侵入,芽管發展成菌絲。菌絲向韌皮部木質部蔓延,患部形成流膠型或乾枯型病斑。潛育期在平均氣溫為21.0-25.3℃時為5-10天,在平均氣溫為17.9-23.0℃時為6-13天。病部上產生大量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成為再侵染接種體。分生孢子常大量從枝幹病部隨雨水流下或借雨水濺射到新梢、嫩葉和青果上,萌發後進行侵染。由於柑桔新生組織活力較強,能夠產生一種保護反應,以阻止病菌的繼續擴展入侵;同時由於柑桔油孢內的油質及某些酶,也對病菌有抑制或殺傷作用,所以病部形成膠質小黑點,呈現所謂「砂皮」或「黑點」症狀。如果病菌從果蒂入侵,則果實在果園裡和貯運期間就會發生蒂腐病。

發病原因

1、管理粗放:果園通風透光條件差,未及時處理、剪口傷、灼傷、蟲傷等傷口,易發病。

2、施肥不當:偏施氮肥,土壤通透性差,易發病。有的農戶全年只施一次壯果肥,導致樹體養分儲備不足,樹勢下降,引起發病。

3、排水不良:排水不良的桔園易發生澇害,引起樹勢衰退,樹體抵抗力下降,易發病。[1]

症狀

通常將侵染枝幹所發生的病害叫樹脂病或流膠病;侵染果皮和葉片所發生的病害叫黑點病或砂皮病;侵染果實使其在貯藏期發生腐爛叫褐色蒂腐病。發生嚴重時常造成大面積柑橘園毀滅,或在貯運中造成大量爛果。

流膠型:甜橙、溫州蜜柑等品種枝幹被害,初期皮層組織鬆軟,有小的裂紋,水漬狀,並滲出褐色膠液,並有類似的酒糟味。高溫乾燥情況下,病部逐漸乾枯、下陷,皮層開裂剝落,木質部外露,疤痕四周隆起。  

乾枯型:在早橘、本地早、南豐密橘、朱紅等品種上,枝幹病部皮層紅褐色乾枯略下陷,微有裂縫,不剝落,在病健部交界處有明顯的隆起線,但在高濕和溫度適宜時也可轉為流膠型。病菌能透過皮層侵害木質部,被害處為淺灰褐色,病健部交界處有一條黃褐色或黑褐色痕帶。

砂皮或黑點型:幼果、新梢和嫩葉被害,在病部表面產生無數的褐色、黑褐色散生或密集成片的硬膠質小粒點,表面粗糙,略為隆起,很像黏附着許多細砂。[2]

病原

病原為 Phomopsis cytospore Penz. et Sacc.( Phomopsis citri Pawcett),屬半知菌。有性態為Diaporthe meduscaea Nitsohke [Diaporthe citri (Fawcett) Wolf],屬子囊菌。

發病規律

病菌主要以菌絲、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在病樹組織內越冬。當環境條件適宜時形成大量的分生孢子器,溢出的分生孢子借風、雨、昆蟲等媒介傳播。在有水濕的情況下,孢子才能萌發和侵染。分生孢子形成、萌發和侵染的適宜溫度為15~25℃。此病菌為弱寄生性,孢子萌發產生的芽管只能從寄主的傷口(凍傷、灼傷、剪口傷、蟲傷等)侵入,才能深入內部。在沒有傷口、活力較強的嫩葉和幼果等新生組織的表面,病菌的侵染受阻於寄主的表皮層內,形成許多膠質的小黑點。因此,只有在寄主有大量傷口存在,同時雨水多,溫度適宜時,枝幹流膠和乾枯及果實蒂腐才會發生流行。而黑點和砂皮的發生則僅需要多雨和適溫,在雨水較多的柑橘產區,常年黑點和砂皮均可流行。

防治措施

(1)、營造防護林。防護林可減輕凍害和機械損傷,保持樹體較強的抗病力。

(2)、做好防凍、防旱和防澇工作。採收後及時施采果肥、根部培土鋪草、寒流來臨時進行熏煙等。及時做好抗旱和排澇工作。

(3)、結合修剪清除病源。早春結合修剪,剪除病枝、枯枝,剪口塗保護劑,剪下的病枯枝集中燒毀。

(4)、樹幹塗白。比較稀疏的果園,在盛夏前將主幹塗白,以防日灼。塗白劑可用生石灰20千克、食鹽1千克加水100千克配製而成。

(5)、噴藥保護。結合瘡痂病防治,於春芽萌發期、花謝2/3時及幼果期各噴藥1次。有效的藥劑品種有波爾多液(硫酸銅0.5~1千克,石灰0.5~1千克,水100千克)、77%可殺得2000型800倍液、80%必備可濕性粉劑400~600倍液、80%山德生(大生M一45)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65%硫菌霉威可濕性粉劑1000~1200倍液、50%多霉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

(6)病樹刮治。於春季徹底刮除發病枝幹上的病組織,用75%的酒精消毒後,再塗上藥劑。藥劑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抗菌劑402,或硫酸銅 1000倍液。


相關視頻

柑橘疑難病害潰瘍病、樹脂病病害治療

農作物病害防治,柑橘樹脂病防治難點在哪?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