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枸杞菜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枸杞菜(拉丁學名:Lycium chinense Mill)是茄科枸杞屬植物。

枸杞菜多分枝,通常有棘刺,葉互生或2-4枚簇生,卵形、卵狀菱形、長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花冠淡紫色,裂片邊緣密被緣毛,雄蕊稍短於花冠。它喜歡陰冷的氣候條件,主要分布在中國寧夏甘肅河北青海等地。

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學名:枸杞菜

拉丁學名:Lycium chinense Mill.

科:茄科

族:茄族

屬:枸杞屬

種:枸杞菜

目:管狀花目

別稱:枸杞、紅珠仔刺、牛吉力、狗牙子、狗牙根、狗奶子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分布區域:中國寧夏、甘肅、河北、青海等地、朝鮮、日本、歐洲有栽培

物種起源

學名歷史

枸杞屬(Lycium)來源於希臘語lykion,指的是一種多刺植物,該植物發現於土耳其西北部的古老城市呂底亞(Lycia)。

寧夏枸杞

(Lycium barbarumL.)的種加詞barbarum在拉丁語裡解釋為「藥用的」。L.為卡爾·馮·林奈(Carl von Linné)的英文縮寫。

中華枸杞

(Lycium chinenseMill.)的種加詞chinense是指該物種發現於中國,最早發現於中國台灣,與中國地區最常見的枸杞為一個種,現有北方枸杞變種。(Mill.為命名人縮寫)

名稱來源

枸杞這個名稱始見於中國二千多年前的《詩經》。明代的藥物學家李時珍云:「枸杞,二樹名。此物棘如枸之刺,莖如杞之條,故兼名之。」

道書言:千載枸杞,其形如犬,故得枸名,未審然否?頌曰:仙人杖有三種:一是枸杞;一是菜類,葉似苦苣;一是枯死竹竿之色黑者也。

「Wolfberry」是枸杞最常見的英文名,其來源並不十分明確,也許由於其屬名Lycium的混淆音與Lycos類似,而Lycos有Wolf的意思,所以被叫做Wolfberry。而另一個英文名「Goji Berry」是自21世紀以來的叫法,即中國枸杞進入國際市場,越來越多的歐洲人認識到了枸杞,所以來自於枸杞的拼音gǒuqǐ。

民間歷史

別名

在中國枸杞有很多民間叫法,如苟起子、枸杞紅實、甜菜子、西枸杞、狗奶子、紅青椒、枸蹄子、枸杞果、地骨子、枸茄茄、紅耳墜、血枸子、枸地芽子、枸杞豆、血杞子、津枸杞。在寧夏枸杞主產區,寧夏省中寧縣,農民們習慣稱呼枸杞為「茨」,茨即蒺藜。這是由於野生枸杞與蒺藜相似,常被混采作燒柴,在民間把「茨」當作枸杞的俗名叫慣了。

在中寧農村,枸杞園稱為茨園,枸杞樹稱為茨樹,枸杞枝稱為茨條。於是,盛產枸杞的中寧農村又被稱為茨鄉,富有中寧地方色彩的文化也往往被冠以茨鄉的稱號,如茨鄉戲、茨鄉歌謠等。但是,在藥材領域裡,枸杞即枸杞子,不用茨果,茨實等稱謂。

歷史故事

盛唐時代,據說有一天,絲綢之路來了一幫西域商賈,傍晚在客棧住宿,見有一女子斥責一老者。商人上前責問:「你何故這般打罵老人?」那女子道:「我訓自己的孫子,與你何干?」聞者皆大吃一驚。原來,此女子已200多歲,老漢也已是九旬之人。他受責打是因為不肯遵守族規服用草藥,弄得未老先衰、兩眼昏花。商人驚詫之餘忙向女壽星討教高壽的秘訣?女壽星見使者一片真誠,便告訴他自己四季服用枸杞。後來枸杞傳入中東和西方,被那裡的人譽為東方神草。

主要品種

中華枸杞

中華枸杞為多分枝灌木,高0.5-1米,栽培時可達2米多;枝條細弱,弓狀彎曲或俯垂,淡灰色,有縱條紋,棘刺長0.5-2厘米,生葉和花的棘刺較長,小枝頂端銳尖成棘刺狀。葉紙質或栽培者質稍厚,單葉互生或2-4枚簇生,卵形、卵狀菱形、長橢圓形、卵狀披針形,頂端急尖,基部楔形,長1.5-5厘米,寬0.5-2.5厘米,栽培者較大,可長達10厘米以上,寬達4厘米;葉柄長0.4-1厘米。

花在長枝上單生或雙生於葉腋,在短枝上則同葉簇生;花梗長1-2厘米,向頂端漸增粗。花萼長3-4毫米,通常3中裂或4-5齒裂,裂片多少有緣毛;花冠漏斗狀,長9-12毫米,淡紫色,筒部向上驟然擴大,稍短於或近等於檐部裂片,5深裂,裂片卵形,頂端圓鈍,平展或稍向外反曲,邊緣有緣毛,基部耳顯著;雄蕊較花冠稍短,或因花冠裂片外展而伸出花冠,花絲在近基部處密生一圈絨毛並交織成橢圓狀的毛叢,與毛叢等高處的花冠筒內壁亦密生一環絨毛;花柱稍伸出雄蕊,上端弓彎,柱頭綠色。

漿果紅色,卵狀,栽培者可成長矩圓狀或長橢圓狀,頂端尖或鈍,長7-15毫米,栽培者長可達2.2厘米,直徑5-8毫米。種子扁腎臟形,長2.5-3毫米,黃色。花果期6-11月。

寧夏枸杞

寧夏枸杞為灌木,或栽培因人工整枝而成大灌木,高0.8-2米,栽培者莖粗直徑達10-20厘米;分枝細密,野生時多開展而略斜升或弓曲,栽培時小枝弓曲而樹冠多呈圓形,有縱棱紋,灰白色或灰黃色,無毛而微有光澤,有不生葉的短棘刺和生葉、花的長棘刺。葉互生或簇生,披針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頂端短漸尖或急尖,基部楔形,長2-3厘米,寬4-6毫米,栽培時長達12厘米,寬1.5-2厘米,略帶肉質,葉脈不明顯。

花在長枝上1-2朵生於葉腋,在短枝上2-6朵同葉簇生;花梗長1-2厘米,向頂端漸增粗。花萼鍾狀,長4-5毫米,通常2中裂,裂片有小尖頭或頂端又2-3齒裂;花冠漏斗狀,紫堇色,筒部長8-10毫米,自下部向上漸擴大,明顯長於檐部裂片,裂片長5-6毫米,卵形,頂端圓鈍,基部有耳,邊緣無緣毛,花開放時平展;雄蕊的花絲基部稍上處及花冠筒內壁生一圈密絨毛;花柱象雄蕊一樣由於花冠裂片平展而稍伸出花冠。

漿果紅色或在栽培類型中也有橙色,果皮肉質,多汁液,形狀及大小由於經長期人工培育或植株年齡、生境的不同而多變,廣橢圓狀、矩圓狀、卵狀或近球狀,頂端有短尖頭或平截、有時稍凹陷,長8-20毫米,直徑5-10毫米。種子常20餘粒,略成腎臟形,扁壓,棕黃色,長約2毫米。花果期較長,一般從5月到10月邊開花邊結果,採摘果實時成熟一批採摘一批。

辨析

中華枸杞與寧夏枸杞在鑑定時容易發生錯誤,寧夏枸杞的葉通常為披針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花萼通常為2中裂,裂片頂端常有胼胝質小尖頭或每裂片頂端有2-3小齒;花冠筒明顯長於檐部裂片,裂片邊緣無緣毛;果實甜,無苦味;種子較小,長約2毫米。而枸杞的葉通常為卵形、卵狀菱形、長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花萼通常為3裂或有時不規則4-5齒裂;花冠筒部短於或近等於檐部裂片,裂片邊緣有緣毛;果實甜而後味帶微苦;種子較大,長約3毫米左右。[1]

生長習性

枸杞喜冷涼氣候,耐寒力很強。當氣溫穩定通過7℃左右時,種子即可萌發,幼苗可抵抗-3℃低溫。春季氣溫在6℃以上時,春芽開始萌動。枸杞在-25℃越冬無凍害。

枸杞根系發達,抗旱能力強,在乾旱荒漠地仍能生長。生產上為獲高產,仍需保證水分供給,特別是花果期必須有充足的水分。長期積水的低洼地對枸杞生長不利,甚至引起爛根或死亡。

光照充足,枸杞枝條生長健壯,花果多,果粒大,產量高,品質好。枸杞多生長在鹼性土和砂質壤土,最適合在土層深厚,肥沃的壤土上栽培。

分布範圍

中華枸杞:分布於中國寧夏、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南部以及西南、華中、華南和華東各省區;朝鮮,日本,歐洲有栽培或逸為野生。常生于山坡、荒地、丘陵地、鹽鹼地、路旁及村邊宅旁。在我國除普遍野生外,各地也有作藥用、蔬菜或綠化栽培。

寧夏枸杞:由中國西北地區的野生枸杞演化的,現有的栽培品種仍可以在適宜的條件之下野生。我國早期的藥用枸杞就是西北地區採集野生枸杞的產品,在秦漢時期的醫藥書籍中已經有藥用枸杞的記載。唐初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稱:枸杞以「甘州(今甘肅省張掖一帶)者為真,葉厚大者是。」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枸杞,陝西極邊生者,高丈余,甘美異於他處者。」

有一些枸杞屬(Lycium)的其它種類也經常被當地稱作枸杞,如雲南枸杞(Lycium yunnanenseKuang)或柱筒枸杞(Lycium cylindricumKuang)等地方性枸杞種類,由於這些種類分布範圍狹窄,不易看見,所以更多的還是中華枸杞或寧夏枸杞。而且根據兩種枸杞的分布特點,也可作簡單判斷,即如果在中國東部、中部、南部地區發現,基本為中華枸杞或其變種、如果在西北發現,基本為寧夏枸杞或其變種。[1]

參考文獻

  1. 枸杞菜香哈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