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棗村天主之母堂

來自 千圖網 的圖片

棗村天主之母堂屬於周至教區,本村早年「園覺寺」內部分佛家信徒改信天主教,他們改信後要分其內部教產,就讓出村東小廟教產,歸屬改信天主教徒所有。教友協商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將東頭三間廟改做天主教之堂,堂前兩邊各建三間廈房。

民國三十五年(1946)劉澄民神父任本堂,重修三間堂和廈房,堂院地皮5.2丈寬,15丈長。1957年堂被村生產隊占住,1970年全被拆毀。

目錄

教堂現況

1980年教會復興,高與幾神父首任本堂,神父會長共同努力,經縣鄉村另劃給教會地皮5.2丈寬,15丈長建堂地址,選在村西外,高神父染病,其侄子高建培協助建堂。1996年底堂體竣工。大堂六間,向北,跨度8米,3.3米間口,面高二十五米,奉天主之母為主保,磚木結構。住房三間,一層磚混平房,灶房兩間,投資7萬餘元人民幣,1996年曹來朝神父接任本堂,堂內吊頂,電器安裝,做跪架,又引進自來水。又組織教友將堂院東邊老圍牆拆掉,在新撥給教會二畝地東邊另做圍牆,花費一萬餘元。堂院外邊另有空地,公路局有阻力,待來日協商妥另做圍牆。現在教友200多人。

教堂的產生

基督教被正式承認之前,任何公開的祈禱和傳教活動都是不可能的。於是,早期基督教的宗教儀式和活動都是採取名副其實的「地下活動」。在秘密開挖的地道內,安放一張特製的長桌作為會議之用。地道的兩側壁上,挖出一個個的穴龕,裡面刻畫着粗拙的聖像作為信徒們膜拜的對象。由於怕教外的敵視者發現,這些聖像和聖經故事都採用象徵的手法。如陽光代表上帝,鴿子橄欖枝代表和平、幸福;牧童象徵耶穌,一群羔羊象徵人民,並以此代表耶穌愛人民;一個孩子在洗澡象徵皈依基督教的新教徒正在舉行洗禮[1]儀式;這種地下的穴龕盛行於公元1世紀到公元4世紀初葉,是基督教最早的教堂建築形式。

從公元4世紀君士坦丁大帝頒布了著名的「米蘭敕令」[2],使基督教取得了國教地位,在此之後,地下的穴龕活動終止停止了,地面的基督教教堂建築開始出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