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棗莊熊耳山崩塌開裂地震遺址

棗莊熊耳山崩塌開裂地震遺址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 的圖片

棗莊熊耳山崩塌開裂地震遺址,是位於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北莊鎮的一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該處遺址同時為熊耳山-抱犢崮國家地質公園的一部分。該遺址位於棗莊市東北部,具有地震科學研究價值。

棗莊熊耳山崩塌開裂地震遺址是郯城大地震的滑坡地質遺址,遺址內高483米的雙龍大裂谷是1668年郯城地震的重要地震和地質文化遺址之一。

目錄

地質背景

棗莊熊耳山崩塌開裂地震遺址所在的棗莊市山亭區處於華北地台魯西隆起區,位於魯中南低山丘陵南部,居於山東省南部,屬平原丘陵地區,境內地勢低平、東高西低,斷層縱橫。全域海拔低於500米,年平均降水量875毫米,年均氣溫13.5℃,年平均日照時數2400-2800小時,無霜期平均200天。

棗莊地區地質構造骨架形成於中生代的燕山期。該地區所處的郯廬斷裂帶是中國東部最大的巨型斷裂帶,郯廬帶南起湖北省黃梅縣,經安徽省廬江縣、山東省郯城縣,跨越渤海黃海,過瀋陽後分為西支的依蘭-伊通斷裂帶和東支的密山-撫順斷裂帶,總體呈北北東走向。斷裂帶沿線出現了一系列的盆地地貌,該斷裂帶形成於中生代,經歷了二至三個演化期。郯廬斷裂帶具有較強的地質活動性,沿斷裂帶震害活動頻繁,歷史上主要有1517-1673年、1765年至今兩個活躍期,其中前者由北向南遷移發震,後者則由南向北發震。

地質專家研究指出,熊耳山主要由下古界的下、中寒武系地層組成,該地層以碳酸鹽岩為主,砂頁岩砂岩為輔。崮頂是九龍群張夏組下灰岩段,岩性為巨厚層鮞狀灰岩、藻灰岩夾生物碎屑灰岩,具大型節理;其下部為長青群饅頭組紅河段,岩性為鈣質砂岩、雲母砂岩,具交錯層理;最下面是饅頭組下頁岩段,岩性為紫紅色頁岩夾粉砂質頁岩。山體整體易於風化剝蝕。熊耳山垂直節理、裂隙的產生、溶洞的發育為最終地震引發的山裂山崩創造了條件。

遺址歷史

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公曆1668年7月25日20時左右),山東省莒縣-郯城縣附近發生了8.5級的強烈地震,震中烈度達中國地震烈度表XII(12)度。據《康熙郯城縣誌》記載,「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地震[1],有聲自西北來,一時樓房樹木皆前俯後仰,以頂至地者連二三次,逐一顛即傾,城樓垛口、官舍、民房井村落、寺觀一時俱倒塌如平地」「其時地裂、泉涌、上噴二三丈高,遍地流水,溝會皆盈,移時即化為烏有」「閣邑震塌房屋約數十萬間,其地裂處或縫寬不可越,或深不敢視,其陷處皆如階級,有層次,裂縫兩岸皆有淤泥細沙,其所陷深淺闊狹形狀難以備述,真為曠古奇災」。

地震造成震中周圍五十多平方千米內的150多個州縣受到不同程度破壞,死亡5萬餘人,有感範圍至少達方圓800千米,中國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浙江、江西、湖北、直隸、陝西、山西、福建等省及朝鮮半島皆有震感並存有文獻記載。

2002年3月28日,熊耳山大裂谷及抱犢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正式確定為國家地質公園[2]。2007年4月,大裂谷被中國地震局批准為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定名為「棗莊熊耳山崩塌開裂地震遺址」。2007年11月6日,熊耳山國家級典型地震遺址暨國家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揭牌儀式在熊耳山舉行。山東省地震局局長晁洪太主持典禮,棗莊市人大常委會、棗莊市人民政府、政協棗莊市委員會、棗莊軍分區等派官員出席揭牌儀式。

環境景觀

熊耳山位於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北莊鎮,海拔483米,東西延綿6千米、南北寬2千米,屬低山丘陵。雙龍大裂谷位於熊耳山與牡丹庵之間,裂谷近東西走向,總長度約500米,寬約0.5-15米,高10-30米,深30-80米。自西向東分4段,第1段南壁多處有大片石鐘乳。第2段稱「龍抓崖」,為單壁懸崖,長約100米,南部崩塌,有百噸級巨石20餘塊,分布在長300米、寬150米的範圍之內,被認為是典型崩塌地質災害遺蹟。第3段裂谷構造複雜,且有與主谷及斜插的支谷,支谷長30米,向東延伸,主谷和支谷形似雙龍。第4段一半為露天裂谷,一半為地下溶洞,裂谷內懸崖陡峻、怪石嶙峋,且發育出一線天、飛來石、溶洞等地質現象。

視頻

棗莊熊耳山崩塌開裂地震遺址 相關視頻

1668年郯城大地震,熊耳山受到波及形成大裂谷

參考文獻

  1. 1668年7月25日 山東郯城8.5級特大地震,歷史上的今天,2011-07-09
  2. 山東棗莊熊耳山國家地質公園,中國網 ,2004-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