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林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林郁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林郁,農業昆蟲學家[1]。畢生致力於中國水稻三化螟的防治和農藥的研製工作。他根據螟蟲發生規律提出了"四田"概念,使我國螟蟲防治工作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在單劑和復配劑農藥的研製上,成功地合成溴滅菊酯,填補了我國菊酯類農藥品種的空白。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副所長[2]

出生日期----1909年01月17日

出生地點----福建省莆田縣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農業昆蟲學家

畢業院校----浙江大學農學院

代表作品----水稻螟害和移植的關係,水稻螟蟲及其預測預報

人物經歷

1929年考取浙江大學農學院,先讀預科一年,後轉本科園藝系。在業師蔡邦華、周明牂教授的影響下,主修昆蟲學等課程。

1934年畢業,獲農學士學位。畢業後留校任病蟲害系助教,輔導普通昆蟲學、昆蟲分類學、經濟昆蟲學和昆蟲研究法等課程。

1936年經蔡邦華推薦,應聘於中央農業實驗所病蟲害系任技佐,協助蔡邦華從事水稻三化螟防治研究工作。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央農業實驗所內遷,林郁隨其到該所的貴州工作站協助劉廷蔚先生進行白蠟蟲的繁殖及生產研究。他經常深入產地作調查研究。後來在掌握大量資料的基礎上,弄清了白蠟蟲的生存環境,提出了我國優良蟲種的質量指標,並寫成《貴州白蠟蟲品質問題》的研究報告。這篇論文被同行學者評為"創吾國昆蟲學研究之新記錄"。

1944年,重慶國民政府根據"租借法案"(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向同盟國提供貸款或出售武器、彈藥、戰略原料、糧食等物資的法案)向美國貸款,選送一批中年技術人員赴美國實習進修。林郁以優異成績被錄取。

1945年赴美,先在路易斯安那州荷馬美國農業部昆蟲局糧食、甘蔗害蟲研究室實習,並短期參觀了美國有關科研機構,爾後轉入美國康奈爾大學昆蟲系進修。進修期滿後,導師帕頓(Patton)想留他或推薦到其他大學工作,但林郁婉言謝絕,毅然回國。

1946年5月林郁歸國後,回中央農業實驗所任技正,兼任煙草改進處害蟲研究室主任。

1948年兼任上海南通農學院昆蟲系教授。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林郁被分配在華東軍政委員會農林水利部工作。

1950年調回南京,任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病蟲害系研究員,主持糧食害蟲的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40多年來林郁根據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和農業生產的要求,除在水稻三化螟的防治研究上卓有成就外,還首先創用多菌靈進行棉種消毒,防治枯萎病技術,這項成果至今仍在全國推廣使用。近十餘年,他側重農藥復配製劑的研究,並曾主持水稻品種抗蟲性的篩選。

社會職位

林郁先後任中國昆蟲學會理事,中國農藥學會理事,江蘇省第四、五屆政協委員。1982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由於他工作卓有成效,曾受到中央有關部門和江蘇省人民政府、江蘇省政協、南京市科委的獎勵和表彰。

工作經歷

1909年1月17日,生於福建省莆田縣。

1929年,畢業於廈門集美學校。

1934年,畢業於浙江大學農學院園藝系,獲農學士學位。

1934年-1936年,任浙江大學農學院助教。

1936年-1937年,任南京中央農業實驗所,全國稻麥改進所技佐。

1937年-1945年,任中央農業實驗所貴州工作站技佐、技士;兼任貴州師範學院教員、貴州大學農學院副教授。

1945年,在 美國農業部昆蟲局糧食、甘蔗害蟲研究室實習,繼轉入康奈爾大學農學院昆蟲系進修。

1946年-1949年,任南京中央農業實驗所技正;兼任農林部煙草改進處技正和上海南通農學院教授。

1950年-1958年,在上海華東軍政委員會農林水利部工作,後在南京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任研究員。

1958年-1966年,任中國農業科學院江蘇分院研究員。

1966年-1972年,任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

1980年-1987年,任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曾任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副所長、農藥研究室主任。

1987年6月,退休。

主要論著

1 林郁.貴州安順之白蠟蟲.農報,1940,5(34-36):735-737.

2 林郁,錢永慶等.六六六乳劑防治水稻螟蟲初步試驗結果.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月刊,1950(1):27-29.

3 林郁,祝兆麒等.水稻螟害和移植的關係.華東農業科學通報,1954(2):46-52.

4 林郁,黃山等.太湖流域的水稻螟蟲問題.華東農業科學通報,1955(3):32-36.

5 林郁.水稻螟蟲及其預測預報.北京:財政經濟出版社,1956.

6 林郁,祝兆麒等.三化螟有效積溫的研究I各蟲態期的發育零點和其有效積溫.昆蟲學報,1959,9(5):423-435.

7 林郁.關於水稻治螟的幾點意見.昆蟲學報,1962,11(3):305-308.

8 林郁.螟蟲發生與水稻栽培制度的關係.中國昆蟲學會1961年學術討論會會刊,1962:88-89.

9 林郁.栽培治螟是中稻消災保產的有效方法.江蘇農學報(創刊號),1962:72-73.

10 林郁.二代藥劑治螟對於三化螟數量消長的影響.中國昆蟲學會1962年學術討論會會刊,1963:73-74.

11 林郁.三化螟防治策略的討論.1963年華東昆蟲學術討論會會刊,1964:15-17.

12 林郁,杜正文等.三化螟幼蟲齡期的研究.植物保護學報,1964,3(3):275-286.

13 林郁.擬除蟲菊酯防治農業害蟲的展望.國外農業科技,1979(9):34-40.

14 林郁.水稻三化螟的防治研究.國際水稻研究討論會論文集,1980.

15 林郁.1982年速滅菊酯和雙效酯的試驗和試用報告.速滅殺丁在中國的試驗成績匯編.住友化學工業株式會社,1983:18-26.

16 林郁,韓麗娟等.擬除蟲菊酯多蟲畏的藥效和增產效益.植物保護,1982(3):21-22.

17 林郁,張先進等.雙效酯防治棉蟲的效果及增產效益.江蘇農業科學,1984(11):19-21.

18 林郁.為革新植保工作而努力.江蘇政協,1985(4):10-11.

19 林郁.農藥治蟲存在的問題和對策.農藥,1986(3):1-4.

20 林郁.農藥應用大全.北京:農業出版社,1990.

偉大成就

探索防治措施

林郁從1936年協助蔡邦華教授研究水稻三化螟起,歷經數十年,為解決歷史上難於防治的水稻三化螟為害,努力不懈。水稻是世界60%人口的主要糧食,我國水稻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均占世界首位。"南螟"、"北蝗"是我國歷史上遺留的兩大蟲害。1950年他受農業部植物保護局的委託,組織全國性的水稻三化螟防治研究協作組,將有關科研、教學和行政三方面的力量組織到一起進行攻關。初期治螟方法還停留於人工防治為主,如點燈誘蛾,掘稻根,剪枯心、白穗等。由於對螟蟲發生規律缺乏研究,往往是見蟲就治,代代治,四季治,十分被動。林郁認真總結了我國老一輩治螟經驗,帶領同事深入太湖流域螟害災區,調查螟害的歷史演變過程、成因,同時與實驗室工作相結合,探索出了螟蟲的發生規律並找到切實可行的防治措施。

探索結果

水稻三化螟是單食性害蟲,食料因子和水稻栽培制度是形成螟害輕重程度的關鍵。林郁根據螟蟲和水稻這一對矛盾,首先以大量的科學實驗數據揭示了水稻秧田期,本田營養生長階段和生殖生長階段與螟蛾產卵、幼蟲侵入和個體發育的關係,探明了水稻品種布局和耕作栽培制度對螟害輕重程度的影響。這一開創性的研究成果,對改進治螟措施具有重大意義,他以自己的研究成果為主,並總結了同仁研究工作結果,詳細地闡述了三化螟的生存、繁殖與環境的關係,三化螟的分布和發生與環境的關係。他以中國農業科學院江蘇分院署名,發表了《三化螟發生規律的研究》論文,在國內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四田"的概念

林郁在討論各地螟害的發生呈現區域性的問題時,曾形象地概括提出"四田"的概念,即蟲源田、繁殖田、橋樑田和對象田。從根本上弄清了因時、空的差別,導致螟害輕重的原因。在一個稻區,若"四田"並存,具備螟蟲生存繁殖的環境條件,大量的螟蟲與易受螟害的水稻生育期相配合,則螟害嚴重;如缺少"四田"中任何一種"田",螟害就輕。在同一地區內,田塊之間螟害輕重的原因,實質上是由於水稻易受螟害的危險期與螟蟲發生期相遇的時間長短所致。這些科學論斷闡明了錯綜複雜的水稻生產與三化螟發生髮展之間的內在聯繫,為我國水稻三化螟的防治及制訂切實可行的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學依據。在理論上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居國內外先進地位。

得出實行栽培與藥劑相結合的綜合防治

在深入研究水稻三化螟生物學、生態學的基礎上,林郁從總結多種方法(主要是人工防治),並親自作調查和試驗,在比較、檢驗各種防治方法的優劣後,得出治螟方法必須實行栽培與藥劑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才能將螟害控制在1%以內,達到消災保產之目的。林郁從美國進修回國後,當時國際上有機氯殺蟲劑已開始應用,因而首次將六六六用於防治螟蟲。我國的農藥工業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1956年農藥銷售量比1952年增長14.5倍,1956年應用六六六治螟面積達到2000萬畝。林郁自1950年接受研究水稻三化螟防治任務後,一方面研究三化螟的發生規律,一方面深入而系統地研究六六六治螟的應用技術,經數年之努力,發現了六六六治螟的最佳時機和控制螟害的戰略戰術,提出了一整套的配套措施,並迅速推廣應用到生產實踐中去,對我國水稻三化螟的防治做出了卓越貢獻。如1962-1963年江蘇省蘇南和蘇北稻區螟蟲大發生,原估計螟害要損失稻穀6億公斤,林郁親臨螟災區幫助指導防治工作,江蘇大面積應用六六六治螟後挽回損失稻穀4億公斤。

開創有機磷殺蟲劑防治螟蟲的新局面

為了尋找高效治螟新藥種,預防六六六因長期單一使用產生抗藥性,林郁先後與江蘇省農藥研究所、四川省化工研究所、天津南開大學元素有機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對農藥合成單位提供的大量新化合物進行篩選,開發成功蘇化203、乙酰甲胺磷等有機磷殺蟲劑,並在應用技術上進行了全面而系統地研究。60年代後有機磷殺蟲劑在稻田使用逐漸代替了六六六,開創了我國有機磷殺蟲劑防治螟蟲的新局面。

編著《水稻螟蟲及其預測預報》

在掌握水稻三化螟發生規律和尋找到高效的殺蟲劑及其使用技術的前提下,林郁根據自己的研究成果,參照國內外有關文獻資料,受農業部植保局委託,編著了《水稻螟蟲及其預測預報》一書,首次提出了以田間檢查為主的系統測報方法。在全國稻區施行後,能準確地掌握螟蟲發生的動態,制訂防治對策,指導防治工作的開展,同時為研究中長期預測奠定了基礎,對測報方法的研究起到推動作用。

領先地位

胸還大志

20世紀40年代有機合成農藥發展初期,林郁在美國學習了藥劑學和新農藥試驗,還與國外農藥公司有所來往。在這基礎上,他開展了對我國適銷對路的農藥新品種和復配劑型的研究,在南京大學化學系有機化學教研室和江蘇省農藥研究所等單位協作下,取得顯著成績,居國內領先地位。在單劑方面有多蟲畏(又名戊菊酯)氯菊酯、乙酰甲胺磷等;在復配劑方面有稻豐靈、蟲蟎淨、氰久合劑(原名豐收菊酯)、果豐靈、雙效酯、多效菊酯、保豐靈、全效靈、多功能復配劑等。這些復配劑有增效作用,可克服害蟲的抗藥性,並能擴大治蟲譜。江蘇省農藥事業在1973-1983年得以迅速發展,是和林郁重視橫向聯繫,善於加強學科之間的大協作分不開的。這正是他主持研究工作的一大特色。他經常主動和有關部門和單位開展協作,不計較名譽地位。治螟農藥"蘇化203"的應用,是與農藥合成、生產以及勞保、衛生等許多單位、許多學科協作研究的結果。他在江蘇省科委和化工廳的領導下,成立省農藥協作組和省農藥協會,擔任協作組負責人之一,積極推薦適合我國國情的防治病蟲害的農藥新品種、新劑型和新技術,做了大量的技術諮詢和技術服務工作。在協作組的統一協調和推動下,各專業、各學科間主動配合,相互支援,省內、省外形成了協作網。10年之間,江蘇省發展了一批農藥新品種、新劑型。近年來,他又和江蘇省海水綜合研究所合作,研製成功溴滅菊酯,填補了我國菊酯類農藥品種的空白。此外,他和南京市江寧縣淳化鄉協作,創辦南京保豐農藥廠,現為南京市明星企業之一。他為了將自己數十年來積累的豐富經驗總結出來留給後人,晚年完成了156萬字的巨著《農藥應用大全》。這本著作匯編了現代農藥化工新成果和農業植保技術,所介紹農藥品種的數量及其內容均居國內外同類書之首。

事業心和責任感

林郁已年逾80高齡,仍然壯心不已。他懷着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一方面指導中青年工作,一方面還與同事為發展農藥復配劑奔波。為了使他研製成功的"豐收菊酯"配套,一次他與南京大學化學系張正教授到安徽當塗調研復配農藥原料協作事宜,歸途在馬鞍山市時,汽車發生車禍,致使他受傷斷指。就是這樣,他仍然堅持著書立說,表現了老一輩科學家的崇高奉獻精神。1989年,在他80大壽時,領導和同事們贈對聯一副:"白髮猶懷少壯志,皓首仍甘孺子牛",以表達對他的尊敬和愛戴。

參考來源

  1. 林郁 ,名人簡歷網
  2. 林郁 ,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