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登-貝恩斯-約翰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林登·貝恩斯·約翰遜 | |
---|---|
出生 |
1908年8月27日(戊申年) 美國得克薩斯州基利斯比縣石牆 |
逝世 | 1973年(癸丑年)1月22日 |
國籍 | 美國 |
別名 | Lyndon Baines Johnson |
職業 | 政治家,軍人,教師 |
林登·貝恩斯·約翰遜(Lyndon Baines Johnson),1908年8月27日生於德克薩斯州中部草原,畢業於德克薩斯州西南師範學院,美國第36任總統。 約翰遜家族曾參與了約翰遜城的建設。約翰遜在任時提出了與"新政"、"公平施政"、"新邊疆"一脈相承的改革計劃。主要功績,通過老年保健醫療制度、醫療補助制度、民權法和選舉權法。同時,他讓美國積極介入越南戰爭,隨着戰爭的拖延,約翰遜總統的聲望持續下降。即使其外交政策的失敗,但是因為他的國內政策成績斐然,約翰遜在一些史學家對歷屆總統的評價中依然獲得高排名。
人物生平
- 1930年他畢業於德克薩斯州西南師範學院。
- 1930年至1932年他在休斯頓一所學校教授演說術和辯論術。
&1931年他有幸成為克萊伯格議員的秘書。
- 1935年至1937年任全國青年總署得克薩斯州公署署長。
- 1937年國會補缺選舉中當選為眾議員,並任眾議院海軍委員會委員。
- 1941年至1942年在海軍服役,立下戰功,並獲得銀星勳章。
- 1948年當選為參議員。
- 1951年,在參議院工作僅三年的他就成為了民主黨的領袖。
- 1953年起任參議院民主黨多數派領袖,兼任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財政委員會、撥款委員會等要職。
- 1956年爭取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失敗。
- 1960年,約翰遜未能獲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他便接受了肯尼迪提名他為副總統的建議。
- 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總統在德克薩斯州達拉斯遇刺身亡,副總統約翰遜旋即在達拉斯機場的空軍一號總統專機的機艙里宣誓就職,成為美國第36任總統。
- 1964年,在繼任了總統一職之後,約翰遜又正式當選為總統。
- 1969年1月退休。
- 1973年1月22日,他只過了四年美國前總統的生涯,就在德克薩斯州自己的牧場裡因心肌梗塞去世了,年僅64歲。
- 1980年被授予總統自由勳章。著有回憶錄《高瞻遠矚》。
個人形象
約翰遜在大多數美國人的眼裡,他堪稱是一位典型的得克薩斯人:身材高大魁偉、嗓洪亮、性情急躁、待人友好、不拘禮節、十分隨便,同時又有衝勁、粗俗魯莽、驍勇好戰。除了上述這些特點外,他還有着驚人的記憶力、機警敏銳的頭腦和詼諧幽默和稟賦。約翰遜幹勁十足,幾乎能使昏昏欲睡的卡爾文·柯立芝在他的墳墓里也動將起來。他平時走路都是小跑,被人稱作"約翰遜小跑
約翰遜有着驚人的旺盛精力。1964年競選期間,有一回,他一天內發表了不下22次的演講。約翰遜說:"無所事事比艱苦工作更容易叫人精疲力盡。"
約翰遜不僅自己夜以繼日地工作,還敦促手下的人也象他一樣拚命幹活。他見不得別人磨磨蹭蹭,容不得無效勞動;約翰遜是位嚴厲的工頭,部下們達不到他的工作要求時,他就大發雷霆;約翰遜在白宮的態度是比較專橫的,他動不動就說:"我的最高法院。"約翰遜愛聽頌歌,哪怕是要有委婉的批評,也使他不舒服。
儘管約翰遜喜歡用高壓手段,他行使總統職權並不專橫。約翰遜自比為美國人民的家長,是他們的"大爹"。他雖愛發號施令,但也十分隨便、平易近人。
當然,並不是人人都能欣賞約翰遜的隨便態度的,有的人甚至很反感他。有一次出於好玩,約翰遜抓住一條狗的雙耳把它拎起來,這下他可把全國各地愛狗的太太、先生們給得罪了。約翰遜還經常裸露着身子在白宮游泳池游泳、一邊喝酒一邊飈車、想搔癢就搔癢、想打嗝就高聲地打出來、有時在宴席上從別人的盤子裡取東西吃、有時正開會着就會要求大家和他一起去方便……總之,從骨子裡,約翰遜還是一個粗俗豪放的人。
家庭生活
1934年9月,約翰遜到奧斯汀訪問,遇見了美貌的克勞迪婭·泰勒小姐。約翰遜一見鍾情,要求與她約會,由於泰勒小姐當晚要回馬歇爾去,未能如願。他緊迫不舍,回到華盛頓後,以一連串的電報、電話和信件向她求愛。兩個月後他們便宣告結婚。生有二女,大女名叫琳達·伯德·約翰遜·羅伯,二女名叫露西。
約翰遜夫人1912年生於得克薩斯州一個富裕的牧場主和商人家庭。她早年喪母,由姨媽和保姆撫養長大,她有個雅號叫"花大姐",因她小時長得漂亮,是保姆給她起的。她畢業於得克薩斯大學新聞系,愛好古典文學和藝術。約翰遜夫人相當能幹,對她的丈夫幫助很大。
她年輕時從母親那裡繼承了一筆數目可觀的財產,把它投入商業,購買了一家電視和廣播站--得克薩斯廣播公司,她親自擔任該公司主要行政負責人。
約翰遜早期的政治活動多賴其夫人的大力資助。她不僅在經濟上支持丈夫,而且積極參與丈夫的政治活動。約翰遜在軍中服役時,他在華盛頓第10選區議員總部的工作即由其夫人獨自維持。約翰遜曾說:"如果她競選的話,第10選區本來會選舉她當議員的。"
步入政壇
家庭淵源
約翰遜家裡許多成員都曾參與政治活動。他的祖父曾任得克薩斯州議員多年,在當地很有影響,約翰遜城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父親也曾任得克薩斯州議員多年,是國會議員薩姆·雷伯恩的好友。在家庭影響下,約翰遜在學校讀書時就對辯論和校園政治產生濃厚興趣。1931 年得克薩斯州的克萊伯格在競選國會議員時,約翰遜曾極力為他助選,進行遊說活動。克萊伯格當上國會議員後,不忘舊情,使約翰遜成了他的秘書。這個職位為約翰遜提供了許多學習機會。從此,約翰遜由一個小鎮來到了首都華盛頓,對官場中的處事待人、見風使舵的一套掌握得比在華盛頓經歷過一二十年的老手還要嫻熟。在此期間,他結識了許多有勢力的人物。當時國會議員的秘書們成立了一個小組織,俗稱"小國會"。它的負責人稱為"議長",習慣上由資格老一點的人擔任。由於約翰遜表現出眾,人緣又好,只經過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就被推選為"小國會"的"議長"。
約翰遜步入華盛頓權勢集團的大門之際,正是美國處於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大蕭條和羅斯福總統提出"新政"之時。許多人對羅斯福的"新政"半信半疑,有的甚至極力反對。而約翰遜則積極支持,並且對羅斯福非常敬仰,因而受到羅斯福總統的重視。加上他父親的好友民主黨國會議員雷伯恩的極力推薦,1935 年這位年僅27歲的年輕人,被羅斯福總統任命為全國青年署得克薩斯州分署署長。全國青年署是羅斯福為推行"新政"而成立的一個機構,其主要目的是通過舉辦公共工程和社會救濟等活動安置和團結廣大青年。約翰遜任職期間大約安置了30000名青年就業和學習。這批青年後來成了他政治上的重要支持者。
年輕從政
約翰遜年輕從政,30歲即當選為國會議員,是羅斯福總統"新政"的積極支持者。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論是民主黨執政,還是共和黨掌權,他都是緊跟執政者,因而官運亨通,步步高升。
1937年得克薩斯州第十選區的國會眾議員詹姆斯·布坎南突然去世,留下了空席。這給了約翰遜一個機會,他決心試試。當時他的民主黨競選對手有五名之多,有的比他有名望,有的比他有較充足的競選經費,他們反對羅斯福的"新政",受到地方保守派的支持,輿論界認為約翰遜獲勝的希望微乎其微。但這位年輕人順應潮流,高舉擁護羅斯福"新政"的旗幟,大力進行競選。特別是曾經受過他幫助的一大批青年熱心為他助選。結果,他出人意料地當選為眾議員。
1937 年5 月,約翰遜正式就任國會眾議員。由於他是高舉擁護羅斯福"新政"旗幟當選的,自然受到羅斯福總統的垂青。羅斯福在得克薩斯州旅行期間專門邀請這位年輕人到他的專車上敘談,並對他鼓勵和表揚一番。國會眾議員薩姆·雷伯恩對約翰遜也有不少照顧,雷伯恩後來升任眾議院議長,是約翰遜有力的後援。美國眾議院通常是資深議員占據重要職位,年輕議員要坐"冷板凳"。然而"朝里有人好做官",由於得到羅斯福總統和議長雷伯恩的撐腰,約翰遜進眾議院後沒有多久就進入了握有重要權力的海軍事務委員會。
海軍服役
當時歐洲爆發了戰爭,羅斯福正大力推動和發展海軍計劃,需要在議會裡找一批得力的人幫助他鼓吹和遊說,這時自然就想到了約翰遜。約翰遜在眾議院任職期間,在內外政策等重大問題上通常總是堅決支持羅斯福總統的。然而,在涉及公共福利和地方利益事務時,他又採取不同於政府的立場,站到地方一邊,以取悅本地區選民,正因為他採取這種兩面討好的態度,故能在眾議院連選連任。
約翰遜在1941年初次嘗到了政治上受挫的苦楚。那年民主黨國會參議員莫里斯·謝帕德去世,留下了空缺。約翰遜在羅斯福的支持下,宣布參加參議院該席位的補缺選舉。選舉結果,約翰遜敗給了立場保守、反對羅斯福"新政"的民主黨人奧丹尼爾。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約翰遜自願報名服役,成為第一個自願從軍的現職國會眾議員。他情願放棄每年10000美元的議員薪水,去領取每年3000美元的海軍少校薪金,隨海軍轉戰太平洋和大西洋,多次涉險。一次他乘飛機去澳大利亞執行任務,飛機在牧場着陸時撞毀,他死裡逃生。還有一次,他為搜集敵情資料,乘坐一架巡邏轟炸機飛臨敵方陣地,遭日軍攻擊,一個引擎失靈,勉強返回基地。因臨危不懼,表現勇敢,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親自授予他銀星勳章。
嶄露頭角
1942年,羅斯福總統下令,凡在軍中服役的議員一律返回華盛頓復職。於是,在軍中服役7 個月的約翰遜又回到眾議院。在此期間,他出任眾議院海軍委員會特別調查小組主席,為發展武裝力量出了不少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是擴軍備戰的積極鼓吹者。他繼續主張保持武裝部隊的實力,大力發展軍工生產,改進部隊裝備。他認為政府對勞工運動應嚴加管制。為此,他支持反勞工的《塔夫脫一哈特萊法案》,反對工人為爭取自身權利和提高工資舉行罷工。在對外政策上,他支持杜魯門的反共"遏制"政策。
1948 年,約翰遜出來競選參議員是匆忙決定的。本來他在眾議院任職將近12年,資歷深,威信高,根基穩固,競選連任眾議員十拿九穩。而競選參議員則要費一番力氣,但在周圍好友的鼓動下,他最後還是決定一試。
這次參議員競選的預選中,他遇到的主要對手是民主黨人前得克薩斯州州長科克·史蒂文森。他比約翰遜大20歲,在當地是一個有聲望的人,又得到勞工組織的支持,而約翰遜曾經支持過《塔夫脫一哈特萊法案》。但史蒂文森傾向保守,以往對羅斯福和杜魯門一套政策主張多持反對意見,因而在黨內的號召力有限。7月黨內投票提名時,約翰遜與史蒂文森較之其他候選人遙遙領先,但均未獲得法定半數。第二輪投票時,約翰遜僅以87票的微弱多數贏得民主黨的候選人提名。11月大選時,他輕易地戰勝共和黨對手而當選。 1949年1月就職,時年40歲。
約翰遜任國會參議員的12 年中,國際國內發生了許多重大事件,如朝鮮戰爭,美國加強了在我國領土台灣的軍事力量,共和黨的艾森豪威爾政府取代了民主黨的杜魯門政府等等。約翰遜在重大問題上通常總是緊跟執政者,為他們搖旗吶喊。他出任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委員時,大力鼓吹備戰,主張增加軍事預算。朝鮮戰爭爆發後,他主張成立軍備調查小組委員會,並任該委員會主席。他積極支持杜魯門在朝鮮戰爭的侵略行徑。他1951年出任參議院民主黨副領袖,1953年又升任領袖,逐漸成為一個很有影響的政治人物。
此外,他還擔任過參議院航空和空間科學委員會主席,撥款委員會和軍事委員會委員等要職。特別是他作為參議院民主黨領袖,積極支持共和黨總統艾森豪威爾政府,號召民主黨同人與政府合作,避免對政府進行攻擊,使包括國防和民權法案在內的許多重要法案得以通過,因而得到艾森豪威爾總統的信任和重視。他曾受託出席過一些重要的國際會議,成為政界舉足輕重的人物。
1960年總統選舉時,約翰遜起初想參加總統競選,但又感到沒有把握。他認為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難於獲得總統候選人提名,因為他是南方人,傳統上難於得到東北部的支持。他有一種僥倖心理,希望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出現僵局。他想那時以參議院民主黨領袖出面,可能有機會被提名當總統候選人。因此,他遲遲沒有宣布參加總統競選,也沒有參加預選。直到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在洛杉磯召開前的一個星期,才在顧問們的勸說下,匆匆宣布參加競選。
1960年7月13日民主黨在洛杉磯召開全國代表大會。約翰遜以409票對806票敗於東部權勢集團代言人、年輕的參議員約翰·肯尼迪。約翰遜雖被擊敗,但他在南部地區的影響不容忽視。肯尼迪為了爭取南方的選票,就拉他作競選夥伴--副總統候選人。當時,幾乎沒有人相信約翰遜會放棄他在參議院中那個有權力的位置,甚至他置一些密友的規勸於不顧,接受了肯尼迪的建議。這一決定對肯尼迪來說,確實是求之不得的,同年11月,在同共和黨的理查德·尼克松和洛奇的角逐中,民主黨獲勝。1961年1月肯尼迪宣誓就任美國第35任總統,約翰遜就任副總統。在這次總統選舉中,肯尼迪和約翰遜囊括了南部除三個州以外的絕大部分選票,這證實了約翰遜在南部的實力。
在美國政壇上副總統通常是個徒有虛名而無實權的職位。但是,約翰遜在任副總統35個月內,深得肯尼迪總統的依賴和重用。他除經常參加國家安全和內閣重要會議外,還兼任國家航空和空間委員會的主席等職,並以總統特使身份出訪30多個國家,發表過150多次演說。他對總統的影響,據稱僅次於總統的弟弟羅伯特·肯尼迪。他私下也表示在某些問題上和總統有不同的意見,和白宮某些官員關係緊張。
就任總統
1963年11月22日,約翰遜副總統陪同肯尼迪總統抵達得克薩斯州達拉斯市訪問。第二天,肯尼迪總統乘車經過達拉斯鬧市時遭槍擊。約翰遜在肯尼迪身亡後不久即在停在達拉斯機場的空軍一號總統座機上,由地方法院女法官休斯女士主持,宣誓就任第36任總統。
約翰遜上台後,致力於實施肯尼迪在世時提出的民權和減稅法案。經過幾番努力,這兩個提案先後為國會通過。美國輿論界認為,這是約翰遜的巨大勝利。1964 年美國又面臨四年一度的總統選舉,他憑藉着人們對肯尼迪總統遇刺身亡引起的普遍同情和現職總統的有利條件,在1964年8月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順利地被提名為總統候選人。同年11月,他以絕對優勢戰勝他的對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保守派參議員戈德華特。
1964年美國總統選舉是美國歷史上最一邊倒的總統選舉之一。林登·約翰遜總統在其前任約翰·肯尼迪被暗殺後,已經繼任美國總統,約翰遜總統成功地使自己與肯尼迪的聲望相聯繫。約翰遜總統還成功地將自己的對手,來自亞利桑納州的美國共和黨參議員巴里·戈德華特刻畫成一個希望廢除始自1930年代的社會福利(例如社會保險)的右翼立法者。約翰遜總統還宣稱戈德華特可能使美國陷入同蘇聯的核戰爭。在對待越南戰爭問題上,約翰遜是以主張和平的候選人姿態出現的。他說:"把美國青年送去做亞洲青年應該做的事情是不值得的。我們不能不顧一切地去干,拿幾百萬人的生命去冒險,捲入亞洲的漩渦。"因此,約翰遜總統輕鬆地獲選總統,他比戈德華特多得1590 多萬張選票,在50個州中的44個州以及哥倫比亞特區獲勝。
1964年,約翰遜總統在普選中超過對手的差額達到 22.6%,在美國總統選舉史上居於第5位(次於1920年美國總統選舉、1924年美國總統選舉、1936年美國總統選舉和1972年美國總統選舉)。約翰遜總統在國民普選中獲得61.1%的支持,是1820年以來美國總統候選人獲得的最高的普選比例。大選結果使約翰遜處於十分有利的地位。參議院100 個席中,民主黨占了67 席,在眾議院民主黨又增加了37 席,民主黨在眾議院435 個席位中占了295 席。民主黨在參眾兩院占有明顯的優勢,這為約翰遜政府推行其施政計劃奠定了牢固的基礎。1965 年1 月,約翰遜宣誓就任總統,明尼蘇達州參議員休伯特·漢弗萊就任副總統。
在內政上,約翰遜總統提出了與"新政"、"公平施政"、"新邊疆"一脈相承的改革計劃,即"偉大社會"施政綱領。不遺餘力地推行各項福利法案、民權法案、消滅貧窮法案和減稅法,他的著名的"向貧窮開戰"的口號,引導全國在生活富裕時考慮到飢餓和匱乏的棘手問題,深得人心。但是在外交上,他奉行他的前任所制訂的政策,使得越戰不斷升級,由於美軍在越戰中傷亡慘重,其政策遭到了國內外的普遍反對,美國國內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反越戰浪潮,加上各種社會運動,使他斷送了大好的政治前途。1969年他在總統選舉之前宣布不會參選,並全力支持他的副總統連任。
約翰遜是美國歷史上最富有的總統之一,其財產主要是約翰遜牧場。它座落在得克薩斯州奧斯汀市西60英里的地方,1951年開始籌建,當時他從姑母克里爾倫斯·馬丁夫人手中購買了230 英畝土地。後來牧場逐漸擴大,分布在四個縣,約有15000英畝土地和大批牲畜。經過精心經營,牧場發展成為一個美麗的遊覽勝地,每天接待大批遊人。此外,約翰遜還擁有幾家銀行的股票和由一系列電視台和廣播電台組成的得克薩斯廣播公司以及房地 。
葬禮
度過四年卸任生活後,1973年1月22日,因心肌梗塞於德克薩斯州自營牧場內逝世,享年64歲。他被特勤局特工發現在他的床上逝世,使用他手上的電話。在這之前有三次心臟病發,他去世前一天傳來了在越南簽署的停火協議,而近一個月前前總統哈瑞·S·杜魯門逝世。他多年來大量吸煙侵害他的健康,不良飲食習慣和壓力,一直有嚴重的心臟病。第一次是在1955年7月引發幾乎致命的心臟病,1969年離開橢圓形辦公室後一直戒不了煙,因而第二次是在1972年4月再患嚴重的心臟病。約翰遜逝世後不久,他的新聞秘書湯姆·約翰遜(Tom Johnson)通知CBS的華特·克朗凱,克朗凱那時在廣播CBS晚間新聞,當克朗凱和湯姆仍在線上時,關于越南一份報告意外地被裁剪所以他才能中止新聞。約翰遜的國葬在國會大廈舉行。
相關視頻
林登·貝恩斯·約翰遜就職演說[1]
參考文獻
- ↑ 林登·貝恩斯·約翰遜就職演說 作家: nylwin ,優酷網, 2016-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