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璟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林璟如 臺灣資深劇場服裝設計,合作對象遍及國內外各知名團體,參與演出設計作品多達三百餘齣,橫跨現代戲劇、傳統戲曲、歌劇、舞蹈、偶劇、兒童劇、跨界展演等,展現高度創意,近年致力於技術劇場新生代人才培訓工作,並積極講學分享創作生命經驗。
1992年獲傅爾伯萊特獎學金及文化藝術基金會補助,赴紐約遊學一年,參與紐約市立芭蕾舞團及紐約市立歌劇院五十週年演出之服裝工作。2006年獲頒第十屆國家文化藝術獎。[1]
經歷
林璟如可謂是台灣劇場服裝設計之母,1978年在台灣尚未擁有「劇場服裝設計產業」之時,即埋首耕耘此一荒蕪的專業領域,一雙巧手將台灣劇服推上國際舞台,也縫製出一片滋養本土劇場藝術家的精神綠洲。
當年的林璟如,也不過是個對表演服裝設計充滿熱情,卻從沒上過一堂裁縫課的年輕女孩。藉著一股「憨膽」,林璟如開始接觸表演服裝設計及製作,並在1979年與一位裁縫師合夥,創立了台灣第一家專業劇場服裝設計公司「綺亦麗」。 1980年,透過雲門舞者陳偉誠的推薦,林璟如認識了此生的貴人——林懷民。林璟如說:「我運氣非常好,一從接觸表演藝術就遇到林懷民老師,30幾年來我一直在他的身邊,他有什麼東西我就拚命學習!」她更滿懷感激的說出一句彷彿放在心底數十年的話:「他就是我的一面鏡子。」她說:「林懷民老師甚至比我親生的父兄還重要!」
對於師徒之間的傳承,林璟如覺得自己完全效法林懷民,就是全心而無私的付出。她緩緩說道:「因為他給我這麼多,我也願意把我所有的東西全部給我的學生,這也是一種傳承。」將這樣如父母般無所求的為師風範延續下去,對她而言,就叫「薪傳」。
60歲還不退休
本來要在60歲時為自己的劇場服裝設計生涯畫下句點的林璟如,因為遇上了「重演」這個舞碼,使得這個原以為是職涯的句點,卻多了感動,也改為分號。
林璟如發現可以用一己之力協助一個團體,在經濟狀況極度貧乏的情況下,幫助他們的作品維持在一個水準之上,這也讓她重新發現、認識了自己的價值。「因此,我決定把那個句點,改成分號,等於是人生的大轉彎。」 製作這齣劇場服裝作品的摸索過程中,林璟如說:「我發現了自己幾十年累積下來的經驗,可以給這些年輕人幫助,也看見到我自己潛在的特質,而我也應該把自己的這些潛在特質,作為人生末期的呈現。」 因此,她送給自己的60歲生日禮物,就是認養了4個表演團體,擔認藝術顧問的角色,為此她開始四處奔走,演講、吃飯、找企業主談贊助,為這些年輕的藝術家籌錢。「這些團體都窮到難以翻身的地步,所以我完全不收費!」。 原本要退休的生活,瞬間又變得忙碌且緊湊起來,但林璟如卻開心的很!雖然每天忙到午夜12點過後才能回家休息,她卻說:「我不會因此而停下來,我要開始扮演交際花的角色!」手中接過林璟如老師人生中的第一張名片,不禁明白,大師之所以為大師,其來有自[2]
俠女性格
在劇場裡工作,便當最方便。但是,不管如何變花樣,便當仍然是便當。二○○八年《花語》季,十五天的演出,雲門人至少吃了二十個便當,吃到人人面如槁灰。
一天晚餐時間,後台歡聲笑語。舞者喜孜孜叫我快去吃,璟如老師叫了外賣,有魚,肉,青菜和熱湯。請四十位舞者和工作人員吃晚餐!我想,璟如的國家文藝獎獎金大概像冰淇淋那樣溶化了;請吃飯只是小CASE,依她的俠女脾氣,必然日行一善,快速用完「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果然!國家文藝將的六十萬獎金,璟如右手收了,左手便捐給台灣技術劇場協會,介紹李名覺舞台設計生涯的《劇場名朝》便是用這筆捐款出版的![3]
背後的助力是家人
得獎,是榮譽,更是責任,短暫的喜悅過後,林璟如不免再次提出沈重的呼籲,劇場專業人才培訓不易,人力斷層出現將導致展演品質下降的事實,除了劇場人戮力傳承,企盼政府相關單位,正視技術劇場發展,成長的困境適時協助,為表演藝術精緻化與國際化營造更有利的環境與動力
得獎的榮耀與和我共事過的燈光設計師們共同分享,感謝張贊桃、房國彥、李俊餘、王世信……等優秀的燈光設計,讓服裝得以在舞台上呈現最完美的一面!
此刻,我更想回家,擁抱永遠全力配合、默默在背後支撐我的家人,上山看看終其一生都不明白「女兒為什麼總是忙碌的不吃不睡不回家」的親愛的媽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