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林央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林央敏(1955年12月19日-),台灣嘉義縣太保市人,知名詩人。畢業於省立嘉義師專、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業後,曾任國小教師、台語文推展協會會長、靜宜大學中文系兼任講師。台語文學理論的建構者,也是倡導台灣民族運動的推動者,天主教輔仁大學校友。

簡介

林央敏於小學11歲時(1965年)即能寫五言古詩,國中階段,開始接觸現代文學並顯示寫作潛力,資質聰慧,以全校第一名成績畢業。進入師專後,益發展露其文學才賦,1972年首次發表新詩,次年便陸續在中央日報,聯合報,台灣新聞報等校外的文學副刊發表新詩及散文,又1974年參加「森林詩社」,與一群文藝青年合辦出版《也許》詩刊;退伍後作品更大量問世,筆觸更擴展到小說、戲劇及評論,為一多產的青年作家。在其使用中文寫作的同時因台灣本土意識的醒覺而開始嘗試台語寫作,即1983年開始台語文學創作,1987年與宋澤萊、林雙不、林文欽、李喬、謝長廷、王世勛、鍾逸人…等人合辦《台灣新文化》鼓吹台灣本土文化及台灣民族主義,並致力提倡台語文學及台灣民族文學,同年他的台語詩[嘸通嫌台灣]發表後,很快地被譜成24首不同的曲子傳唱於國內外,一時成為台灣本土化的象徵口號,對台灣民主運動及催化台灣人意識產生巨大影響,1989年與1991年的台語文學論戰期間,林央敏不僅參予筆戰,同時也是論戰的引燃人。1991年與林宗源、黃勁連、李勤岸、陳明仁等人成立台灣第一個主張以母語寫作的社團「蕃薯詩社」,又於1995年擔任台語文推展協會的創會會長,發行《茄苳台文月刊》,大力鼓吹母語教育及提升台語地位。他是戰後第一位將台語散文帶入純文學領域的詩人,也是台語文學理論的主要建構者。1986~1997年間因熱衷民主人權、民族解放、本土文化、母語文學、教育改革等社會運動,作品且勇於突破政治禁忌而屢遭官方查禁封鎖。作品含括詩、散文、小說、戲劇、文學評論、政治評論及其他社會與文化類雜文,為一全方位作家,包含台語與華語兩類作品中有百餘篇分別入選詩、散文、小說、評論的各類選集九十餘種,並選入大、中、小學教科書中,其中散文[在地圖上]也同時被香港新加坡選為華語教材,又有部分文學作品被國內、外機構或人士譯為英、日文刊行於國外。曾獲《聯合報》散文獎第一名、青溪文藝金環獎新詩獎、全國學生文學獎新詩獎、金曲獎最佳方言歌曲作詞人獎、榮後台灣詩獎、巫永福評論獎、[吳金德文學獎(長篇小說獎)]…等。著有詩集、散文集、小說集、劇本集、評論集、雜文集、台語字典、作曲與電腦軟件等三十餘冊,其中9000行、11萬字的《胭脂淚》是台語文學第一部史詩(EPIC),也是台灣文學史至今最長的詩篇;《菩提相思經》是台語文學最大本的長篇小說,此二書及其最著名的詩作〈毋通嫌台灣〉皆被譽為台語文學的經典作品。(資料來源:文建會網站、中華民國作家名錄、國立台灣文學館出版[台灣詩人選集--林央敏集]、林央敏文學田園部落格)

聖經

基督教的《聖經》又名《新舊約全書》,由《舊約[1]》《新約》組成。《舊約》一共有三十九卷,以古希伯來文(含亞蘭文)寫成,由猶太教教士依據猶太教的教義編纂而成,囊括了猶太及鄰近民族從公元前12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的人文歷史資料。《新約》一共27卷。《舊約全書》即猶太教的聖經,是基督教承自猶太教的,但《舊約全書》和《希伯來聖經》有所差異,書目的順序也不同[2]

視頻

林央敏 相關視頻

猶太教「舊約」和基督教「新約」,講了什麼?聖經的歷史
TED演講:宗教的力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