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林大欽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林大欽墓在桑浦山狀元埔,為明朝狀元林大欽的墓地。[1]

簡介

林大欽(1511一1545),字敬夫,號東莆,明海陽縣東莆都(即今潮州市金石鎮山兜村)人,幼聰穎,喜讀書,十二歲時隨父進府城,在書肆中見蘇洵的《嘉佑集》,愛不釋手,要求父親購回,日夜攻讀。後又熟讀蘇軾,蘇轍文章,並加以融會貫通,故做起文章來,屈注奔騰,酷似三蘇,尤以工詩善對聞名遐邇。十八歲時,父親不幸去世,家境更為貧寒,但他仍安貧樂道,發奮攻書。二十歲參加鄉試,其文《論李綱十事》,「崇論閎議、證例充實,文惰慷慨激昂,讀來忠憤感交」,巡按吳麟讚嘆道:「此蘇公筆墨,必魁天下」。

人物簡介

林大欽古墓位於潮安縣的桑浦山狀元埔,林大欽是明朝海陽縣東莆都人,即今潮安縣金石鎮人,生於1511年,是省內五位文狀元之一,潮汕歷史上唯一一位文狀元。

據族譜及當地史書記載,明嘉靖十一年,即1532年,林大欽摘取了文科狀元桂冠,年僅21歲,隨後,林大欽被授翰林院修撰。林大欽墓面向西南,由封土堆、碑亭和石雕組成,碑亭內藻井刻八卦太極圖,額刻「東莆佳城」四字,造型獨特,有文史專家認為,林大欽墓保存較完整,文物價值較高,1987年被列為潮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

據介紹,墓前的所有陳列品,包括墓前的仁立石馬、石羊均已被盜賊竊走。古墓被盜現場還發現了疑為作案遺留下來的幾隻手套和兩支鈎。工作人員在清理現場的時候,又在洞穴外面發現了手指骨,並發現了一面明代的銅鏡。隨後,管理部門因條件限制,經上級部門請示後,屍骨和墓中被盜出的衣服縫好放回原處,並對棺木進行封膠並填上封土。

據有關資料記載,位於桑浦山狀元埔的林大欽墓是一座「衣冠墓」,但這次在被盜的林大欽墓穴現場卻發現了古骨,這些古骨是不是林大欽的遺骸?有關專家表示,他們將作進一步鑑定,來揭開民間一直流傳的林大欽衣冠墓之謎。

歷史

嘉靖十一年(1532年)二月林大欽赴京參加會試,被錄為第十二名進士,是年三月參加廷試。他在《廷試策》中直指時弊,指出「昏混衰世之政」可概括為「三冗」,即冗員。冗兵、冗費。又提出了八項治國利民的建議:即「均田、擇吏、去冗、省費、闢土、薄征、通利、禁奢」。

被譽稱為「根極政要之說,明切時務之論」,嘉靖皇帝深愛林大欽之策論,遂欽點為狀元,後授翰林院修撰。嘉靖十四年(1535年),母病乞歸侍養。此間,他「結講堂華岩山(今桑浦山寶雲岩),與鄉子弟講貫六經,究性命之旨」。嘉靖十九年(1540年),母逝,他哀傷過度,大病一場。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葬母於桑浦山之麓,在歸途中病卒,年僅34歲。林大欽學識淵博,才華橫溢,著述甚豐,後人為他編纂結集為《東莆失生全集》。

林大欽歸葬於桑浦山東山湖附近狀元埔。墓為封土堆,朝向西南。有碑亭,高約3米,亭內的藻井刻八卦太極圖,橫額刻「東莆佳城」四字。碑面正中書「狀元及第翰林院修撰東莆林公墓」,右下角小字刻「孝子天繼泣血立石」。墓前有一對雕刻精細,高1.25米,長1.60米的仁立石馬和一對形象生動,臥高0.66米,長1.05米的石羊。1987年被列為潮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