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國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林國強 | |
---|---|
| |
出生 |
1943年3月7日 上海 |
國籍 | 中國 |
籍貫 | 福建福清 |
母校 | 上海科學技術大學 |
職業 | 中國科學院院士 |
研究領域 |
有機化學 |
林國強[1]
有機化學家 1943年3月7日生於上海,籍貫福建福清。1964年畢業於上海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系。1968年在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生畢業。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曾任該所所長。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主任。1992年至今,任Tetrahedron/Tetrahedron Letters地區執行編輯。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教育背景
- 1959年-1964年,上海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系 大學
- 1964年-1968年,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研究生
人物生平
- 1959年-1964年,上海科技大學
- 1964年-1968年,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研究生,導師周維善院士
- 1981年,瑞典皇家理工學院訪問學者
- 1986年-1987年,美國匹茲堡大學和美國Smith Kline藥業研究開發部訪問科學家
- 1989年,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 1993年-1999年,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
- 1990年-1996年,中國化學會理事
- 1992年,《Tetrahedron / Tetrahedron Letters》出版物理事及地區執行編輯
- 1996年,Novatis基金會理事
- 1997年,《有機化學》、《中國化學》、《化學學報》副主編
- 1998年,世界華人有機化學家協會理事
- 1998年-2001年,IUPAC生物化學委員會委員
- 1998年,中國國家新藥研究與開發評審專家委員會成員
- 1991年-1992年,上海科技大學化學系主任,兼職教授
- 1994年-2001年,香港大學訪問教授
- 1997年,復旦大學兼職教授
- 1998年起,南開大學兼職教授
- 1999年,蘇州大學、鄭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兼職教授
- 2000年,貴州大學客座教授、西南師範大學等兼職教授
- 2000年,中國科技大學兼職教授
- 2008年,任《中國科學:化學》副主編
- 2006-2014年,兼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化學科學部主任
研究方向[2]
- 昆蟲激素和昆蟲信息素
- 不對稱合成、手性天然產物的結構與合成研究
- 氧化還原酶與羥腈化酶生物催化
科研成果
- 發表學術論文250餘篇,中英文著作4本,授權中國專利40餘項、美國專利1項,PCT 3項,實施轉讓10項
- 建立了亞毫微克級測定昆蟲性信息素結構的方法,合成了多種光學活性昆蟲信息素,發現昆蟲界也存在着手性識別的現象
- 參與發現Sharpless烯丙醇不對稱環氧化試劑的改良,研究了手性環氧醇的原位氮、硫開環,以此合成手性多羥基胺、氮雜環和a-取代絲氨酸和丙氨酸
- 進行了多個軸手性連芳烴物的首次合成和結構測定
- 改良了Ni(0)催化的芳基偶聯反應,用於芳基、烯基鹵代物,尤其是鄰位雙取代芳基鹵代物的偶聯反應實現了SmI2誘導、手性質子源試劑控制和糖源底物控制的合成手性a,g,g-三取代丁內脂,和手性亞璜酰亞胺高對映選擇地合成非對稱和C2對稱鄰二胺及鄰羥胺物的新方法
- 參與發現新氧化酶G38能將羰基按反-Prelog模式還原為羥基。發現了(R)-羥氰化新酶源,以及羥氰化粗酶在有機溶劑中的微水相體系,催化合成手性羥氰化物
主要獎項[3]
- 1987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2)
- 1996年,中國科學院優秀研究生導師榮譽稱號
- 2006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 2008年,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傑出貢獻教師」榮譽稱號
- 2012年,第五屆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 2013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1)
- 2014年,陳嘉庚化學科學獎
- 2014年,中國化學會「手性化學成就獎」、上海市自然科學一等獎和第十六屆中國專利金獎
- 2016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