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林沖夜奔(節選) ——聲音的戲劇(楊牧詩歌)

《林沖夜奔(節選) ——聲音的戲劇》是詩人楊牧寫得一首現代詩歌。

目錄

作品原文

第一折 風聲·偶然風、冒混聲

等那人取路投草料場來

我是風,捲起滄州

一場黃昏雪——只等他

坐下,對着葫蘆沉思

我是風,為他揭起

一張雪的簾幕,迅速地

一張雪的簾幕,迅速地

柔情地,教他思念,感傷


那人兀自向火

我們兀自飛落

我們是滄州今夜最焦灼的

風雪,扑打他微明的

竹葉窗。窺探一員軍犯:

教他感覺寒冷

教他嗜酒,抬頭

看沉思的葫蘆

這樣小小的銅火盆


燃燒着多舌的山茱萸

訴說挽留,要那漢子

憂鬱長坐。 「總比

看守天王堂強些……」

如寒落的天氣——我們是

我們是今夜滄州最急躁的風雪

這樣一條豹頭環眼的好漢

我是聽說過的:岳廟還願

看那和尚使禪杖,吃酒,結義

一把解腕尖刀不曾殺了

陸虞侯。這樣一條好漢

燕頷虎鬚的好漢,腰懸利刃

誤入節堂。脊杖二十

刺配遠方


扑打馬草堆,撲扑打打

重重地壓到黃土牆上去

你是今夜滄州最關心的雪

怪那多舌的山茱萸,黃楊木

兀自不停地燃燒着

挽留一條向火的血性漢子

當窗懸掛絲簾幕

也難教他回想青春的娘子


教他寒冷抖索

尋思嗜酒——

五里外有那市井

何不去沽些來吃?

1974

註: 《林沖夜奔》取材自《水滸》,作考借用元雜劇的關目 結構,共分四折,每折一個敘述者,即為詩的抒情主人公。 第一折:風聲。第二折: 山神聲。偶然判官、小鬼混聲。第三折分甲、乙、丙,都是林沖的獨白。第四折又回到開頭, 為雪聲,偶然風、雪、山神混聲。作者不直接敘述故事,而是借用這個婦孺皆熟的情節,在規定購情景中,以特殊的身分(如風、雪、山神以及林沖內心的戲劇獨白),予以強烈的抒情,故副題為「聲音的戲劇」.因全詩較長,這裡選登第一折。

作者簡介

楊牧(本名:王靖獻,1940年-2020年3月13日),中國台灣花蓮人,畢業於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著名詩人、散文家、評論家、翻譯家、學者。[1]

早期以筆名「葉珊」發表詩作,在現代詩壇中普遍被認為開闢了一條婉約的路子。

赴美後詩風漸趨雄健渾厚,善長於敘事詩寫作,文辭典贍雅麗,意象繁複紛奇,情韻醇厚,詩意深湛雋永,散文亦為人稱頌。主要作品有《水之湄》《花季》《燈船》等。[2]

1946年,六歲的楊牧就讀蓮花市明義國民學校,為台灣光復後第一屆國民學生,開始學習國語,在此之前僅讀台灣方言、日語及少阿美語。

1951年,開始接觸《血滴子》、《臥虎藏龍》等通俗小說。

1952年,小學畢業,就讀花蓮中學初級部,同屆同學有王禎和,並開始閱讀《水滸傳》、《西遊記》。[3]

1955年,初中畢業,就讀花蓮中學高級部,開始從事翻譯小說,同時參與刊物編輯。此時以「葉珊」為筆名,在《現代詩》、《藍星詩刊》、《創世紀》、《野風》等詩刊投稿。

1959年,四月《創世紀》改版,首次列名為編輯委員。同年九月進入東海大學就讀歷史系,後來因興趣不合,轉讀外文系。此時的楊牧,閱讀了大量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的作品,如華茲華斯拜倫雪萊、濟慈等等。[4]

1964年,自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隨後,赴美國愛荷華大學參加保羅·安格爾(Paul Engle)及其妻聶華苓創辦的「國際寫作計畫」詩創作班,並藝術碩士學位。楊牧在愛荷華的前後期同學有餘光中、葉維廉、白先勇、王文興等日後引領台灣文壇的作家。愛荷華求學期間,楊牧對愛爾蘭詩人葉慈有著比浪漫詩人更多的關注。葉慈中年之後浪漫精神的提升、對神人開系的探討及現實社會的批判,影響了楊牧日後文風的改變。

接着楊牧進入柏克萊大學比較文學系,獲博士。此時越戰正如火如荼的展開,柏克萊大學而是60年代反戰運動的領導者,抗議美國政府介入越戰。這使得楊牧感受到美國身為高度文明國家,卻同時也投入血腥戰爭的矛盾。[5]

1972年,後更改筆名 為「楊牧」。在改換筆名之後,其作品風格亦為之一變;在原有浪漫抒情之外,多了一份冷靜與含蓄,並且開始有了關心現實問題的作品。由憂鬱沉靜舒一己之懷,轉而介入及批判社會。楊牧曾說:「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不變即是死亡,變是一種痛苦的經驗,但痛苦也是生命的真實。」這是楊牧開始關注社會人世的關鍵。

1984年,《交流道》即隨筆式地紀錄對當時社會現象的觀察及批判。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