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枇杷葉炮製方法與標準


枇杷葉炮製方法與標準

目錄

【藥材來源】

枇杷葉薔薇科植物枇杷Eriobotr ya japonica( Thunb.) Lindl.的乾燥葉。全年均可採收,曬至七八成千時,紮成小把,再曬乾。

【古代炮製方法】

晉代載有去毛炙法(《肘後》),以後歷代文獻都有類似記載。南北朝劉宋時代有甘草湯洗後酥炙法(《雷公》)。唐代有蜜炙法(《外台》)。宋代還有棗汁炙法、姜炙法(《總錄》)。明清時代基本沿用前法。

【現代炮製方法】

  1、枇杷葉: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枝梗,刷淨絨毛,噴淋清水,潤軟,切絲,乾燥。   2、蜜枇杷葉:先將煉蜜用適量開水稀釋後,加入枇杷葉絲中拌勻,悶潤,用文火炒至老黃色,不粘手時,取出,攤晾,涼透後及時收藏。枇杷葉每100千克用煉蜜20千克。

【飲片性狀】

本品呈長短不一的絲狀,寬約5毫米,上表面灰綠色,黃棕色或紅棕色,較光滑;下表面無絨毛,主脈顯著突起。革質而脆。無臭,味微苦。蜜枇杷葉表面棕黃色,微顯光澤,略帶黏性,味微甜。

【質量標準】

枇杷葉水分不得過13.0%,總灰分不得過9.0%,醇溶性浸出物不得少於18.0%,含齊墩果酸和熊果酸的總量不得少於0.70%。

【炮製目的】

枇杷葉味苦,性微寒。歸肺經、胃經。具有清肺止咳,降逆止嘔的功能。   生品長於清肺止咳,降逆止嘔,多用於肺熱咳嗽,氣逆喘急,胃熱嘔逆。蜜制後能增強潤肺止咳作用,多用於肺燥或肺陰不足,咳嗽痰稠等。

【應用選擇】

  1、生用   (1)肺熱咳嗽:常與前胡、貝母、桑葉等同用,能增強清肺消痰作用,可用於痰熱阻肺,咳嗽氣喘,脹滿有痰,如枇杷葉湯(《雜病源流犀燭》)。   (2)噁心嘔吐:常與半夏、茯苓、生薑等同用,能增強和胃止嘔作用,可用於胃氣上逆,噁心嘔吐,如枇杷葉飲(《普本》)。配伍麥冬、竹茹、蘆根等具有清胃熱,止嘔逆作用,可用於胃熱口渴,嘔噦等證。   2、制用(蜜製品)肺熱咳嗽:常與煅石膏、炒杏仁、麥冬、阿膠等同用,具有清燥潤肺作用,可用於燥邪傷肺或肺陰虧損,乾咳無痰,咽喉乾燥或痰中帶血等,如清燥救肺湯(《法律》)。

【現代研究】

枇杷葉中主要含有烏蘇烷型三萜酸,其他尚含有倍半萜糖苷,揮髮油類成分及蘋果酸、檸檬酸、酒石酸,還含黃酮等化合物。藥理實驗證明,枇杷葉的乙醇提取物對角叉菜膠誘導的大鼠足腫脹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從中分離的三萜成分即山楂酸亦有抗炎作用。枇杷葉中所含的多羥基三萜成分對小鼠糖尿有較顯著的抑制作用。現代對枇杷葉的炮製研究主要是對其是否去除葉上絨毛、去毛方法的改進和蜜制方法的改進進行了初步研究。   歷代本草書籍均認為枇杷葉必須去毛,若去毛不盡,能令人咳。為此,有人對枇杷葉的絨毛與葉的化學成分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枇杷葉的絨毛與葉的化學成分基本相同,絨毛中並不含有能致咳或產生其他副作用的特異化學成分,只是葉中皂苷的含量明顯高於絨毛中的含量。所以古代本草書籍所謂「去毛不淨,射入肺令咳不已」,主要是由於絨毛從呼吸道直接吸人刺激咽喉黏膜而引起咳嗽。   在去毛方法的改進方面,有人將枇杷葉絲用小篩眼竹筐盛裝,置於水中,用光禿的竹掃帚在水中攪拌刷除毛,此法可避免傳統法操作時茸毛飛揚的弊病。亦有人利用炒藥機(不生火)旋轉脫毛,成品收率高,節省人力和時間。還有文獻報道,枇杷葉在煎煮過程中絨毛並不易脫落,在單位體積煎液內,未刷毛比刷毛的絨毛只略多一點,用細篩過濾後,二者絨毛皆能完全除淨。試用枇杷葉不去絨毛直接加工成飲片用白布包煎的方法,經顯微觀察,煎液中未發現絨毛。   枇杷葉的烏蘇烷型三萜酸中熊果酸含量明顯占優勢,其具有很強的抗炎活性和止咳作用,用薄層掃描法對生品、蜜製品、姜製品中熊果酸含量進行比較,其含量順序為:薑湯煮品>蜜炙品>薑汁炒品>生品。有人對枇杷葉炮製前後的揮髮油進行了分析,認為生品和蜜炙品的主要成分均為橙花叔醇,為揮髮油含量的61%~74%。含量差異不大;而茨烯、蒎烯、反一氧化芳樟醇、馬斯里酸等含量有較大區別。   枇杷葉一般採用先拌蜜後炒藥的方法炮製。有人將生枇杷葉切2~3分寬絲片,噴水潤濕,取已稀釋的煉蜜與枇杷葉絲拌勻(每100kg藥材用煉蜜25kg),稍悶,用文火炒10~15分鐘至黃褐色不粘手即可。該法在炙前先噴水潤濕,蜜炙時能將蜜吸盡,且藥材美觀,質量好。

【附】

  1、近代炮製方法還有焙制、姜制和炒制等。   2、文獻摘錄「用葉需火炙,布拭去毛,不爾射人肺,令咳不已」(《證類》)。「溫水浸,刷去毛,焙」(《普本》)。「拭去毛蜜塗炙,去毛塗蜜慢火炙」(《總錄》)。「去毛,薑汁炙黃」(《奇效》)。「凡用拭去毛,甘草湯洗再拭。治胃病,以薑汁炙,肺病以蜜水塗炙」(《綱目》)。

【總結】

枇杷葉從晉代開始有「拭去毛炙的方法。經歷代發展,有蜜炙、棗汁炙和薑汁炙等方法,近年來各地的炮製規範中收載的大多是蜜製法,認為蜜制能增強潤肺止咳的作用,可治療肺燥咳嗽。《中國藥典》2010年版收載有生枇杷葉和蜜枇杷葉。   實驗表明,枇杷葉的絨毛與葉的化學成分基本相同,絨毛中不含致咳或產生其他副作用的特異化學成分,葉中皂苷含量明顯高於絨毛中的含量。古人所謂「去毛不淨,射人肺,令咳不已」,是由於絨毛從呼吸道直接吸入刺激咽喉黏膜而引起咳嗽。枇杷葉在煎煮過程中,絨毛並不易脫落。因此,認為人湯劑只要加強過濾,可以不刷毛,若作細粉原料及入丸散時,則仍需刷淨絨毛,以免直接刺激咽喉而引起咳嗽。《全國炮製規範》1988年版和《中國藥典》2010年版皆要求除去絨毛。   另外,枇杷葉含有烏蘇烷型三萜酸、倍半萜糖苷、揮髮油類、有機酸類和黃酮類等多種成分,目前的研究只是對枇杷葉是否去除絨毛和去毛的方法進行了比較,那麼枇杷葉經蜜炙、薑汁制、炒制等方法炮製後,對其所含成分有何影響?這些成分與其抗炎、降糖等藥理作用有何關係,值得進一步研究。 [1]

【炮製方法】

1.枇杷葉《肘後備急方》:「拭去毛。」《普濟本事方》:「溫水浸,刷去毛。」《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洗,刷去毛淨。」《活幼心書》:「淨刷去葉後毛,銼碎。」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枝梗,刷淨絨毛,噴淋清水,潤軟,切絲,乾燥。 2.蜜枇杷葉《聖濟總錄》:「拭去毛,蜜塗,炙。」《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洗,刷去毛盡,塗蜜,炙焦黃色。」《滇南本草》:「凡用刮去背上細毛,淨盡,著蜜抹勻,火烘。」現行,取煉蜜,用適量開水稀釋後,加入枇杷葉絲中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黃色、不粘手時,取出放涼。枇杷葉每100kg,用煉蜜20kg。 3.姜枇杷葉《聖濟總錄》:「拭去毛……薑汁炙。」《局方》:「去毛盡,塗薑汁炙令香熟為度。」《奇效良方》:「去毛,薑汁炙黃。」現行,取淨枇杷葉絲,加生嬖汁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干。枇杷葉每100kg,用生薑10kg。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