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松阿扁葉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松阿扁葉蜂 學名:Acantholyda posticalis Matsumura 類屬:膜翅目扁葉蜂科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黑色,背腹面高度扁平,有側脊,腹部腹面黃色,頭胸部具黃色塊斑;觸角絲狀,柄節及鞭節端部黑色,中間黃色;翅淡灰黃色,透明,翅痣黃色,翅脈黑褐色,頂角及外緣有凸飾,色較暗,微帶暗紫色光澤。雌蟲體長13-15mm,頭及腹部黃色斑塊較淡,腹部末端被包含鋸狀產卵管的鞘所分裂,觸角35-38節;雄蟲體長10-12mm,觸角33-36節,柄節只背面為黑色,腹部腹面黃色,具光澤,足前側褐黃色透明,腹部末端腹面完整,兩側具掌狀抱握器一對。 卵 舟形,渾白色,長3mm,孵化前變成淺灰色。 幼蟲 體扁平,胸足3對,無腹足,腹部第8節兩側各具1肉突,似尾足,體長17-25mm,綠色,背深綠色,頭褐色,越冬後部分變成淡綠色,側脊泛紅。 蛹 雌蛹棕黃色,長15-19mm,雄蛹淺黃色,長11-13mm,蛹羽化前呈黑色。[1]

發生規律

年生1代,各蟲態發育相對整齊,老熟幼蟲在樹冠投影下 5 -15cm 深的土室中以預蛹越冬。越冬幼蟲翌年3月下旬開始化蛹,4月中旬為化蛹盛期,蛹期13-17天。5月上旬成蟲大量羽化,並開始產卵,5月中旬為產卵盛期,每個雌蟲平均產卵36.8粒,最多達42 粒。卵期14-18天,5月下旬幼蟲大量孵化並進入危害期。幼蟲危害時間35-40天,6月上旬至下旬為危害盛期,6月下旬幼蟲老熟下樹,在樹冠下土層中越夏越冬。 成蟲多集中在晴天羽化,有補充營養的習性,在針葉上取食形成小缺刻。成蟲受驚後落地假死,不久即飛翔逃跑,夜間不活動,對白光(日光燈)亦無反應。成蟲壽命17-20天,靠成蟲飛翔擴散傳播。幼蟲孵化時,用上顎在卵的一端咬一小孔,鑽出後爬至針葉基部吐絲3-5根結網,居其中。約1小時左右,開始咬斷針葉拖回網內取食。3齡後幼蟲轉移到當年新梢基部吐絲做巢定居。巢圓筒形,長28mm,直徑3-4mm,前口大,為取食口,後口小,為排糞孔。幼蟲受驚後迅速退回巢內,並有吐絲下垂習性。幼蟲有遷移習性,末成熟前遷移時,用背部附着樹幹表面,靠頭部左右擺動吐絲結「之」字形絲網,然後用胸足攀緣,如登梯狀蠕動前行。老熟幼蟲從前口爬出墜地,爬行5-6分鐘後鑽入土中,於5-10cm深土層中做橢圓形土室越夏越冬,土室內面光滑,長10-15mm,寬5-8mm,幼蟲於土室中約九個月,直到翌年五月上旬羽化後鑽出土室。 成蟲在林間分布極不均勻。一般在山口風大的地方及山粱上土壤瘠薄的地方分布較少,陽坡避風處及山溝里土層深厚處蟲口密度較高。成蟲群聚飛翔,在林中呈團狀分布,喜於透光好的松林上產卵。一般枝下高3-4m、立地條件好、鬱閉度小的林分和次生林蟲害最重,其次是間伐後鬱閉度小的中齡林,樹幹枝葉稠密、枝下高低的幼林以及林相整齊、生長勢旺盛、鬱閉度大、通透性差的松林受害最輕。同齡林分中,陽坡較陰坡蟲口密度高。冬季降水偏多、溫度偏低的年份不利於幼蟲越冬,遇暖冬乾燥年份越冬幼蟲死亡率低、化蛹率高。大風低溫多雨不利於成蟲活動和卵的發育,而且會增加幼蟲死亡率,制約種群增長;春季溫暖乾燥有利於成蟲活動,促進卵與幼蟲發育及種群增長。[2]

分布與危害

分布於黑龍江、山東、山西、河南、陝西等地,主要為害油松赤松樟子松。 以幼蟲取食針葉,大發生時針葉受害率達80%以上,枝梢上布滿殘渣和糞屑,林分似火燒一般。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 營造混交林,加強天然次生林的撫育管理,提高鬱閉度;對大面積油松純林,要營造防蟲、防火林帶、補種闊葉樹種,改善林分結構,提高抗蟲害能力。 (2)化學防治。 在成蟲羽化高峰、產卵盛期前,在林區內按25m×26m間距布置放煙點,用「林丹煙劑」或「敵馬煙劑」15kg/hm,於上午10時以前或下午16時以後組織放煙防治,無風天氣、煙霧瀰漫4分鐘以上時,平均防治效果達77-85%可有效控制其災害。也可用45%丙溴辛硫磷(國光依它)1000倍液,或國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樂克(5.7%甲維鹽)2000倍混合液,40%啶蟲.毒(必治)1500-2000倍液噴殺幼蟲 。

(3)生物防治。 白僵菌、綠僵菌及細菌感染的越冬幼蟲死亡率約20%;越冬期鳥類及其它哺乳動物刨食幼蟲,可捕食絕大部分幼蟲;黑螞蟻可取食蟲卵,注意保護天敵生物,增強控制能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