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松門嶺古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松門嶺古道 距岔路口5公里的上金村,前臨浩浩白溪,兩面青山,四時松影,景色絕佳。這是當年登天台古道。松門嶺上,現存一亂石砌築的路廊,乃古代行旅者避風躲雨、駐足息肩的涼亭。松門嶺古驛道最為完整,遊人至此,恰如《遊記》之描述:「……泉聲山色,往復創變,翠叢中山鵑映發,令人攀歷忘苦。」[1]

景區特色

松門嶺以前曾經是一條交通要道,它維繫着寧海與天台兩縣的軍、官、商、民等諸方面的聯繫與溝通。松門嶺的輝煌:春天松門嶺上人聲鼎沸,人群中滿身都是鹽味的挑鹽腳夫、挑着瓶瓶罐罐的打銅匠、有牽着猴遊走江湖的耍猴人等等。窄窄松門嶺上,南腔北調,南來北往商販,養家糊口實現各自心中的商海夢想,一腳一腳,將松門嶺上的鵝卵石踏得光滑如鏡。

有一類人對盤旋的松門嶺,有着難以割捨的感情。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出的幾年時間中,同村裡的同齡人,周末從松門嶺往返於家裡和寧海五中。去時,背着從家裡拿的一袋十餘斤重的大米、兩瓶鹹菜,沿着松門嶺,腿部如彈鋼琴般朝學校走去。回家時沿着松門嶺拾級而上,袋裡只是幾本周末要做的作業、一隻空米袋,邊爬山,邊欣賞山間美景。

春去秋來,變換着松門嶺上的四季圖,留下難以磨滅的影像:春天的時候,松門嶺上的植物在春風的吹拂下,欣欣然探出綠綠的「小腦袋」,爭先恐後地列隊在松門嶺上,讓這些學生娃好好欣賞,特別惹人可愛的映山紅,開花的時候,美呢!紅的、黃的、粉紅的,傲然挺立於草叢中朝你笑的,也有如少女含羞般鑽在高大的灌木叢中的,樣子千奇百態,顏色應有盡有,在它們如火一般的熱情盛邀下,人們總會趁在半嶺的小石屋前休憩的時刻,扔下書包,跑進路旁的花叢中,折下滿滿一大捧既大又紅的花朵,然後高高興興的將大自然賜給的春色帶回家中。

夏天的時候,雖說爬嶺比春天多一份勞累,多流一身臭汗,但也會從松門嶺上找到一點樂子,有一次在雨中爬嶺看到鵝卵石上爬滿了許多不知名的、渾身黑溜溜的小魚,興奮地提起腳,將它們一條條踢回旁邊的水溝中,然後,看着它們憨態可拘地遊走。到了秋天,那可又是另一番景象了,樹枝上垂滿了發黃的樹葉,和一些又圓又尖的堅果。在蕭蕭秋風中,樹葉隨風飄蕩,路上、溝邊、草叢頂上,到處都是。說不定有時還會在不經意間飄到你的身上,讓你在行走中,又多了一份驚喜。而冬天,特別像下雪天,那就更有一番情趣了。

同齡人,各自撐着一把雨傘,,與其說是爬嶺回家,還不如說是在雪中游賞松門嶺更為貼切一點,紛紛揚揚的鵝毛大雪,飄到了松樹上、飄到灌木叢上、飄到嶺上禿起的山石上,簌簌而下的雪花在喜喜哈哈中不斷加厚,剛才在嶺下時,還只覺山間只是一點碎白,但當到了嶺頂時,見滿山皆白,不管是山凹處、還是岩石下,都被白茫茫的雪花占據了,就連撐傘的人們,也做了雪花的「俘虜」。你看,在腳上,衣服上、甚至眉毛上,都被飄蕩的雪花粘住了。大家面面相覷爽朗的笑聲,留給了此時正處於陰沉沉中的松門嶺

人文歷史

松門嶺古道

這一段古道、路廊和兩旁的風光,仍不乏四百年前的韻致。寧海縣旅遊局和岔路鎮政府還在松門嶺腳立碑。松門嶺更是當代徐霞客考察觀光的必游之處。節假日休閒遊的好去處. 松門嶺在距縣城以西18公里的岔路鎮兆岸村對岸。屬於王愛山崗。昔年,王愛山又為寧海至天台的必經之地。徐霞客兩次由寧海到天台山都經過此處,並寫下了不朽的篇章。

第一次是在1613年5月19日開游的記載:」……,四月初一日,早雨,行十五里,路有岐(即今岔路鎮),馬首西向台山,天色漸霽。又十里,抵松門嶺。山峻路滑,舍騎步行。自奉化來,雖越嶺數重,皆循山麓,至此迂迴臨陟,俱在山脊;而雨後新霽,泉聲山色,往復創變,翠叢中山鵑映發,令人攀歷忘苦。」

第二次是在19年後,「壬申(1632)三月十四日,自寧海發騎,四十五里,宿岔路口。其東南十五里為桑洲驛,乃台郡道也。西南十里松門嶺,為入天台道。十五里,渡水母溪登松門嶺,過玉(王)愛山,共三十里,……。」 松門嶺是當代徐霞客考察觀光的必游之處。[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