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楊錦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楊錦麟 曾任鳳凰衛視主持,時事評論員,專欄作家。出生於福建廈門,畢業於廈門大學歷史系。2002年10月加盟鳳凰衛視,主持《有報天天讀》和《周刊點點評》,廣受歡迎。2011年6月1日,離開鳳凰衛視,出任香港衛視副總裁兼執行台長。

成長經歷

楊錦麟畢業於福建廈門大學歷史系,赴香港後一直從事新聞媒體工作,先後擔任多家媒體記者、編輯主任、主筆、雜誌主編,亦是香港多份報章的專欄作家、亞洲周刊特約作者。擅長兩岸三地時政評論,所著文字已達數百萬字,是香港知名的兩岸關係問題專家。 早年的楊錦麟在高考恢復後,他像所有熱愛學習的青年一樣,毫不猶豫的選擇了高考。經過在廈門市雙十中學短時間的超強化複習後,楊如願以償考上了廈門大學。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但他不滿於這樣的人生,多年以後來到香港。 1988年赴香港,先後擔任報社編輯、主筆、雜誌主編等職,長期從事時事評論。數年的打拚之後,楊終於在香港的新聞界擁有了一席之地。 2003年初任鳳凰衛視《有報天天讀》、《周刊點點評》等節目主持人,老楊坐鎮鳳凰中文台《有報天天讀》而得以名聲大噪。他與周瑛琦合作主持的《周刊點點評》也備受好評。 2006年,擔綱《世界論中國》節目主持人,是華人世界中著名的時事評論員,也常年以「 陳子帛」之筆名在香港《信報》、新加坡《聯合早報》等媒體開設專欄,發表政論。 2011年6月1日,通過其個人微博上發布消息稱,自己已辭去鳳凰衛視時事評論員職務,從6月1日起將出任香港衛視副總裁兼執行台長。 2013年2月16日,楊錦麟宣布在騰訊視頻將獨家開設「錦麟頻道」,並於3月1日起推出四檔均由楊錦麟擔綱的節目,進軍新媒體。

圖片網址[1]圖片來源網址[2]

個人自述

楊錦麟赴港謀生多年,忙於生計,甚少機會返回家鄉探親訪友。楊錦麟所敬重的大哥莊振典兄,遍尋楊錦麟的下落多年,潘世墨學長路過香港,承蒙陳成秀學長、王少華學姐作東,使得多年來未曾相遇的雙十校友,終有再續前緣的際遇。楊錦麟應邀回廈大母校,在南強學術講座上為廈大的學弟學妹們做了一次涉及香港問題的學術講座,廈大母校將楊錦麟視為廈大人的驕傲,這種稱譽讓楊錦麟至今仍如坐針氈,坐立不安。世墨兄熱心聯繫之下,也有機會和振典兄再度相遇,當晚,在同屬於初一年段的陳少華同學家中,和李永裕校長、彭一萬老師以及鄭啟伍、吳德豐等校友聚會,是夜大醉方歸。年過半百的楊錦麟,難於抑制因回想起八年下鄉武平艱苦歲月諸多往事的傷感,借着酒意,竟不顧禮儀,大放悲聲,所有在座的師長和校友亦陪我神傷黯然。這種失態,是深藏於潛意識的歷史記憶的甦醒,也是對歲月坎坷驀然回首的傷痛。事後,莊振典大哥和鄭啟伍兄亦囑我務必為雙十校友總會即將出版的《感悟雙十》一書撰寫一篇文章,以抒發胸中塊壘以及長年潛藏在心的喜怒哀樂,或許也可以試作為精神的療傷止痛和情緒撫慰。 楊錦麟回香港之後,鄭啟伍兄再度致函敦促,雖然楊錦麟並不是十分喜歡回憶往事,但這次稿約看來是無法推託的。尤其是仔細拜讀了廈門老三屆知青合作編撰的《告訴後代—廈門老三屆知青人生紀實》之後,我對我的同齡人和夥伴們,如此執着追尋逝去的歲月的青春年華,以及如此眷戀那一段無法從人生記憶中抹去的記憶驚嘆不已。可以說,在中國大陸的任何一個角落,很少能夠看到像廈門老三屆知青這樣的群體,是如此執着于堅持用筆和心,用各種可以藉助的追憶手段,試圖去告訴他們的後代,他們的父母輩曾經走過的路;但我也注意到一個不為外人察覺的現象,就是我們多數同輩人在告訴後代的同時,似乎總是願意告訴他們當年最美好的一面,或者是最不至於讓後代晚輩們於精神和靈魂深處感到驚嚇顫慄的那一面,這究竟是不是一種善意的迴避,或者是一種刻意的遺忘,我感到困惑,而且這一段時間裡,也一直苦苦思索,但迄今為止我仍然找不到自圓其說的答案。楊錦麟早在若干年前,學長郭天賜兄也曾希望我能夠為老三屆知青集體編撰的回憶錄撰寫一點東西,但我曾加以婉拒,另一位學長王軍能據說多次拒絕對過往在武平農村的諸多往事試作任何的「驀然回首」,或許是記憶中的傷痛太多太多,我能夠充分理解王軍能學長的心情;這次在無法回絕校友總會同學師長的盛情,勉為其難下筆之前,對應該如何感悟雙十,實在是徘徊再三,費盡躊躇。 楊錦麟之所以不願意回顧往事,是因為那一段花季少年的往事,並沒有太多的鮮花和陽光,恐怕更多的是

圖片網址[3]圖片來源網址[4]

辛酸和痛楚,歡笑或許是存在的,但在記憶的深層處早已淡忘和模糊。能夠刻骨銘心的,並不是青春期的生機勃勃,也不是初戀幻想和羞澀,那是一個情緒緊繃,思想亢奮,無法分辨是非,更多時候是盲從和愚昧,任何時候都可以作出下意識的破壞性舉措的年代,那是一個彼此仇視,怒目相視,親者痛仇者快的年代;那還是一個師生倫理道德毀譽一旦,校園裡曾經哀聲不斷,槍聲不絕,曾經滿目瘡痍,教室里幾乎找不到完整的黑板和課桌椅的時代,我們還有一些可敬的老師和同學,在極左路線的極力摧殘下,在盲目追隨「 正確路線」下,葬送了寶貴的生命,那樣的記憶又將如何感悟,如何回首,如何將真相如實告訴我們的後代。楊錦麟告訴我們的後代,應該告訴他們真實。告訴他我們記憶中任何一塊碎片,無論是痛苦還是歡樂,無論是眼淚還是笑聲。楊錦麟的母校雙十中學的校名,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因以和辛亥革命齊名的雙十而享譽於八閩大地,乃至聲名遠播港澳台和東南亞地區。即使在新中國建立以來的三十多年間,雙十中學並沒有受到任何政治上的困擾。六十年代以來,大陸政治氣候驟然而緊,雙十中學的校名從雙十改為八中,經過十年浩劫之後,再撥亂反正恢復原有的雙十校名,這段跌宕起伏的歷史唯物主義坎坷,就是那個精神錯亂年代的縮影,也是雙十八十五年歷史最為恥辱的一頁。作為雙十中學老三屆最年輕的一屆(68屆), 年紀最小的一個班(初一七班),我們的感悟和記憶顯然是微不足道。因為我們1965年夏天進入學校時,李永裕校長已「 靠邊站」,四清工作隊是學校當時的「 大哥大」。1965年暑期的八中氣氛格外壓抑,但是這種壓抑我們當時並無法直接感受到,在和平樓樓下的教師里,看到朱植梅校長雙鬢花白的華發,文靜瘦弱的身軀,班主任兼英文老師潘明貴老師的朝氣風發,語文老師彭一萬的瀟灑倜儻,數學老師薩珍的雍容睿智,都讓所有剛剛踏入中學校門的我們,有一種初生牛犢莫名的興奮,那是一種根本還沒有長大但覺得自己已經是成年人的怡然自得。楊錦麟在八中或雙十學習的日子,如果扣除寒暑假和法定的節假日之後,大概不足八個月的光陰;但我們經歷了雙十歷史上失去陽光的日子,見證了雙十歷史上最荒唐的歲月,我們的印象和記憶中,幾乎沒有花季少年應該有的一切無憂無慮,即使是那次難得的參與學校合唱團在人民公園草坪上的演唱會,因為台子太少,最後只能被安排站在舞台的一側,即使踮起腳尖也無法看到台下的觀眾,也不知道自己尚未發育的尖細嗓子,究竟能否為學校的大合唱如何壯行色,添光彩,實在不得而知。那時的我並不知道什麼叫做遺憾和滿足。

主要作品

《有報天天讀》 是鳳凰衛視的王牌節目之一,楊錦麟大樂拿觀眾來信中的幾句話說事:「我除了喜歡《有報天天讀》帶來的資訊,更喜歡楊先生的『變音國語』,喜歡楊先生嬉笑怒罵,即便是搖一搖扇,呷一呷茶,都是風度翩翩。一點沒有誇張和恭維,真的,你是我見過的最性感的糟老頭子。哈哈,點題一個字:糟!」到《有報天天讀》選為「2003中國年度新銳榜年度電視節目」時,我打電話向他道賀,電話那頭先是招牌的哈哈大笑,再用無厘頭語氣說:「得這個獎很意外,但是我毫不掩飾自己的喜悅,點題一個大,四個叉:爽!」從報界到電視台,楊錦麟的生物鐘幾乎顛倒,主持《有報天天讀》以後,晚上10點鐘就要睡覺,第二天5點鐘要起床。而他原來做報紙時,最精神抖擻的狀態是在晚上10點以後,寫完社論,看完大樣,三五知己都是不同報館的朋友,相約到一個地方吃宵夜,交換信息,發發牢騷,然後醺醺然搖晃着回家。 《有報天天讀》如今大受歡迎,楊錦麟覺得,觀眾喜歡的一個原因是「真」。不掩飾,不造作,不矯情,有時候不免會說錯話,讀錯字,或者讀音不夠字正腔圓。「真」之外,還有一個「朴」。不虛偽,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在電視上表現真性情。讀報之外,楊錦麟的文名也不小,最出名的是在《信報》寫了十幾年的專欄。他說,寫到這個時候就不是完全為了稿費,而是為了一種爬格子的樂趣和一種書生言責信念的履行。在他眼裡,論政是「拔火罐」,「拔火罐」是不能根治疾病的,但至少可以緩解病痛。有一次酒後,他說:「中國的知識分子圖什麼呢?還不是為了國家好,民族好,在香港的日子過得辛苦緊張,但能夠看到很多的東西,可以寫一點東西,盡一點言責,感覺幸福極了。」 《夜夜談》 是楊錦麟攜手騰訊視頻加入新媒體後推出的第二檔節目,之前一檔節目《天天看》在騰訊視頻播出後,社會反響非常大。據了解,《天天看》每期的流量都在120萬以上。此次推出的《夜夜談》和《天天看》同屬於騰訊視頻推出的「錦麟」節目群項目,是騰訊視頻在原創節目上又一力作。《夜夜談》定位是一檔綜藝脫口秀節目,將演播室搬進酒吧,一改死板的電視製作模式,輕鬆自在的節目氛圍讓嘉賓能夠表現出真性情,不矯揉造作,說人話,講真事兒,談的都是真情實感,聊的都是社會熱點。楊錦麟與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嘉賓碰撞出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節目話題涉及面也很廣,包括:政治、娛樂、社會、兩性、名人。節目具有十足的文化氛圍。

參考資料

楊錦麟推出脫口秀《夜夜談》_資訊頻道_鳳凰網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