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楊裕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楊裕生(1932年10月5日 )核試驗技術、分析化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江蘇省如皋縣人。 195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工系。1958年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分析化學專業研究生,1960年在蘇聯科學院地球化學與分析化學研究所進修放射分析化學。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研究院第一研究所研究員。 創建了中國核試驗煙雲取樣和核武器威力與性能的放化分析診斷技術。提出裂變燃耗、鈾同位素全譜、鋰燃耗、鈾鈈分威力等測試原理並指導研究成功。

個人簡歷

1932年10月5日 出生於江蘇省如皋縣。

1949-1952年浙江大學化工系畢業。

1952-1957年 浙江大學化工系分析化學教研室任助教、講師。

1957-1958年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分析化學專業研究生。

1958-1960年蘇聯科學院地球化學與分析化學研究所進修。

1961-1963年中國科學院化學所分析室助理研究員。

1963-1986年 國防科委核試驗基地研究所歷任室副主任、主任、副研究員、副所長、所長。

1978年 當選中國化學會理事。

1987-1990年 核試驗基地科技委主任、研究員。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

1990年10月至今 防化研究院研究員、科技委委員、兼西北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兼職委員、中國核學會理事。

1995年5月 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8年轉行進入電池領域的研究,1997-1998年籌建我軍第一個化學電源實驗室,從1998年至今一直從事高能密度二次電池、超級電容器等研究開發,是中國高能二次電池-鋰硫電池的開拓者。

2002年成立了軍用化學電源研究中心,總裝科技委朱光亞題詞,總裝部長李繼耐撥專款支持,次年3月份正式掛牌。

2007年在國內首次開發出300Wh/kg的高能鋰硫二次電池,遠高於現有鋰離子電池(100Wh/kg)

人物生平

楊裕生1932年10月5日出生於江蘇省如皋縣。他的祖父在如皋縣柴灣鎮上經營的蚊香、釀酒等作坊和商店被日寇燒光,家道陡然中落。其父親在寧波隨紡織廠內遷四川,斷絕了音信;學雜膳宿費用都得靠母親做手工活來解決。國恥家仇和窘迫的生活造就了他奮發圖強、勤儉自律的精神。離小學畢業還差半年時,他轉學跳級讀初一下,為的是讓母親少花一年錢。

1946年夏他考入肇和中學讀高一,1947年插班高二考入市立吳淞中學。班主任莊純老師的化學課講得生動有趣,實驗課更是引人入勝。化學競賽中,楊裕生獲得第一名。這些因素對他投考久負盛名的浙江大學化工系都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楊裕生進入浙江大學不久就加入了尚未公開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積極參加了歷次政治運動。學習三年後提前畢業,被留校任分析化學助教,後來又兼任化工系教學行政秘書,1956年夏升為講師。這四年裡他擔任過工業分析、定量分析、金屬分析等課程的輔導和實驗教學,獨立編寫新課化驗室技術與安全防護的講義並開出了實驗課,指導生產實習和畢業設計,並在浙江大學學報創刊號上發表了論文,1956年被評為浙大首批先進工作者。

該年秋工業分析專業停辦,楊裕生投考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分析化學專業研究生,師從梁樹權學部委員(後稱院士)。一年後派送留學蘇聯,在地球化學與分析化學研究所阿里馬林院士等指導下進修放射化學兩年,1960年底歸國。回化學所任助理研究員的兩年中,他帶領3名更年輕的人根據原子能工業的需要分別在四氟化鈾與二氧化鈾成分分析、放射性同位素的反相分配色層、稀有元素的離子交換等方面進行研究,還提出了一種新的分離放射性物質的紙上沉澱帶載留色層法,共發表論文7篇。

1963年初,楊裕生被調到國防科委進入組建中的核試驗基地研究所,負責籌備蘑菇雲取樣和放化分析。所成立後任核物理與化學研究室副主任兼取樣分析大組組長,在首次核試驗前夕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試驗場上出色地履行了取樣隊長的職責,榮立二等功。1973年成立取樣與分析研究室,任主管科技的副主任,兩年後任主任。1981年任研究所副所長,1983年任所長兼黨委書記。1987年調任核試驗基地科技委主任,主持制定各次地下核試驗的總體方案,組織論證重大測試項目和工程設計,並在核試驗現場擔任國家試驗委員會下屬的技術領導小組任組長,1988年國防科工委核試驗技術專家組成立,被委任為兩召集人之一,同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在戈壁灘上奔波27年半之後,1990年組織上照顧年滿58歲的楊裕生調回北京在防化研究院一所任研究員,同時在西安西北核技術研究所兼職,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培養研究生。

核煙雲研究

起初,楊裕生並不懂原子彈和核試驗,但是有了化工專業基礎,經過11年分析化學和放射化學的教學科研鍛煉,加上一顆灼熱的愛國心和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他勇敢地接受了緊迫而又艱難的光榮任務,為建立祖國的核盾牌貢獻了他最寶貴的年華。他開創了中國的核煙雲取樣技術研究,主持研究出以載入飛機為主體,輔以炮傘、火箭和布盤的系列取樣方法,組織協作研製適應亞音速、超音速殲擊機的取樣器和過濾材料。

他研究建立煙雲飄移—擴散的實用模型,利用此模型可相當準確地計算出不同風速下不同爆炸威力的煙雲尺寸、放射性物質平均濃度和平均輻射場強,以及它們隨時間的變化,為選擇飛機最佳穿雲方案、為解決取樣量與飛行員劑量安全及飛機續航能力之間的矛盾奠定了可靠基礎。低空核試驗的樣品成分隨粒度而變化,對測准裂變威力有影響。他提出並解決了全粒譜的取樣技術。氫彈試驗中鋰燃耗測定樣品受環境鋰本底干擾,他提出爆心下井中發射火箭、早期穿雲的取樣方案和研製低阻高強度無灰濾材,並組織實施成功。

為免除飛行員駕機穿雲受輻射,必須發展無人取樣技術。為此,他總結出爆炸威力與煙雲底高的關係,指導測量雲中放射性物質的分布規律,提出無人機和火箭的最佳穿雲方案和取樣量的估算方法;指導論證運載工具和取樣器的指標和數量要求並落實其協作研製。使用該技術圓滿完成了後期大氣層氫彈試驗的無人穿雲取樣任務,該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取樣大組由於長期進行多項開創性研究,培養出艱苦奮鬥的奉獻精神,作為先進科技集體出席了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

核武器診斷

核武器的研製是否成功,必須通過核試驗加以檢驗,蘑菇雲樣品的分析正是核試驗檢驗的首要手段,楊裕生就是這項分析診斷研究的主要領頭人。他帶領20餘人參加首次核試驗在原子能研究所(院)組建的「鈾裂變燃耗測定」協作攻關組,並創造性地提出強裂變產物下樣品中剩餘鈾-235的中子活化分析方案,成為消耗樣品最少、準確度最高的方法。經過協作組全體人員大力協同,勝利地完成了最初兩年多的幾次原子彈裂變威力的診斷任務,連同以後在擴大應用中的改進研究內容,該項目獲國家發明二等獎,基地研究所為第一獲獎單位,楊裕生列第二獲獎人。

1965年起楊裕生受命在新疆籌建放射化學實驗室。氫彈試驗開始後,放化診斷工作即移向新疆進行。他主持研究出各類核武器、各種核裝料的總威力和分威力,及通過分析各種中子反應產物診斷各部件燃耗或動作過程等指標的系統的測試方法。他領導的這個研究室共研究制定近50個元素的百個不同壽命同位素的分離純化流程和化學回收率測定方法,建立了α-譜、γ-譜、質譜、4πβ-γ符合譜等物理測量技術,在錒系元素、裂變產物和中子活化產物分離分析、放射性絕對測量和相對測量、同位素質譜分析和稀釋法定量分析等方面的水平均國內領先。他十分重視科技幹部的培養提高,善於提出課題放手讓他們負責承擔。在他的帶領下這個研究室建成為一個多出成果多出人才、科技作風良好、技術水平先進的戰鬥集體。優良的傳統一直延續下來,至1998年該室累計獲得國家級獎和委級二等獎以上獎勵20項和大量委級三、四等獎。在該室長期工作過的科技人員中有7人被授予少將軍銜。

楊裕生創造性地提出了多項測試方法的原理,其中由他直接領頭完成的有:測定鈾鈈分威力的產額差異法(委級科技進步二等獎)、利用鈾同位素的核診斷技術(國家級三等獎)、氫彈鋰燃耗的測定方法(國家發明三等獎)、確定地下試驗中子彈中子劑量的放化法(國家發明二等獎)。他長期兼任國防科委核試驗放化分析測試技術專業組組長,大力推動武器理論設計同測試工作的密切合作,共同開拓新的測試項目;組織有關單位進行樣品分析比對和絕對測量比對,交流測試技術;推動核參數的測定和編評,為提高中國核武器診斷水平做了大量細緻而卓有成效的工作。他在研究室任職18年中,組織全室百名科技人員運用上述科研成果圓滿地完成了20多次核試驗的取樣和分析任務,經他負責提供的大量分析測試結果,是驗證和改進核武器設計的最直接依據,對促進中國核武器發展起了十分關鍵的作用。在離開室主任崗位後,他繼續參與領導「過地下試驗測試關」和審定分析結果;甚至在調離核試驗基地之後,還積極發揮其重要的指導作用,而且在取得重大成果後主動放棄完成人的排名資格。

基礎研究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之後,楊裕生在室里發起利用核試驗的間隙開展基礎性研究,並直接領導稀土和鎇鋦化學研究,已發表論文30餘篇。在鑭系或錒系組內元素分離的新萃取劑和新萃取色層體系研究方面,他率先將含官能端基的鏈狀聚醚用作萃取劑,找到有嚴格倒序且萃取率高、輕稀土之間和鎇鋦之間分離因素大的三甘酰雙-(二苯胺);利用季銨-LiNO3的倒序萃取與α-羥基異丁酸的正序絡合,以及兩者相互抵消的正反向四分組效應,研究出一種相鄰稀土之間的分離因數高而均勻的推拉色層體系。率先用雙吡唑酮萃取稀土,得鑭與鈰的分離因數高達102。

楊裕生系統地研究了不同結構的α-羥基羧酸與鎇鋦的絡合物穩定性常數,發現位阻較高的配體對三價鎇鋦分離因數均明顯高於慣用的α-羥基異丁酸;得出α-羥基羧酸及氨基多羧酸對鎇—鋦的分離因數與離子半徑相近的鐠—釹分離因數之間有粗略的線性關聯,而不與電子結構相似的銪—釓相關聯。據此關聯,選用文獻上鐠—釹分離因數值特大的吡啶-2,6-二羧酸及甲基異丙基甘醇酸,得到鎇鋦的分離因數分別高達1.99及2.50的好結果,是目前所知的這兩類取代羧酸中的兩個最高值。

早在1984年於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講學時,楊裕生就對「硬軟酸鹼」規則中「三價錒系鑭系同是硬酸」的說法公開提出了他的補充見解,認為「三價錒系離子是比鑭系離子軟一些的硬酸」,1990年又引用新的科研成果,在全國性學術會議上再次加以論述,獲得學術界普遍認同。根據這個見解他研究了一系列「低硬度」配體和「軟」萃取劑,甚有進展。近幾年國內外也都注意用含硫的萃取劑研究這兩組元素間的分離。

楊裕生調任防化研究院第一所研究員後,專業方向更加有所擴展。他首先提出防毒面具增加防激光防彈片功能的研究課題,繼又積極推動中國士兵系統的發展,並指導相關的高性能材料研究,保持着十分濃厚的科研興趣和高漲的工作熱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