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楊牧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楊牧谷博士(英語:Rev. Dr. Arnold M.K. Yeung,1945年7月8日-2002年1月7日)是著名的華人神學家,終身都在基督教教會工作,從事文字工作、神學教育、主領聚會,訓練栽培信徒,協助教會牧養等。

天主教和東正教所認可的聖人是不同的。認可不同聖人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東西教會大分裂[1],或與地方因素有關。在教父時期,有些人在某地區被奉為聖人,故只有該地區的敬奉(敬禮)。一般來說,只有《聖經》提及的人物(如耶穌的門徒[2]和極少數知名人物)才會受到普世基督徒的敬奉。

簡介

楊牧谷原名楊文輝,1945年7月8日出生於廣東順德都成鎮,因戰亂舉家逃難到香港。中學時歸信基督,決定一生委身於傳道職事,中學畢業後投考神學院。1964年起先後進入中華神學院和海外神學院讀書。因受以西結書34章6節經文感動:「我的羊在諸山間,在各高崗上流離,在全地上分散,無人去尋,無人去找。」乃改名為「牧谷」,正是要牧養高崗上、荒谷中,流離失所的迷羊。

1967年神學畢業後,楊氏加入證道出版社擔任編輯,次年即獲晉升為總編輯。期間主編策劃主編「鐘樓文庫」共五冊,翻譯書籍十餘冊,又為期刊、電台、講台寫作投稿。1974年8月,楊氏與伍秀嫻結婚,婚後11天便赴美國進修,入讀加州阿蘇薩太平洋大學。次年9月轉往蘇格蘭愛丁堡大學新學院攻讀,期間隨湯瑪斯·福賽斯·托倫斯研習教父學,獲神道學榮譽學位(英語:BD Hon),並為種籽出版社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完成翻譯巴斯德的《聖經研究》共六冊的工作。

1978年,楊氏到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論文以《道德經》來作信仰和神學對話研究,導師為李約瑟(英語:Joseph Needham)。1981年,楊氏學成返港,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崇基神學組講師。1983年10月15日接受中華基督教會香港區會按立為牧師。1987年退下崇基神學組的教席,全時間從事基督教文字工作與神學研究,亦不時於世界各地主領講座,並在不同媒體發表文章詮釋時事。

1992年冬,楊氏證實患有鼻咽癌,一連串痛苦的治療令他對信仰及生命作出更深邃的反省。患病其間他寫了《再生情緣》記錄病中的情況及對生死的體會。病癒後身體的狀況並無影響他的工作,反而令他更積極參與病人的關懷工作。他又承新加坡「國際關懷」總部委託在港成立「更新資源(香港)有限公司」,繼續出版、發展《道材》和「21」遙距課程,亦不時於世界各地主領專題講座。

2001年12月,楊氏與妻子到英國度假期間身體突感不適,入院後更陷入昏迷狀態。2002年1月7日,楊氏病逝於英國愛丁堡,享年57歲。

紀念基金

楊牧谷於2002年1月去世後,2002年6月「楊牧谷牧師紀念基金」成立,接收捐款以紀念楊氏的貢獻。基金捐款用以製作及出版楊氏的言論及著作,推動神學教育、講壇信息、文字影音、病患者事工等的發展,鼓勵及協助各類型具時代信息的事工。基金由2002至2017年運作,曾舉辦過的活動包括:贊助出版書籍共有80本,而其中有20本非楊牧谷;贈書香港和內地的神學院;舉辦公開聚會;與各院牧事工、「從心會社」、「幸福傳聲筒」等合作,舉辦多次安慰病患者及其家屬的活動。

視頻

楊牧谷 相關視頻

不允許離婚的天主教教會法條,導致了英國新教的誕生
歷史上天主教和東正教的分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