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楊朱1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楊朱1

楊朱(約公元前395--約公元前335),一說約公元前450--約公元前370,楊姓,字子居,魏國(一說秦國)人,中國戰國初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楊朱主張「貴己」 、「重生」、 「人人不損一毫」的思想。是道家楊朱學派的創始人。他的見解散見於《列子》,《莊子》,《孟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在戰國時期,有「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的現象」,可見其學說影響之大。

簡介

楊朱學派在戰國時代獨樹一幟,與儒墨相抗衡,衛道之莊周,宗儒之孟軻皆曾加排斥與攻擊,大概正因為這種非議的影響,傳後世學者望而止步;更加之秦皇焚書,漢武獨尊儒家,因而秦漢時即銷聲匿跡。但這並不等於其學說及影響之亡絕,只不過沉隱民間而已,至東晉而又由張湛作注復行於世(指《列子·楊朱篇》)。張湛《列子序》中說《楊朱篇》為「僅有存者」之一,這不是編造之詞。關於楊朱學說,歷來或以其源出《老子》(如《老子》第十三章:「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較近於道家,而勉強歸入道家;或以其與《老子》思想並非完全一致,老子貴柔而楊朱貴己,且又為莊周所斥,不歸入道家;大多以「楊朱」起於老、儒、墨之後,確實是獨樹一幟,「楊朱」乃自成一家。歸納楊朱言論,其思想中必實為「貴己」,或曰「為我」。後世多斥楊朱之說「自私」、「頹廢」、「墮落」,其實楊朱之言,有其時代性質。春秋晚期和戰國早、中期,「孔子提倡」以為天下;而諸侯紛爭,相互侵略、損以利亡,君王厚生而致使臣民輕死,貴公貴仁之說,已成虛偽之談。楊朱憤世而倡導「貴己」之說,「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又說:「善治外者,物未必治;善治內者,物未必亂。以若之治外,其法可以暫行於一國,而未合於人心;以我之治內,可推之於天下。」人人治內貴己,互不侵、損,人人自重自愛,不就各安其所,天下治理了嗎?從「貴己」出發,楊朱造構了他的學說:(一)、論生死:有生便有死,人人皆如是。生有賢愚、貧賤之異,而死皆歸為腐骨,堯舜與桀紂沒有不同。(二)、貴己:己身之最貴重者莫過生命,生難遇而死易及,這短促的一生,應當萬分貴重,要樂生,一切以存我為貴,不要使他受到損害,去則不復再來。(三)、全性保真:所謂全性,即順應自然之性,生既有之便當全生,物既養生便當享用之,但不可逆命而羨壽,聚物而累形,只要有「豐屋美服,厚味姣色」滿足生命就夠了,不要貪得無厭,不要為外物傷生。所謂保真,就是保持自然所賦予我身之真性,自縱一時,勿失當年之樂;縱心而動,不違自然所好;縱心而游,不逆萬物所好;勿矜一時之毀譽,不要死後之餘榮;不羨壽、不羨名、不羨位、不羨貨,乃可以不畏鬼、不畏人、不畏威、不畏利,保持和順應自然之性,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關於「楊朱」其人,上述資料有陽生、楊子、楊朱、楊子居、楊子取等稱謂,據《古史辨》第四卷下編鄭賓於《楊朱傳略》考證,斷定為「姓楊(或作陽)名朱,字子居(或作子取)」,並斷定為秦人。關於楊朱的生卒年代,我以為必晚於墨翟,而前於孟軻,《古史辨》卷四下編門啟明《楊朱篇和楊子之比較研究》斷定「他生卒年代的約數,當是西紀元前450至前370(即周貞定王十五年至周烈王六年)之間」.

評價

老子之後,道家思想大致沿着兩個方向展開:稷下學派的一批人物以社會政治為中心,欲將道家老子的思想與道家失傳的黃帝思想、現存的管子的思想予以貫通,從而使道德家由形上追求轉至形下操作,形成一套道德與法則融合於一體的治國的理論;而後者以失傳的楊子、現部分殘存的莊周為代表,關切的是自我、自由與本真。屬精神生命的內在追求。先秦道家哲學於後發展有三個階段。楊朱的那些觀念,代表第一階段。《黃帝》《老子》的主題思想代表第二階段。《莊子》的部分思想代表第三階段即最後階段。《老子》、《莊子》的只能按部分思想劃分階段,在《老子》里有穿插着其他階段的思想,在《莊子》里代表有不同階段的思想。這兩部書,像中國古代別的書一樣,都不是成於一人之手,而是不同時期不同的人寫的,它們實際上是道家著作、言論的匯編。道家哲學的出發點是全生避害。據現有的資料不完全的統計,為了在亂世中求生存,危險中得平安,楊朱的方法之一是「避」。逃避是普通隱者的做法,他們逃離人世,遁跡山林,心想這樣就可以避開人世的惡。可是人世間事情多麼複雜,不論你隱藏得多麼好,總是有些惡仍然無法避開。所以有些時候,「避」的方法還是不中用。《老子》的大部分思想表示出另一種企圖,就是揭示宇宙萬物的規律。萬物雖然時時在變,難以捉摸,但是事物變化的規律不變。一個人如果懂得了這些規律,並且遵循這些規律以調整自己的行動,他就能夠使事物轉向對他有利。這是先秦道家發展的第二階段[1]

參考文獻

  1. 楊朱1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