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時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楊時百(公元1863年—公元1931年)名宗稷,字時百,號九嶷山人,寧遠人,清末民初琴學大家[1]。師從黃勉之,經過努力學習數年,達到心弦合一境界。黃勉之曾嘆曰:「吾不如也!」
公元1917年,楊時百開始專門從事古琴教學和琴學理論研究,創辦九嶷琴社,建立九嶷琴派。公元1922年,楊時百受聘在北京大學教授古琴。同年冬,楊時百又應閆錫山之請,往太原傳琴,一時名聲大噪。
琴著豐富 影響深遠
楊時百一生琴著頗豐,包括:《琴粹》四卷、《琴話》四卷、《琴學漫錄》二卷、《琴境補》三卷、《琴瑟全譜》三卷、《琴學問答》一卷、《藏琴錄》一卷,後合編為《琴學叢書》四十三卷,影響非常之大。
楊時百最先將文字譜《碣石調.幽蘭》譯成減字譜,又對《廣陵散》、《流水》、《胡笳十八拍》等古曲進行了深入研究。其對琴文化的發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他的著名弟子有管平湖、楊葆元(楊宗稷之子)等。
參考資料
- ↑ 楊時百42歲開始學琴,你還認為自己學琴晚嗎?. www.xuehua.us. 2018-12-23 [2019-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