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楊扇舟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楊扇舟蛾 學名:Clostera anachoreta 類屬:舟蛾科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13-20毫米,翅展28-42毫米。蟲體灰褐色。頭頂有一個橢圓形黑斑。臀毛簇末端暗褐色。前翅灰褐色,扇形,有灰白色橫帶4條,前翅頂角處有一個暗褐色三角形大斑,頂角斑下方有一個黑色圓點。外線前半段橫過頂角斑,呈斜伸的雙齒形曲,外襯2-3個黃褐帶銹紅色斑點。亞端線由一列脈間黑點組成,其中以2~3脈間一點較大而顯著。後翅灰白色,中間有一橫線。

卵:初產時橙紅色,孵化時暗灰色,饅頭形。

幼蟲:老熟時體長35-40毫米。頭黑褐色。全身密披灰黃色長毛,身體灰赭褐色,背面帶淡黃綠色,每個體節兩側各有4個赭色小毛瘤,環形排列,其上有長毛,兩側各有一個較大的黑瘤,上面生有白色細毛一束。第1、8腹節背面中央有一大棗紅色瘤,兩側各伴有一個白點。

蛹:褐色,尾部有分叉的臀棘。

繭:橢圓形,灰白色。[1]

發生規律

在我國,從北至南年發生2~3代至8~9代不等:在遼寧一年2~3代,華北1年3~4代,華中1年5~6代,華南1年6~7代,以蛹越冬。海南1年8~9代,整年都危害,無越冬現象。

成蟲晝伏夜出,多棲息於葉背面,趨光性強。一般上半夜交尾,下半夜產卵直至次日晨。雌蛾午夜後產卵於葉背面和嫩枝上,其中,越冬代成蟲,卵多產於枝幹上,以後各代主要產於葉背面。卵粒平鋪整齊呈塊狀,每個卵塊有卵粒9~600粒左右,平均每一雌蛾產卵100~600餘粒。卵期7~11天左右。幼蟲共5齡,幼蟲期33~34天左右。初孵幼蟲群棲,1~2齡時常在一葉上剝食葉肉,2齡後吐絲綴葉成苞,藏匿其間,在苞內啃食葉肉,遇驚後能吐絲下垂隨風飄移,3齡後分散取食,逐漸向外擴散為害,嚴重時可將整株葉片食光。老熟時吐絲綴葉作薄繭化蛹。除越冬蛹外,一般蛹期5~8天,最後1代幼蟲老熟後,以薄繭中的蛹在枯葉中、土塊下、樹皮裂縫、樹洞及牆縫等處越冬,其中,入土化蛹越冬的,多在土表3~5毫米深處。翌年3、4月間成蟲羽化,在傍晚前後羽化最多。成蟲每年除第1代幼蟲較為整齊外,其餘各代世代重疊。

分布與危害

中國除新疆、貴州、廣西和台灣尚無記錄外,幾乎遍布各地。歐洲、日本、朝鮮、印度、斯里蘭卡和印度尼西亞等地均有分布。

春夏之間幼蟲為害。幼蟲取食楊樹、柳樹的葉片,嚴重時把樹葉吃光,影響樹木生長。1~2齡幼蟲僅啃食葉的下表皮,殘留上表皮和葉脈;2齡以後吐絲綴葉,形成大的蟲苞,白天隱伏其中,夜晚取食;3齡以後可將全葉食盡,僅剩葉柄。[2]

防治方法

1、人工物理防治:越冬(越夏)是應用人工措施防治的有利時機。由於楊樹樹體高大,加強對蛹和成蟲的防治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工收集地下落葉或翻耕土壤,以減少越冬蛹的基數,成蟲羽化盛期應用殺蟲燈(黑光燈)誘殺等措施,有利於降低下一代的蟲口密度。根據大多數種類初齡幼蟲群集蟲苞的特點,組織人力摘除蟲苞和卵塊,可殺死大量幼蟲。也可以利用幼蟲受驚後吐絲下垂的習性通過震動樹幹捕殺下落的幼蟲。

2、生物防治:片林和海防林,卵期釋放赤眼蜂防治:釋放鬆毛蟲赤眼蜂,害蟲產卵初期,50個/公頃放蜂點,放蜂量25~150萬頭 / 公頃。楊扇舟蛾卵期有舟蛾赤眼蜂(Trichogramma closterae)、黑卵蜂(Telenomus sp.)、毛蟲追寄蠅(Exorista amoena)、小繭蜂(Apantale sp.)、大腿蜂(Brchymeria cbscurata)、顆粒體病毒G.V、灰椋鳥(sturnus cinerceus)等天敵,要注意保護利用。

3、打孔注藥防治:對發生嚴重、噴藥困難的高大樹體,可打孔注藥防治。利用打孔注藥機在樹胸徑處不同方向打3~4個孔,注入疏導性強的40%氧化樂果乳油等。用藥量為2~4毫升/10厘米胸徑,原藥或1倍稀釋液。注藥後注意封好注藥口。

4、化學防治:儘量選擇在低齡幼蟲期防治。此時蟲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蟲的抗藥性相對較弱。防治時用45%丙溴辛硫磷(國光依它)1000倍液,或國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樂克(5.7%甲維鹽)2000倍混合液,40%啶蟲.毒(必治)1500-2000倍液噴殺幼蟲,可連用1-2次,間隔7-10天。可輪換用藥,以延緩抗性的產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