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楊岫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楊岫巖
國籍 中國
職業 主任醫師
知名於 擅長: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疑難風濕免疫病,非感染性非腫瘤性炎症和長期不明原因發熱的診治
知名作品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目標治療
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外周血T細胞Rho激酶活性檢測
從非甾體抗炎藥歷史談其綜合安全性問題

楊岫巖[1]

主任醫師,博士導師。從事臨床工作二十餘年,風濕免疫病專科工作十多年,對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經典的風濕免疫性疾病力求最合理最恰當的治療方法。對疑難風濕免疫病,非感染性非腫瘤性炎症和長期不明原因發熱的診治有豐富的經驗。 有紮實的循證醫學基礎、內科學基礎和豐富的風濕免疫病診治經驗,是我國循證風濕病學的倡導者。對經典的風濕免疫性疾病(包括:紅斑狼瘡、各種血管炎、皮肌炎、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銀屑病關節炎、痛風等),強調以循證醫學為基礎的個體化治療原則,力求最合理、最恰當的治療方法。對疑難風濕免疫病和各種難以診斷的炎症性疾病,包括非感染非腫瘤性炎症、長期不明原因發熱、近年才被認識和命名的「IgG4相關疾病」,以及醫學界尚未認識的「無名氏疾病」,有豐富的診治經驗。 1984年畢業於中山醫學院,1998年由亞太區風濕病學會獎學金資助留學澳大利亞,學習循證醫學。

簡介

楊岫巖,男,主任醫師,博士導師。從事臨床工作二十餘年,風濕免疫病專科工作十多年,對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經典的風濕免疫性疾病力求最合理最恰當的治療方法。對疑難風濕免疫病,非感染性非腫瘤性炎症和長期不明原因發熱的診治有豐富的經驗。在國際和國內學術期刊發表論文近百篇。 對紅斑狼瘡、血管炎、痛風、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等經典的風濕免疫性疾病力求最合理最恰當的治療方法。對疑難風濕免疫病,非感染性非腫瘤性炎症、長期不明原因發熱,以及臨床無法下診斷的未分化疾病、無名氏疾病的診治有豐富的經驗。是國內風濕免疫科領域勇於挑戰「無名氏疾病」、「未命名疾病」的臨床專家。 科室: 中山一院風濕內科 擅長: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疑難風濕免疫病,非感染性非腫瘤性炎症和長期不明原因發熱的診治

出診時間:周一下午,周四下午

論著

1,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目標治療 楊岫巖 實用醫院臨床雜誌 2011年8卷02期

2,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外周血T細胞Rho激酶活性檢測 黃紅維 許韓師 詹鍾平 梁柳琴 楊岫巖 葉玉津邱茜 中華風濕病學雜誌2009年13卷12期

3,表現為蛋白丟失性腸病的狼瘡樣結締組織病一例 葉紅堅 楊岫巖 梁柳琴 中華風濕病學雜誌 2009年13卷10期

4,從非甾體抗炎藥歷史談其綜合安全性問題 楊岫巖 繼續醫學教育2005年19卷03期

文章

·採用「荒唐」的臨床思路,挽回孩子她外婆的生命
·從17年前的這篇舊文章《環磷酰胺能治癒系統性紅斑狼瘡嗎?》,
·韋格納肉芽腫的診斷與治療
·三談風濕科醫師的任重與道遠
·理論解釋:喝飲料代替喝水導致高尿酸血症和痛風
·為什麼阿婆的關節痛堪比天氣預報?
·免疫抑制劑治療自身免疫病的效益與風險
·糖皮質激素治療自身免疫病再認識
·關節炎的鑑別診斷思路
·需要在全科醫師中普及風濕免疫病學
·類風濕關節炎:偏方、秘方別亂用
·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誘導與維持治療及「零用藥」的可能性
·應重視風濕免疫科的血管內科角色

社會活動

許多年輕醫生在問,楊老師你總是強調「個體化治療」,是不是違反了循證醫學的原則?我總是跟學生們說,個體化治療才是循證醫學的精髓,是在循證醫學基礎上的個體化治療,而不是隨心所欲的個體化治療。1998年,經中華風濕病學會主任委員董怡教授推薦,我獲得國際抗風濕聯盟/亞太風濕病學會獎學金,到國際臨床流行病學工作網的培訓基地澳大利亞Newcastle大學學習臨床流行病學/循證醫學碩士課程,系統地學習了循證醫學的知識,建立了臨床循證思維的理念。 二十年來目睹各種學術會議(包括歐洲、美國、亞太和國內)常打着循證醫學的旗號,誤導臨床醫生。2001年我在《中華風濕病學雜誌》發文「怎樣實踐循證醫學」,2005年在《中華醫學雜誌》發文「實踐循證醫學需要識別『循證廣告』」,2010年在《中華風濕病學雜誌》發文「風濕科醫生看循證醫學」等等文章,儘自己微薄之力,幫助大家正確認識循證醫學。循證思維是臨床醫生成長的捷徑之一,2014年《英國醫學雜誌》(BMJ)終於忍不住循證醫學的亂象,以「Evidence based medicine is broken(循證醫學瀕臨崩潰)」為題,用激烈的言辭告誡醫學界,循證醫學需要去偽存真。在循證醫學課程中,除了臨床流行病學、流行病學、統計學、臨床經濟學、健康社會學等課程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課就是「Critical Appraisal」,它培訓學員們對醫學文獻進行評判性閱讀,而不是照搬照用。實際上,循證醫學是由三個部分組成:最佳的外部證據、醫生自身的經驗和病人的意圖。醫生們常常只重視第一部分而忽略後二部分,那不是循證醫學,只是證據。即使是證據的應用實施,也是包括五個步驟:提出問題、尋找證據、判斷證據、審慎地運用證據、評價效果。許多人手頭拿着隨機對照臨床試驗(RCT)就以為是循證醫學,誰沒按這個RCT就被扣上違反循證醫學的帽子。 當我們手頭獲得了RCT、meta、指南,就盲目應用於臨床,並不是遵循循證醫學,只是在循證醫學中的「證據」路上走到了第二,或跳過第三步直接進入第四步,所以不是循證醫學。只有經過自身的臨床實踐檢驗,經過效果評價後,才能成為證據,也還只是證據,還不是循證醫學的全部。只有把經過自身臨床檢驗過的證據,再結合自身的經驗,病人的具體情況和意圖,進行臨床決策,才是循證醫學。臨床醫生學習循證醫學,不是為了發幾篇文章。更重要的是培養臨床循證思維,這將可以幫助你更快、更準確地捕捉到學科的臨床進展和要點,更快地積累自身的臨床經驗,更加準確地為病人提供有效診治方案。這是給年輕醫生的寄語,希望能給你們帶來幫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