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楊家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楊家騮
出生 1905年
貴州荔波
逝世 1939年
國籍 中國
別名 楊季良
知名於 淞滬會戰
金雞領之戰等

楊家騮(1905-1939),國民黨抗日將領,參加過淞滬抗戰等會戰,屢立戰功。1939年犧牲後,國民政府追贈楊家騮為陸軍少將。1992年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楊家騮將軍為革命烈士。

人物簡介

楊家騮(1905―1939),字季良。貴州荔波人。早年投入民主革命戰爭,考入黃埔軍校學習。曾任國民黨陸軍第九師排長、連長、少校團附及軍政治部特務團少校營長。

  • 1936年任陸軍第60師308旅360團中校團附。
  • 1937年8月,奉命率部參加淞滬會戰,立有戰功。淞滬會戰後,率部轉移到溧陽張渚鎮開展游擊活動。後被日軍圍於金雞嶺,即率部與日軍激戰7晝夜,殺出重圍。
  • 1939年2月,日軍主力第四師團沿瑞(昌)武(昌)公路南下,向重鎮南昌推進。楊家騮奉令率部阻擊日軍。楊家騮身先士卒,與敵血戰,反覆衝殺十四次,斃敵數百人,還生擒日軍四人,俘獲機槍十八挺,步槍百餘枝。在激戰中,楊家騮不幸被敵彈擊中,壯烈殉國。犧牲時,年僅34歲。[1]

人物履歷

革命從軍

楊家騮,1905年生於貴州荔波。楊家騮自幼聰穎,7歲時在家隨父兄讀書識字,9歲入私塾。讀書8年,成績優等。

  • 1922年,楊家騮考入黔軍軍士教導隊,畢業後分在黔軍袁祖銘部第1師4旅8團。
  • 1926年,考入黃埔軍官學校第5期步兵科學習。
  • 1928年畢業後分配在陸軍第9師49旅見習,數月後連續升任少尉、中尉排長、上尉營副、少校團副以及軍政部少校營長。
  • 1932年,調軍政部特務團任少校營長。同年,與獨山縣雙淑華女士結婚。
  • 1935年,在特務團團度王文彥保送下,入陸軍軍官學校高等教育班深造。在校學習期間,異常刻苦,
  • 936年提升為陸軍第60師第308旅第360團中校團副。

投身抗日

  •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楊家騮毅然請纓殺敵,奔赴抗日前線。他為了擺脫後顧之憂,親自護送妻子女兒回原籍。當時,其長女4歲,次女兩歲,小兒未滿周歲。親友問他為何不帶勤務兵,他回答說:"抗日時期,正值前方用兵之際,我多帶一人來後方,前方就少一名抗日士兵。我能辦到的家務,何須勤務兵。"其間,岳父以及親友,以其妻年輕,兒女尚幼,家庭生活全賴他一人等語,欲勸其解甲歸里,另謀生計。然而,楊家騮卻說:"當前山河破碎,民族危亡,國難當頭,豈能苟且偷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有國才有家。"家人聽了楊家騮擲地有聲的話,無不佩服他的愛國主義精神。楊家騮在家僅住了三天,即返回抗日前線,投身到激烈的抗日救國戰場。

楊家騮剛回到部隊,即率隊開赴前線,參加戰鬥。

血戰淞滬

  • 1937年,楊家騮奉令率部參加著名的淞滬抗戰,負責防守嘉定一線。這是一場極其艱苦、慘烈的戰鬥,雙方近百萬大軍集中在上海狹小的地區內展開了拚死的搏鬥,中國全國陸軍的精銳主力多半集結在這一戰場上,為保衛上海。日軍利用其優勢火力勢在必得,對淞滬戰場發動了猛烈進攻,我軍冒着敵軍猛烈的進攻,殊死抵抗,雙方損失都較大。

楊家騮所守衛之防線,也為日軍進攻之重點,我軍雖裝備較落後,但仍為保國土,而寸步不讓。但是上海為開闊地形,又瀕臨海域,於日軍來說,有利於其發揮起海、陸、空協同作戰,和其優勢炮火之威力,而我軍雖鬥志頑強,但海軍、空軍發展速度較慢,且海、空力量有限,消耗之後而無法得到補充,戰鬥十分艱苦。楊家騮多次與友軍率領部隊在被敵人炮火轟塌的工事中,頑強地進行抵抗和阻擊,打退了敵人多次進攻,粉碎了敵人妄圖迅速占領淞滬的目的。

由於楊家騮抗戰有功,受到上峰嘉獎,於1937年11月,楊家騮被晉升為第60師第360團上校團長,併兼任第4支隊指揮官。

戰金雞領

楊家騮後奉令率部轉移到溧陽之張渚鎮,開始游擊活動,配合友軍作戰,阻敵進犯南京。他多次率領部隊分路襲擊敵人,給日軍以沉重打擊,繳獲了許多武器彈藥。日軍為對付這支游擊部隊,調集優勢兵力,將楊家騮與所部將士四面圍困於金雞領,他與所部將士堅守金雞領要地,左右無援。冒着日軍瘋狂的進攻,楊家騮與所部將士浴血奮戰,與敵激戰七日七夜,楊家騮利用有利地形,指揮將士們進行有效抵抗。但雙方兵力和武器裝備對比懸殊,且經過激烈戰鬥,我軍將士損失較大,彈藥消耗日增,難以維持。楊家騮一面指揮部隊繼續,一面暗中集中兵力、武器、彈藥,趁夜間日軍麻痹大意之時,指揮部隊衝擊敵包圍圈,率部突圍轉移。繼後又重創日軍,給予其沉重打擊,使其膽寒。楊家騮將軍之卓越的軍事才能,國民黨軍政部對楊家騮電令嘉獎,並記大功一次。

但由於這次戰鬥激烈,部隊損失頗重,因此,楊家騮率部轉移至崑山縣進行整訓。後移防南昌。

戰麒麟峰

  • 1939年2月,日軍主力第四師團沿瑞(昌)武(昌)公路南下,向重鎮南昌推進。楊家騮奉令率部阻擊日軍,他巧妙指揮部隊與進犯日軍展開激烈的戰鬥,遲滯了日軍進攻的鋒芒,殲滅了敵人的有生力量。戰鬥日趨激烈,楊家騮所部將士損失逐漸增大。在殘酷的戰鬥中,我軍防線被日軍突破,我軍麒麟峰陣地丟失,被日軍攻占。楊家騮為奪回陣地,確保戰線,率部隊反攻。他身先士卒,與敵血戰,反覆衝殺十四次,斃敵數百人,還生擒日軍四人,俘獲機槍十八挺,步槍百餘枝。在激戰中,楊家騮不幸被敵彈擊中,壯烈殉國。犧牲時,年僅34歲。[2]

歷史評價

楊家騮將軍為國損軀,壯烈犧牲的精神,為人民所敬仰。國民黨軍政部派人護送忠骨回原籍荔波,途經南昌、長沙、桂林、貴陽和獨山等地,都召開了追悼大會各界人士、地方官員敬獻了輓聯、輓詞。楊家騮將軍的忠骨運回荔波後,縣城召開了隆重的追悼大會。後還對其陵墓進行了整修,豎立墓碑,表達對英雄的崇敬和愛戴,以供後人賃吊。為嘉獎楊家騮將軍的英勇作戰,報效祖國的精神,國民政府特追贈楊家騮為陸軍少將。

1992年11月15日,貴州省人民政府以"黔烈字第613號文件",批准楊家騮將軍為革命烈士。將楊家騮將軍之愛國精神進行傳承和發揚。

文獻參考

  1. 楊家騮中文百科在線
  2. 國民黨抗日將領360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