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楊安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楊安鄉位於沁縣最南端,與屯留接壤。全鄉有105平方公里,12個行政村,56個自然村,970戶,3369口人,耕地面積11971畝,退耕還林面積5893畝。鄉村發展肉牛育肥示範小區四個,萬森奶業公司進行技改,增加新品種,上新項目,成為楊安鄉龍頭企業。[1]

[]

特產名吃

干饃:

是名吃之一,形狀為圓形,中空有心。以溫開水和白面,並倒入適量鹼水,製成不硬不軟的麵團。以花椒麵、鹽、香油、面攪和做干饃心。干饃在火圈內烤熟,表面不焦不生,吃起來香脆可口。今多誘人以干饃夾熟肉吃,也可以夾棗糕吃。有「沁州甚最好,干饃圪夾糕」之說。

小米燜飯:

的原糧為「沁州黃」。小米顆粒晶瑩,色質金黃。製作小米燜飯,首先將小米的雜物揀淨,用清水淘洗乾淨。倒入開水鍋內,水淹小米二指,用鐵匙攪一次,以免粘鍋,然後,掌握火候,先急火煮,後用熱火燜至小米開花即成。食時,舀上一碗「小米燜飯」,放上一些紅、白蘿蔔絲菜或者尖椒土豆絲更佳。特點:色澤金黃,軟綿香甜。

和子飯:

是沁縣民間晚餐常見的一種飯食。主料有小米或少量的玉米圪糝。配料按季節選用豆類(大白豆大綠豆、黃豆),蔬菜類(紅薯、土豆、南瓜、北瓜、鮮豆角、紅蘿蔔、白蘿蔔、芹菜干豆角南瓜條)、野菜類(苦苦菜、玉谷菜)。

擦面:

也叫「擦圪蚪」,需備有「擦床」灶具,呈長方形,中間床架上多用硬鐵皮做擦孔,扁圓形向上隆起。面和好後不需要揉搓和用力揣壓,可直接擦入開水鍋內。

鄉鎮簡介

楊安鄉位於沁縣最南端,與屯留接壤。全鄉有105平方公里,12個行政村,56個自然村,970戶,3369口人,耕地面積11971畝,退耕還林面積5893畝。發展肉牛育肥示範小區四個,萬森奶業公司進行技改,增加新品種,上新項目,成為楊安鄉龍頭企業。

楊安鄉黨委、鄉政府在縣委、縣政府領導下,認真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貫徹十六大精神,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緊緊圍繞縣委「創環境、促發展、上項目」的總體部署,結合本鄉實際提出「穩糧、突牧、抓林、增收」的發展思路,呈現出健康快速的發展良好勢頭。

經濟狀況

2004年底,全鄉糧食總產量突破750萬公斤,農村經濟總收1179.5萬元,財政收入22.5萬元,人均純收入2389元。產業結構調整與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勢頭良好,黃牛飼養量達到10000頭,人均3頭,有林面積9050畝。

基礎設施

近年來,全鄉基礎設施較快發展,投資100萬元,完成村村通水泥路30公里,解決9個村的行路難的問題,實施引水解困工程,解決了全鄉8個村2000口人的飲水困難,實施電網改造10個村,並投資100萬元,改善了辦學條件。

地理氣候

地處北部、太行、太岳兩山之間,東接襄垣、武鄉,南鄰屯留,西部與沁源毗。東經112°28′~112°54′,北緯36°26′~36°59′。縣城北距太原148公里,南距長治80公里。

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 年平均氣溫8.9℃,全年無霜期167天,域內空氣質量達三級以上天氣達300天,年平均降雨量為606mm,大部分地區農作物採用二年三熟制。

周邊景區

小東嶺八路軍總部舊址

位於沁縣段柳鄉小東嶺村村東部。舊址坐東朝西,長67.92米、寬36.07米,占地面積2450平方米。民國建築,現存有南北向五排房屋,東側有窯洞9孔。總部領導住房均為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兩層單檐硬山頂,五檁無廊式建築。室內保存有當年生活工作使用的土炕、桌子、椅子等物品,牆壁懸掛領導當時生活照片。二進院旁有總部領導使用的水井1口。1999年長治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仙鶴山龍珠寺

位於縣城北23公里,南牛寺村西的仙鶴山中。仙鶴山,兩山腰相抱,寺院座落在其中,兩山腰似兩條龍,寺院似一顆明珠,故稱二龍戲珠,龍珠寺。此地松林鎖寺,煙雲出其庭階,流水垂空,花鳥迷乎洞壑。仙鶴山森林茂密,植被很好。天然松柏,樹冠優美,似人工修剪過的園林樹木。山中還有許多珍貴樹種和鳥類,觀後,讓人心曠神怡。龍珠寺座北向南,三進院,中軸線上有山門,後殿,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郭村大雲院

位於沁縣城西13公里的郭村,始建於北魏太和年間(447—499)。北寧重建,金大定十二年(1180)重修時買到空名院額一道,題名大雲禪院。寺院座北向南,共分兩進院落,中軸線上依次有山廳、前殿、後殿等主體建築。前殿、廂房等建築。1986年8月18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