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楊公堤隨想(張抗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楊公堤隨想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楊公堤隨想》中國當代作家張抗抗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楊公堤隨想

停止了歇息了。    然而山色依舊,洶湧的錢江潮與群峰的泉水,已經悄然在湖中注入了新的動力與源流。西湖的錦上添花與改造整合,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半期開始啟動。重修了雷峰塔、城隍閣、萬松書院、御碼頭等許多歷史遺存的景點名勝。或許恰是自己由北而南"跳躍性"觀賞西湖的這一距離感,近年來西湖的些微變化,都悉數收入眼中。    聽說新西湖擴建後,西湖水域擴大三分之一,恢復了楊公堤在明清時代的的風貌。剛聽說"楊公堤"這個名字之初,不由心生疑竇--蘇堤白堤已占盡西湖風光,天上何以掉下一條楊堤?煙波浩淼的外湖裡湖,哪裡還有楊堤的位置?    金秋時節,應浙江作家節之邀赴杭州。懷揣一個小小的心思,是為了楊公堤。    晨起即是湖西大採風。車至楊堤入口處,不由啞然--這不是我時候熟知的西山路麼?很多年來,它都是一條路,一條與蘇堤平行、一側臨水、兩側的法國梧桐樹森然夾道的林蔭路。經由它可通往曲院風荷、郭莊、花圃,南側的盡頭便是花港觀魚的後門,右轉就通往虎跑方向了。它何時搖身一變,變成了一條湖堤呢?    然而腳下踩的果真是一條長堤。湖堤必凌於水,水嘛果然就有了一一堤西原先的茶園菜地舊屋杏然無蹤,代之以一串串珍珠似的水塘蘆盪。路既成堤,橋是不可缺的,橋也有了--好像一位高手製作的大型魔術,在一夜之間搬來了六座起伏的拱形古橋,路被穿透了,盈盈湖水在橋洞下穿過來流過去,與西里湖匯合交融。那六座橋,曾與蘇堤六橋並列,望山看水觀景各有妙處,分別以環壁、流金、臥龍、隱秀、景行、浚源得名,人稱里六橋。水既通,橋已設,舟亦行,這亦新亦舊的楊公堤,在歲月掩埋了幾百年之後,終於被粼粼水波托舉着,似那條從雷峰塔下逃逸後歸來的青蛇,從此定心駐守西湖的碧水藍天之下。

下車從金沙堤(也叫趙公堤)步行進入湖西景區,隔水遙望賞菊聽曲的清雅之地小隱園,順着"鄉間小路"前行,路邊一座新修繕的的江南民居很是醒目,粉牆黛瓦,質樸幽靜。此屋名燕南寄廬,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蓋叫天故居。忽而想起"文革"中,幾個中學同學在山裡閒逛,偶然撞到這裡,當時黑色的大門緊閉,一片蕭瑟陰森之氣,幾人繞着圍牆轉了幾圈不得進入,悻悻離去。想不到幾十年後,這位耿直執著的戲曲藝術大師的故居修復並對外開放,已成為湖西一景,算是個小型戲曲藝術博物館了。然後穿過杭州花圃北側的花叢樹林,眼前又是一大片悠悠水域,湖盪中長橋連廊橋,長亭接短亭,水迴路轉,總是百步可歇;只見遠處青山逶迤,霧靄沉浮,視野慢慢伸展開去,水色縹緲,一時深遠了許多。再沿着水邊從容前行,欣賞過岩芳水秀、五峰草堂、醉白樓、天澤樓等一座座有着曲折來歷與文化內涵的樓台亭閣、雅屋精舍,可達新近落成的于謙墓。整座祠堂建築群體氣勢宏大、肅穆莊嚴,可見杭州人民對清廉正直的才子好官于謙真切的懷念之情。

那些故居,原本就是西湖歷史不可缺少的組成,只是被歲月的泥沙年復一年地遮沒了,靜默地蟄伏於湖山深處難得一見。只因這條楊堤的恢復,而終於被拂去塵埃,重見天日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楊堤仍是一條路,一條融貫文史的通衢大道,以楊堤為軸線放射開去,即是一條湖西的黃金漫行線。    匆匆走湖西,意猶未盡仍有不甘。於是幾天後陪父母再走楊堤,由茅香古道入口下車步行,穿過郁有樹林,走過厚重的木橋,眼前便是開闊盪逸的茅家埠水面,這就是幾百年前香客由湖東乘船過湖,經由楊堤孔道去靈隱上香的水上必經之路。湖水坦坦蕩蕩地延伸至遠山,薄雲遮日,波平如鏡,湖中近岸處,隨意地生長着一叢叢茂密的蘆葦,幾隻白色的水鳥貼着水面掠過,又翩然飛去;幾條小船正從堤上的橋洞裡悄然探頭,朝着湖灣里纏繞的水巷中另一座石拱橋划過去,歡聲笑語就像水珠子一樣一滴滴灑落在湖上了。那單孔石橋古樸而精巧,殘破的石縫裡濃密的青苔,記錄着風雨的道道斑痕。說到湖西景區中這數座新架設的小橋,限我所見,似乎沒有一座是用了水泥的一~橋面橋身或拱或平、或曲或直,非木即石,非石即木。木橋一般呈淺褐色,簡潔明快的現代風格,厚重平整的條形板材,均為進口的防雨防滑材料,可見設計者的苦心。這些風格各異的小橋嵌入這湖中之湖的詩畫美景,如同一隻只做工精巧秀氣的搭襻,連接起堤外之堤,別有一番氣象。

沿岸的青青草坪均為低矮的緩坡,草坡入水,柔和而收斂的,人也就與水親近了;草坪上配着適時的花草,樹也種得疏密有序,給眼前的山光水色留出了充裕的視線空間。遠眺湖面,隱隱可見對岸一幢幢素牆青瓦的農舍民居,參差毗接,錯落有致,黑白色的剪影沉落在湖水裡,一陣微風吹過,房屋都模糊了,只一歇功夫,又從水裡清晰地顯現出來。湖面水色清澈,有四方山溪泉水來續,水是活的。再一陣風過,天上閒雲遊弋、湖中蘆葦飄搖,遠處的草堂茅屋,都浸在朦朧的水霧裡了。    蘆葦是湖西的點睛之筆。如此充滿野趣的濕地情趣,在精緻的外西湖里是見不到的。

[1]

作者簡介

張抗抗,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祖籍廣東新會,當代女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