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楊元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楊元慶

出生 1964年11月12日
中國安徽省合肥市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族 漢族
母校 上海交通大學(本科)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
僱主 聯想集團
頭銜 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CEO
前任 柳傳志
配偶 孟秋月

楊元慶(1964年11月12日),生於中國安徽省合肥市,中國大陸IT界泰斗,現任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CEO,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國家高級工程師,享受政府專家特殊津貼。中華全國青年聯合委員會委員,中國企業家協會理事,中國科技大學客座教授。
1993年 中國科學院(北京地區)優秀青年稱號。
1994年 北京市「青年科技企業家之星」獎提名獎。
1996年 第二屆中國優秀青年科技創業獎。
1997年 中國科學院十大傑出青年等一系列獎勵。
1998年 榮獲第三屆北京市十大傑出青年稱號。
1999年 5月光榮獲得「中國五四青年獎章」,同年在《亞洲周刊》的推進亞洲發展的20名千禧英雄中,作為兩名中國大陸代表之一入選。
2001年 6月獲得「商業周刊」亞洲版評選的「亞洲之星」稱號。
2003年 被中國媒體評為2002年度十大明星企業及十大最具價值經理人之一。
2004年 楊元慶入選「2004年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
2005年 被《財富》雜誌亞洲版評為「亞洲最具影響力的25位商業領袖。
2006年 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2008年,被《財富》中文版評為「2007年度中國商人」,成為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福布斯發布「2011年中國上市公司CEO薪酬排行榜」,楊元慶以7872萬元的年薪名列H股非國有上市公司第一名。
2012年 當選2012中國經濟年度人物。
2014年 楊元慶入圍2014年度華人經濟領袖。
2015年 2月11日榮獲人民網主辦的「2014中國互聯網年度人物」稱號。
[1]

生平

早年

籍貫寧波市定海縣(今舟山定海區),生於安徽省合肥市,幼年時父母均是資優知識分子,從小學習成績均十分優異,尤其理科成績。1982年畢業於合肥一中,並考入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系,1986年本科畢業。1989年,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取得碩士學位。

大學時期

在「中國有AI · 聯想高校AI精英挑戰賽」上,聯想集團董事長長兼CEO楊元慶回憶了大學時光,並透露他是怎麼與電腦「結緣」的。

楊元慶介紹,他入學時,上海交大只有一台王安的小型機,快畢業時才接觸到PC電腦。

「我的畢業論文就變成了玩遊戲,天天玩遊戲,玩完遊戲把它的說明書給寫出來。」楊元慶說,當時學校購入了很多軟盤,但他並不知道如何使用,因為沒有說明書。就在那時,他開始接觸PC的軟盤遊戲。

與PC的頻繁接觸讓楊元慶感受頗多。楊元慶認為,人類社會已經經歷了機械化,電氣化,計算機網絡、互聯網驅動的數字化和信息化,先後三次大的工業變革。

「當年我有幸成為第三次變革的親歷者。而現場的同學們正在經歷第四次工業革命,由AI人工智能所驅動的智能化的變革」,楊元慶說。[2]

聯想集團

  • 1989年,楊元慶加入聯想,是公司首次公開招聘的大學畢業生之一。 [3]1989年—1991年,楊元慶任聯想集團Sun工作站事業部項目經理。第一份工作給他帶來了失敗的體驗,那是他為公司起草的一份投標書——代理IBM的個人計算機,投出以後他才發現自己的報價比競爭者高了一倍。買賣沒做成,卻給他留下了第一個銷售經驗:原來價格會有這麼大的力量! 最初三年,楊元慶從最基層的銷售做起,默默無聞,但他堅忍、有毅力,表面平靜卻在內心裡潛藏着無限激情,而且還善於學習,這都為他以後的成功打下了基礎。
  • 1991年楊元慶任聯想集團CAD部總經理。在此後的兩年裡,楊元慶把它的年銷售額從3000萬元增加到3億元,並開拓出新的銷售模式,成功引入「分銷」的新概念,並多次獲得美國惠普公司「全球最佳代理獎」。
  • 1994年,楊元慶出任聯想電腦公司微機事業部總經理。在其帶領下,當年聯想自有品牌電腦銷售出4.2萬台,躋身於中國市場三甲之列。楊元慶也因此被中國各界譽為「銷售奇才」、「科技之星」。時年楊元慶29歲。[4]
  • 1995年,楊元慶出任聯想集團助理總裁,聯想集團執委會副主席,成為聯想集團決策層核心成員,是年聯想電腦以超出130%的速度增長,以年銷售10.5萬台穩居國內市場前三名,成為國內電腦市場銷售前5名廠家中唯一國產品牌電腦產品。
  • 1996年,楊元慶晉升為集團副總裁。 楊元慶領導的聯想電腦公司取得中國PC機銷量第一名,同時拓展了自有品牌產品線,向服務器產品方向、向筆記本電腦產品方向投入了研發、製造、銷售資源。
  • 1997年,聯想電腦奪得中國市場PC銷量第一。
  • 1998年,楊元慶任集團高級副總裁兼聯想電腦公司總經理。 在他的領導下,聯想電腦繼續位居中國市場PC銷量第一,首次進入亞太前五。這一年,聯想製造的第一百萬台電腦下線。
  • 2000年,楊元慶任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兼聯想電腦公司總裁。聯想電腦銷量達到262萬台,再次奪得亞洲(不含日本)銷量第一,筆記本銷量11萬台,產品線進一步豐富。自1997年起,聯想電腦一直是中國最暢銷的電腦品牌,2013年7月,聯想躍升為全球最大的個人電腦廠商。2010年以來,聯想開始拓展移動互聯業務,現在是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廠商,第三大平板電腦廠商,同時是全球x86服務器市場第三。
  • 2001年,楊元慶出任聯想集團總裁CEO
  • 2004年12月8日,楊元慶出任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
  • 2009年2月5日,聯想集團宣布聯想集團創始人兼董事柳傳志將重新擔任公司董事局主席,現任董事局主席楊元慶接替威廉·阿梅里奧擔任公司CEO。
  • 2011年6月17日,聯想大股東聯想控股,在聲明中指出,楊元慶已從聯想控股購得7.97億股聯想股份,但未有披露作價。交易後,聯想控股佔聯想股權,從42.82%降至34.82%,但仍為最大股東,楊元慶個人持有的聯想股權則增加了8個百分點至8.7%。
  • 2011年11月2日,楊元慶接替柳傳志,再次成為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
  • 截至2013年11月20日,楊元慶持有聯想股權7.68%。
  • 2014年5月30日,根據聯想集團在港交所提交的報告,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2013年的薪酬達到2136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33億元,較2012年的1460萬美元年薪大幅上漲46%。聯想集團稱,由於在2013-2014財年內公司業績出色,公司給予楊元慶的獎金和長期激勵獎勵大幅增長,推動其薪酬上漲。[5]

最新動態

楊元慶:當下的不確定性,讓中國可能成為全球化領頭羊

以下為楊元慶演講實錄:

過了年之後,大年初二我就去了美國,也是想近距離的去看一看、聽一聽我們這位新上任的特朗普總統是怎麼樣「把美國搞亂,把全球搞亂」,更想看一看他有什麼樣的神功,能夠在天下大亂的情況下取得天下大治。

應該說,真是不失望,過去十幾天的時間裡,就跟放連續劇一樣,每天都有新聞。今天禁穆令,明天解禁穆令,後天又凍結解禁穆令,光法庭就上了好幾次了。今天發Twitter,今天懟向墨西哥,明天又懟向日本。今天是大棒,明天又胡蘿蔔。所以,真得像看連續劇一樣,很有懸念,都期待着看「下一集」。

全球化進入中國下半場

言歸正傳,今天要講的的確和特朗普上台有關,在過去的一年裡,英國脫歐也好,意大利公投也好,以及這次特朗普上台,無一例外都在印證着一個新的趨勢,一個和我們過去所熟悉、所推崇的趨勢完全相反的趨勢,就是逆全球化的趨勢。確實,新一輪的全球化與逆全球化的博弈和變化,特別值得我們中國的企業家去思考如何應對、如何應變。

其實我一直認為中國在過去30年裡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充分利用全球化,找到自己的定位來發展自己,未來也仍將受益於全球化。同時中國也有能力,有實力引領新一輪的全球化,為全球化作出更大的貢獻。

不同的是,作為全球化的主體,中國企業的全球化應該說已經進入到了下半場。我們需要深刻地認識和分析全球化下半場的特徵、風險以及機會,從而能夠更好地利用這些新的變化。

我先跟大家分享一組來自湯森路透的數據:2016年,中國企業跨境併購交易額達到了2210億美元,是前一年1090億美元的2倍,再創歷史新高。在世界經濟深度調整和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共同作用下,中國企業加快了向海外市場拓展的步伐,現在已經成為了全球跨境併購的主要國家。從2014年~2015年,中國企業的跨境交易金額增長了10倍,2016年已經躍升為世界第一。

在併購交易飆升的同時,中國企業全球化的主力也在發生明顯的變化。民企海外投資量和總額已經超越了國企。在超過10億美元的大規模海外併購中,民營企業占到了半壁江山,達到60%。與此同時,投資領域也愈加多元化,過去多是能源方面的海外併購,而現在能源資源領域的投資占比已經下降到不足20%,而第三產業的併購占比在迅速增加,像海爾收購GE家電、萬達收購傳奇影業、騰訊併購遊戲廠商Supercell等等,也包括我們收購Moto和IBMSystem X,美的以300億人民幣收購德國機器人製造商庫卡,更是開啟了中國企業收購高端製造業之先河。所以事實證明,當下中國企業的全球化不僅開拓了新的市場,也在加速自身的轉型升級。

逆全球化和推動全球化力量進入新博弈期

而推動中國企業全球化進入下半場的另一個因素,恰恰就是我們剛剛所談到的全球新的變數,也就是逆全球化的力量與推進全球化的力量開始進入新的博弈期。

之所以有逆全球化的這樣一個趨勢,這也跟中國和像中國一樣的發達國家有關,我們很好地利用好了這個全球化進程,找準定位,快速發展,從而對全球經濟秩序造成了巨大的衝擊。所謂全球化或者是全球化的上半場,就是城裡面的大戶人家,過去只是想從農村找些僕人來,替自己服務,做些下人的活,在自己享受到更好的生活待遇的同時,也可以美其名曰共同富裕、共同發展。但是沒想到這個僕人進了城以後,賺了一些辛苦錢,把它攢了起來,寄回到自己的村里,搞投資,也發展起來了,也成了個大戶人家,也有一幫小兄弟,甚至娶了城裡人的小姐做媳婦。這回人家就坐不住了,說你這個不公平,那個不公平,不公平的匯率,不公平的稅收政策,偷了我們的財富,偷了我們的工作,偷了我們的知識產權等等,所以今後就不帶你們玩了,我們還是把門關上,回到自給自足的小農社會去。

姑且不說這些大戶人家還能不能靠那些養尊處優的,或者是好吃懶做的人再次餵飽自己,享受低成本的商品、高水準的服務。剛才說富裕起來的這些下人、僕人們正在興頭上,怎麼能讓好日子溜走呢?於是就要共同富裕,要搞農社。那就要有個領頭的,什麼樣的人具備領頭的條件?比照原來大戶人家的領頭人,高富帥是必須的,這是一個大的事情,必須有錢,但同時又要有同情心,願意幫助別人,願意開放市場。於是,就責無旁貸地挑起了這份農社主席的責任。

所以說,當下的博弈和不確定性,恰恰給了中國在國際舞台上充當先鋒,成為新的全球化領頭羊的機會。這兩年我們推進「一帶一路」戰略,投入大量的真金白銀來建立亞投行,成立金磚國家銀行等等,跟沿線國家協同發展、互利共贏,也為我們進一步把握住引領全球化的機會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而對於中國企業來講更是如此,逆全球化的趨勢反而會給我們的全球化帶來更好的發展機會。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曾經率先靠經濟一體化發展起來的日本、德國等外向型的國家,在逆全球化抬頭的今天,反倒成了首當其衝被影響最大、最早的經濟體。特朗普鎖國的政策已經針對德國、日本進行了制裁了,這些市場的企業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反而給了中國企業利用自己的資本優勢、製造優勢來進行全球資源整合,給我們帶來難得的機遇。

中國開放市場需要進一步全球化

但是在充滿機遇的全球化的情況下,光靠國家投入資源,企業奮發圖強也還是不夠。中國市場也同樣需要進一步的「全球化」。

我們上一輪的全球化讓中國經濟進入了世界經濟的「朋友圈」,不僅如此,中國加入WTO,中國也開始被朋友們倒逼着改變自己的遊戲規則,加快了內部的改革。WTO的規則就是市場經濟的基本運行規則,我們按照WTO規則修改了3000多條法律法規,帶動了不少改革舉措,這對中國過去這些年的飛速來說發展至關重要。但是和很多發達國家比較起來,中國市場化程度遠遠不夠。

在全球化的下半場,全球治理的框架,全球貿易的遊戲規則也都在發生着劇變。對中國來說,我們不僅需要更加積極地走出去,參與甚至主導國際規則的制定,更重要的在於我們必須加快國內經濟體制的改革,讓外資能夠更加順暢的走進來,能夠打破行業壟斷,打破國企壟斷,更好的保護知識產權,促進公平、正義的市場環境,從而讓人家承認我們市場經濟的地位,為中國市場更好的與海外市場完美的對接來提供良好的市場和政策環境。

總結起來,我認為中國經濟、中國市場的全球化需要在下面一些方面予以關注,最好是能拿出解決方案。

首先,當然是進一步開放市場。過去中國依靠自己的勞動力、土地、自然資源等成本優勢吸引了不少外資,中國市場的開放和外資的進入,為中國成長為「世界的工廠」發揮了重要作用。隨着這些要素成本、比較優勢的減弱,我們的很多產業,特別是製造業領域不再是外資青睞的香餑餑,甚至很多外資企業都把工廠從中國轉移到像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亞等成本更低的國家。而在服務、金融、能源、通信等市場,我們的市場還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甚至是閉門鎖戶久不開。

其實中國已經告別了低成本發展的階段,這個趨勢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與其盯着優勢不在的低端製造緊鎖,不如開放,放開准入限制,這樣可以利用中國巨大的市場來吸引投資,還可以讓國內企業在多元化的跑道上對標全球一流企業,倒逼壟斷行業改革,倒逼中國企業提升競爭力,從而更有進取心去成長,去國際化,去全球化。

其次,市場更開放的同時我們還要推動中國經濟更加市場化。過去中國經濟作為政府主導,國有經濟競爭不完全、不充分,政府的行政干預也很大程度的導致政府、市場邊界不清。很多行業政府既是運動員也是裁判員,長此以往中國不僅在引領經濟全球化的時候被吐槽,中國企業如果不能真正靠着市場經濟來取勝,也是很難真正的做到國際化、全球化的。當然對於外資來講,中國市場吸引力也會下降。所以政府需要創造更加市場化的環境,讓各類企業,尤其民營企業,可以平等的使用生產要素,等的參平與市場競爭,平等的受到法律保護。近期,我們看到政府已經採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我們當然希望步子能更大一些,走得更堅決一些。

當然光靠民營企業的發展還不夠,還得打造一批有規模、有信譽的全球化的大品牌、大企業。全球化的主攻手還得是大品牌、大企業,只有大企業才能讓全球資源的利用效果做到最高,才能具備與其他跨國企業在全球競爭的綜合實力,他們才是中國市場全球化的主力軍。所以我們的政府應支持領導企業踏踏實實的練內功,打造核心競爭力,在國際市場上與跨國企業一爭高下。

一旦企業進入全球化角逐的戰場,綜合實力就成了必殺技,沒有本土市場的堅強後盾、良好保障,是很難取勝的。政府要營造良好的軟環境,切實為企業鬆綁、減負,幫助企業提升能力。

最近福耀玻璃的曹董事長成了網紅,他在美國投資,算了細賬,做了中美兩國生產製造的對比。結論是除了人工成本中國低於美國之外,水、電、天然氣都是美國更便宜。尤其是中國稅負要比美國高了不少,曹先生這本賬引起了很多企業家的共鳴,引起了業界的熱議。

而事實上,近些年中國市場除了人工成本大幅成長以外,其他的生產要素,像房價、電價、水價、油價、流通環境的成本的確都在大幅上升,而政府的稅收,政府基金、社保繳費以及幾百項的收費都理所當然的推高了企業經營的成本。

此外,像我們的稅收結構也有不盡合理之處,像把消費稅完全以增值稅的形式轉嫁給企業,並由企業預先扣繳,導致消費稅在企業內累積,占用企業資金。高達17%的增值稅,也是各國增值稅中相對比較高的,導致我們整個宏觀稅負接近40%,這在全球範圍內都是自帶高冷范兒。在經濟全球化的競爭,既是企業方面的競爭,也是經濟體制層面或者是政府層面的競爭。隨着稅負負擔和各類要素成本更低,誰的企業個有發展活力要看這些因素。而這就要求我們政府發展改革,減少稅負,為企業鬆綁。當然要實現稅負的減少,沒有政府的政策也是無法實現的。

所以,最後概括來說,過去30年中國經濟的騰飛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全球化,而如今全球化下半場對中國和中國企業來說依然是機會大於挑戰,尤其是美國等國家的逆全球化趨勢,給了我們成為全球化、國際化引領者新的機會。

而當下的中國經濟發展也到了一個十字路口,大膽地走出去,不僅有利於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也將有利於我們從根本上推動國際、國內經濟體制改革,打造真正能夠駕馭國際市場的成熟經濟體系,鍛造出一批真正有實力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企業,在世界舞台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6]

視頻

升財有道:聯想不再敢想 屬於楊元慶的背水一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