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楊佴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楊佴旻,中國曲陽人,畢業於南京藝術學院,美學博士[1]

。現為南京藝術學院校董,北京文藝網總裁,河北大學客座教授、美國聖賽德藝術中心客座研究員[2]

。曾任名古屋藝術潮國際企劃委員長等[3]

。 楊佴旻是當代中國畫的重要畫家,他長期致力於中國畫的革新與開拓,對中國繪畫的傳統與未來發展具有深刻的思考,具有豐富的國際學術背景。長期以來,他堅韌不拔地探索

東西方繪畫語言的不同美學觀念,致力於水墨畫的現代化發展、進行了不懈地多層次的深刻實踐,發現並成熟了具有獨特楊氏特色的新技法,影響廣泛,形成了鮮明的藝術風

格。

楊佴旻登上2014胡潤藝術榜,並躋身少壯派國寶藝術家。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楊佴旻

出 生 地 :曲陽

畢業院校 :南京藝術學院

國 籍 :中國

主要成就 :2014胡潤藝術榜等

職 業 :畫家

人物簡介

楊佴旻自小生長在河北省曲陽一個世代工匠之家,深受民間藝術傳統的陶冶。12歲習畫,在老師的指導下臨摹《芥子園畫譜》。他第一次看到國畫原作,曾被宣紙上的水暈墨章效果驚得

"兩腿發軟"。及長,進大學學習美術並作教師。後來旅居海外。

曾任日本名古屋藝術潮實施委員會國際企畫委員長,美國聖賽德當代藝術展--通往東方的路藝術主持等。

現為北京文藝網總裁,美國聖賽德藝術中心客座研究員等。南京藝術學院新水墨畫研究所所長,美國聖賽德藝術中心客座研究員等。曾任第一至五屆名古屋藝術潮國際企劃委員

長,美國聖賽德當代藝術展藝術主持等。

楊佴旻是當代中國畫的重要畫家,他長期致力於中國畫的革新與開拓,對中國繪畫的傳統與未來發展具有充分的思考,具有豐富的國際學術背景。長期以來,他堅韌不拔地探索

東西方繪畫語言的不同美學觀念,致力於水墨畫的現代化發展、進行了不懈地多層次的深刻實踐,發現並成熟了具有獨特楊氏特色的新技法,影響廣泛,形成了鮮明的藝術風

格。

楊佴旻以敏銳的觀察力和非凡的表達力,成功地融匯了東西方繪畫,創作出了獨樹一幟的筆墨色新規範,把水墨畫從傳統型推進到了現代型,開創了水墨畫的"筆墨與色彩"的新

境界。他經過長期不懈的試驗探索,創造出了一套特別的繪畫新技法,一套在繪畫傳統里所沒有的新技法。他的發現是劃時代的,他的發現激活了繪畫藝術的潛能,必將使繪畫

進入到一個更為嶄新的境界。他的藝術實踐在文化藝術的自我反省與東西方文化融合中贏得了世界繪畫領域的高度讚譽。他根植於中國,融匯西方,大膽進取,銳意革新,成功

地跨越了東西方文化的鴻溝,拓展了繪畫更為廣闊的藝術天地。他的藝術獨樹一幟,堪稱楷模"。

楊佴旻說:"文化藝術,科學技術是人類所共有的;當"火藥"已經把航天飛機送入了太空,當愛迪生的電燈已經照亮了千家萬戶的時候--我們萬不能把穿"西裝"認作是忘祖;如果說

東西方之分的話,以建築做例子,故宮可以代表傳統的東方,盧浮宮代表的是西方,而到了現在--"鳥巢"就是世界的了"。

其作品曾在中國、日本、美國、法國、意大利、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重要美術機構舉辦個展;曾獲都靈國際美術展特別獎、哥倫比亞首屆世界繪畫貢獻獎、現代金陵水墨畫傳媒展

評委大獎等國內外重要獎項;作品曾被中國美術館、關山月美術館、黃胄藝術基金會、美國聖賽德藝術中心、日本本田藝術博物館、法國拉勞美術館、荷蘭聖安納美術館等藝術機

構和個人收藏;楊佴旻著有畫集,詩集,美術專著等多種。

個人畫展

楊佴旻曾在中國美術館(中國),北京國際藝苑美術館(中國),拉勞美術館(法國),帕斯高藝術中心(美國),中川畫廊(日本),聖藝術畫廊(日本),納德畫廊(美國),可創藝苑(中

國),白川畫廊(日本),庸畫廊(日本),格林特畫廊(荷蘭),炎黃藝術館(中國),枕石畫坊(台灣)等舉辦個人畫展,

2007年 "現在的中國:楊佴旻水墨畫展",奧利特畫廊(意大利),

"通向東方--楊佴旻繪畫展",肯特藝術中心(美國);

創辦北京文藝網,任總裁;

2011年 "繼往開來--新水墨畫家楊佴旻作品展",庸畫廊(東京);

"通向東方的路--新水墨畫家楊佴旻作品展",肯特畫廊(美國);

南京藝術學院新水墨畫研究所成立,任研究所所長;

2012年 "他的史詩--楊佴旻新水墨畫中國巡迴展"新聞發布會在國務院新 聞辦公室新聞發布廳舉行,"他的史詩--楊佴旻新水墨畫巡迴展"拉開序幕(北京);

"他的史詩--楊佴旻新水墨畫中國巡迴展",山西美術館舉行(太原);

"他的史詩--楊佴旻新水墨畫中國巡迴展",河北美術館(石家莊);

"北京文藝網國際華文詩歌獎"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華僑大廈舉行。 由楊佴旻、楊煉、西川、唐曉渡等發起的面向世界華文詩歌寫作的盛事啟動。

2013年 "他的史詩--楊佴旻新水墨畫中國巡迴展",中國美術館(北京);

"他的史詩--楊佴旻新水墨畫中國巡迴展",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南京);

"他的史詩--楊佴旻新水墨畫中國巡迴展",大連藝術展覽館(大連);

"水墨檔案"系列展第一回--中韓當代水墨邀請展(南京和韓國);

"寫意中國--中國當代水墨名家提名展"

北京保利拍賣公司舉行專場拍賣,"他的史詩--楊佴旻專場",其中拍品《太行的早晨》創當代新水墨畫拍賣紀錄。

個人榮譽

1987年 獲建軍60周年全國美展佳作獎(北京)。

1989年 參加中國美術大展(香港)。

1990年 參加全國青年版畫大展(上海)。

1991年 參加東京第二十九屆國際書法展(東京)、參加中國版畫版種大展·全國第五屆三版展(西安)。

1992年 參加現代中國美術作品展(都靈)。

1994年 參加中國油畫靜物展(北京),參加北京首屆國際美術教育研討會(北京)。

1997年 獲都靈國際美術展特別獎(都靈)。

1998年 獲東京銀座繪畫展優秀獎(東京)、參加東京銀座繪畫邀請展(東京)。

2000年 參加巴黎國際繪畫邀請展(巴黎)。參加第二屆深圳水墨畫雙年展(深圳)、參加第一屆名古屋藝術潮(名古屋)。

2001年 參加西雅圖當代藝術邀請展(西雅圖)、參加第二屆名古屋藝術潮(名古屋)

2003年 獲哥倫比亞首屆世界繪畫貢獻獎(哥倫比亞)。

2005年 獲"傅抱石獎"南京水墨畫傳媒三年展組委會提名獎 (南京)。

2006年 獲現代金陵水墨畫傳媒展提名獎, 現代金陵水墨畫傳媒展評委大獎(中國·南京) 2007年 獲聖賽德當代藝術獎(美國·南科羅拉多)等。

2007年 獲 聖賽德當代藝術獎(美國·南科羅拉多)

楊佴旻名列胡潤藝術榜國寶藝術家

2014胡潤藝術榜名單發布,著名畫家楊佴旻成為唯一躋身榜單的年輕藝術家,並成功入圍"少壯派國寶藝術家"。

胡潤藝術榜為中國藝術品權威藝術榜,2014胡潤藝術榜榜單入圍藝術家按照2013年度公開拍賣總成交額的排名排列,入圍藝術家平均年齡為64歲,有100位藝術家榜上有名。楊佴旻以2415萬元成交額排在榜單第53位。

繪畫貢獻獎

獲首屆哥倫比亞世界繪畫貢獻獎

中國美術家楊佴旻日前榮獲首屆哥倫比亞世界繪畫貢獻獎。本屆藝術獎的

主題是"激發傳統魅力"。該獎由哥倫比亞世界繪畫貢獻獎學術委員會,美國平面藝術基金會主辦;哥倫比亞特區,哥倫比亞特區文化事務局協辦。哥倫比亞世界繪畫貢獻獎執行主

席阿瑟F約翰遜在大會發言中指出∶在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影響下,人類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藝術觀念和藝術形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過一個世紀的

沿革,藝術創作的切入點已經越來越"行為"與"觀念化"。當代藝術對技術的鄙薄已經使藝術的審美功能被大為消解。

作品欣賞

楊佴旻的作品,可以包括在廣義的水墨畫範疇之內。但就其以色彩為主這一

特點而論,稱作"彩墨畫"似乎更恰當。20世紀50年代,人們曾把突出色彩的新國畫稱作"彩墨畫"。我這裡使用彩墨畫一詞,純粹是就其材料和材料引出的特質言的。在他的畫

里,墨只是一種色,與傳統中國畫"筆墨"中"墨"的含義已大不同。誇張點說,他把"墨"從"筆"中分離了出來,重新還原為"黑色",並與其它的色一道承擔造型與表情的作用。20

世紀以來的許多革新家如林風眠等,都在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讓色彩取代筆墨,並賦予中國畫以新的形態與表現力。楊佴旻顯然繼承並發揚了這一傳統。與許多探索用色的

畫家相比,他顯得更大膽,更無顧忌。我們常常看到,一些畫家在色與墨之間猶豫不決,常在畫面上形成"半斤八兩"、都唱主角、相互抵消的毛病。一些畫家以色為主了,但總

要以墨為底色或背景,有時仍不免形成"打架"。楊佴旻也多用筆線勾畫物形,但勾畫之後常常又用色彩加以覆蓋,看上去好像沒有線一樣,於是筆線變成了造型過程中的手段,

而不是結果,色彩得到了真正的或曰更大的突出。

--郎紹君

訪談

楊佴旻:回歸傳統是一種倒退

"西方人不知道二胡嗎,他們不知道的是現在的中國"

"2006年世博會是在日本舉行的,我去參觀過。那麼多展館,就

屬中國的最大。可一進去,就看到一個姑娘在彈琵琶--前一天是拉二胡。弄幾個中國元素,就是傳播中國文化了嗎?"面對記者,北京文藝網總編輯、日本東洋美術研究所主任研

究員楊佴旻大聲地說--

"中國畫這10年,我看是倒退了。"採訪一開始,楊佴旻就直言不諱,"上世紀90年代,國畫還能接受現代和西方的東西,這幾年又變成了回歸傳統。這是一種倒退。"

改變水墨畫以墨色為主的傳統,在宣紙上畫出斑斕的色彩--這些年,國畫家楊佴旻一再顛覆傳統,開創了一種新型的水墨畫。就是這樣一個顛覆傳統的人,自稱"依舊保持着傳統

的'根'"。

中國青年報:回歸傳統怎麼成了倒退呢?

楊佴旻:很多人說:"越是傳統的越是現代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很懷疑這句話的正確性。傳統的東西雖然珍貴,但當下中國藝術還沒真正實現現代化,一味強調傳統就

會抑制中國畫的發展,一味強調融合就是對傳統的破壞。中國畫現 在需要的是創新,非要說融合,那也應該是傳統材質與新技法、新思想的融合。而對於傳統,就好比倒掉一段

的古城牆,維持現狀也許就是對它最好的保護,你硬要重建,沒準兒會不倫不類。因此,分清楚現代和傳統之間的界限,把傳統的東西圈起來不隨意觸碰,才是對它的最大保

護。

中國青年報:但如果把傳統和現實分開,會不會就像標本盒裡的蝴蝶那樣,失去了生命力?

楊佴旻:我們要弄清楚傳統和現實的界限,並不是要割裂它們之間的聯繫。比如我的水墨畫,表現的內容和繪畫技巧都是現代的,但畫面的氣質仍然是傳統的、東方的。我使用的

繪畫材料,也都是地道的水墨畫材料--宣紙、毛筆和國畫色。有人看到我作品色彩鮮艷,就以為我用的

是水彩或是丙烯(一種現代繪畫中常用的顏料--編者注),覺得用國畫色不可能如此鮮艷。但我告訴他,用水彩、丙烯反倒呈現不出這麼好的效果。

中國青年報:你的意思是,傳統的東方繪畫技巧應被西方技法所取代嗎?

楊佴旻:如果說故宮可以代表傳統的東方,盧浮宮代表傳統的西方,到了現 在,"鳥巢"就是 世界的了。我們現 在坐着的咖啡廳,這些桌子、椅子既不是傳統的也不是西方的,

他就是"現在的中國"。北京、上海、東京、紐約、巴黎等大都市,它們的建築、交通,以及大街上人們的穿着,已經沒有太大區別了。文化發展到今天,東西方文化之間的柵欄

已經很大程度上消失了,只保留了一小部分,就是傳統的"根"。這就是現在的世界。

中國青年報:這樣說,東方文化也應該很容易被西方人接受啊,事實是這樣嗎?

楊佴旻:是!我在西方舉辦過多次水墨畫展,我覺得西方觀眾能理解東方的東西。

中國青年報:你怎麼知道他們對中國藝術是真正的欣賞,而不僅僅是獵奇?

楊佴旻:中國畫在西方舉辦的展覽不少,但多數還是"傳統樣式"的中國畫,在這些畫展上,西方觀眾確實是在獵奇。中國畫是一門藝術而非手藝,但今天的人還畫"四王"、"八

大",或者黃賓虹、齊白石那樣的水墨畫,那就是"舊的"。這裡我想說:不要淪落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

我在西方舉辦個人畫展時,就將畫展命名為"現在的中國"。我刻畫

的題材、情景,在當下的中國隨處可見。一個美國老太太,在看完展覽後,居然哭得很厲害。她說,在我的畫中,看到了"禪"。

中國青年報:那是你有意為之的嗎?

楊佴旻:刻意追求就沒有"禪"了。我畫的,都是一些最常見的事物--一片白菊、餐桌上的水果和瓷器、憑几而坐的普通人、悠遠的山水,清淡平凡。反而讓她真正體會到東方哲學

的韻味,也真正理解了中國。

其實現 在很多西方人理解的中國,都不是真正的中國,只是一些符號的累積。比如他們喜歡的中國服裝,卻是一些京劇戲服。他們以為這就是中國人穿的衣服。就跟我們看非洲

木雕一樣,只覺得特別,並不真正理解。

2006年世博會是在日本舉行的,我去參觀過。那麼多展館,就屬中國的最大。你以為西方人真的不知道琵琶和二胡嗎?他們不知道的,是現 在的中國!

中國青年報:那該如何展示"現在的中國"?

楊佴旻:我們國畫界一直在說"筆墨當隨時代",可有幾個人真正做到了?現 在一些國畫家,穿洋裝,開汽車,生活比誰都現代,可一下筆,又"古"回去了。依我看,這不是尊重傳

統,而是偷懶。不能表現當下的社會生活,不能讓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國,藝術家的價值何在?

這麼說吧,西方油畫發展了這麼多年,有幾個畫家會一輩子去模仿梵高的畫?模仿得再像,也只會被人認為你有門手藝,不會被承認是藝術家。而我們的水墨畫,到現 在還在津

津樂道於重複前人畫風,甚至畫的內容也雷同。其實水墨畫什麼都能表達,齊白石畫那時候的山水草木,我們可以畫現 在的生活情境。時代、技法不同,但水墨畫的氣韻和精神

一脈相承。這才是對傳統的傳承。

中國青年報:在當下中國,我們還會出國畫大師嗎?

楊佴旻:當然。所謂大師,就是他能夠開創一樣東西並能傳承下去。我們現 在的時代,正是最容易出大師的時代。因為社會的劇烈變化會呼喚藝術的改變。

可是這麼多年來,中國經濟已經取得了驚人的發展,水墨畫卻幾乎一點變化都沒有。你 10 年前看到的中國水墨畫壇,跟現 在看到的幾乎沒兩樣。問題就在於,現 在整個社會

風向,包括主流媒體的輿論導向,仍然是崇尚傳統。在一個還沒有真正實現現代化的中國,過份張揚所謂的傳統,會影響我們向前發展。

中國青年報:那你覺得藝術家們該怎麼做


楊佴旻:已經有一部分人走出來了,但影響力有限。油畫顯然要比國畫強勢,拍賣價格高得多,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中國市場對油畫的接受程度更高。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我至今還記得很多年前聽到的一句話。一位賣菜的老大爺知道我畫國畫時,搖搖頭說:"我喜歡油畫,鮮艷,好看。"當時,這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為什麼國畫不能突破傳統的墨

色?不能讓中國普通老百姓喜歡?中國傳統的水墨畫傳承了文人士大夫的審美情趣,但現代的水墨畫應該走出"曲高和寡"的境地,讓更廣大的普通民眾欣賞。

作品

視頻

【紀錄片】走向現代——楊佴旻的水墨畫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