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仁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楊仁愷 | |
---|---|
出生 | 1915年10月1日 |
國籍 | 中國 |
別名 | 龢溪人士;龢溪仁愷;龢溪遺民 |
職業 | 學者 |
知名於 | 發現並鑑定出《清明上河圖》真跡 碎紙中拼出米芾名作《苕溪詩卷》 創立鑑定學 被授予"人民鑑賞家"榮譽稱號 |
知名作品 | 《國寶沉浮錄》、《中國書畫鑑定學稿》 |
楊仁愷(1915年10月1日-2008年1月31日),號遺民,筆名易木,齋名沐雨樓,四川岳池人。享譽海內外的博物館學家、書畫鑑賞大師、書畫大家、美術史家。 從1980年代起與謝雅柳、啟功等人組成中國古代書畫七人鑑定小組,涉足全國,奔波多年,鋈定古書兩萬件以上[1]。
曾任中國博物館協會名譽理事、遼寧省博物館名譽館長、文史研究館名譽館長;魯迅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導師,遼寧省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等職。因其傑出貢獻,授予了"人民鑑賞家"榮譽稱號,被譽為"國眼"。
楊仁愷先生是新中國文博事業的拓荒者,對中國歷史文化遺產的考鑒、拯救及中國文化世界的傳播作出的卓越貢獻,海內外影響深遠。
人物簡介
楊仁愷,中國現代最著名的文博學者之一、書畫鑑賞大師、書法大家、博物館學家。
1915年10月出生於四川廣安岳池縣。幼年讀私塾,書香世家,父親為岳池商會會長,早年喪父,家道中落,勉強完成舊制理科。少時酷愛歷史,喜歡法書繪畫,書法極佳;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勤奮,逐漸走入中國書畫藝術的殿堂。楊仁愷一生以"龢溪人士""龢溪遺民"或"龢溪仁愷"自署。據考證曰:宋代蜀地四川廣安岳池名曰"龢溪";也有考證曰:曾有流經岳池之溪水曰"龢溪"。
楊仁愷先生畢生致力於多災難中華歷史中流失國寶的追尋、拯救、鑑定、研究與保護,終其一生貢獻於中華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播與交流。涉獵廣泛,著述宏富。畢生以堅韌不拔的毅力,理清了中華多災難與浩劫中流失的"故宮佚目"國寶的歷史與現狀,並做出散失追尋記錄及考鑒的詳細研究,足跡踏遍國內與世界各地追回鑑定的國寶級文化遺產數百件,考證拯救的文物不計其數。晚年創立了鑑定學,使其成為一門可以掌握的科學體系 。
人物事跡
楊仁愷早年曾先後在成都群覺女子中學擔任歷史教員,成都球精印刷廠負責校對、出版工作。抗戰時期,楊仁愷移居重慶,和當時集中在重慶的文化藝術界名人郭沫若、徐悲鴻、沈尹默、謝無量、金毓黻、潘天壽、張大千、黃賓虹、呂鳳子、傅抱石、老舍等諸先生接觸頻繁,受益頗多。曾擔任重慶德光印書局協理與《說文月刊》出版社合伙人、負責人與顧問;重慶私立敬業高級專科商業學校、長江音樂高等專科學校教師,《文物》雜誌顧問。1945年日本投降後,楊仁愷移居北平,擔任北平市政府技正,進一步與文化、文物界名人密切交往,與書畫鑑賞家張伯駒、徐石雪、陳半丁、鄧拓等文化名人志同道合,披覽歷代藏品,交流鑑定心得。
1950年郭沫若同志推薦文化部文物局為果,轉任東北局文化部研究員,先負責文溯閣《四庫全書》的整理與編撰,有"文溯閣大學士"之稱。1952年,參與並負責了末代皇帝溥儀偽滿散失的大量歷史國寶《故宮散失佚目》的追繳與考證工作。
楊老先後在東北銀行鑑定與整理所存歷代書法名畫,以及參與接收1945年8月蘇聯紅軍繳獲偽滿洲國皇帝溥儀所盜國寶撥交東北博物館的接收工作;明察暗訪追尋大量散失於民間歷史國寶的下落,收繳、追回、鑑定與考證搶救了大批歷史流失國寶,同時竭心盡力追尋與搶救千年歷史中散失于海外大量國寶,通過索回、捐獻、捐贈及回購等方式使歷史散失的大批國寶一一回到祖國懷抱。同時也為故宮博物院繪畫館的開放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1991年,楊仁愷先生為九一八紀念題銘碑文:"夜十時許,日軍自爆南滿鐵路柳條湖路段,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遂攻占北大營,我東北軍將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國難降臨,人民奮起抗爭。"告誡世人"任何時候,都勿忘國恥。"
楊仁愷晚年應邀訪問亞、歐、美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傳播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追尋祖國多災多難歷史中散失海外的流失國寶,交流與考察各國的文博藝術事業,為推動文博和美術事業的交流與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楊仁愷這一時期頻繁出訪世界各地及國內各地,一方面,從各國家國家博物館、著名博物院、美術館、知名學府及各類機構中獲得了大量追尋國寶線索並予以考鑒記載;另一方面,在世界知名拍賣機構、華人機構、各類藝術機構及私人渠道、大小私人藏家等獲得線索,追尋國寶歷史跨度五千年。一方面通過促成眾多所有者認識歷史捐贈回中國,同時回購與記錄下大量國寶的現狀、保存及歷史、脈絡、經歷與價值,通過考鑒並予以記錄在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