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束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束(Shù)姓是一個中國人的姓氏,源流純正,源出唯一。束姓源於媯姓,出自媯姓,由疎氏所改。在《百家姓》中排名255位。

溯源

出自媯(gui)姓,具體演化是媯姓->陳姓->田姓->疏姓->束姓,是淵源純正的漢族姓氏,因為歷經多次演變,出現在漢代,所以人口較少。

出自媯姓,由疎氏所改。據《晉書•束皙傳》載,古代戰國時,齊國有一個部族姓疎(古"疏"字的異體字)。漢代時候有個叫疎廣的人,宣帝時任太子太傅,東海蘭陵(今山東省棗莊東南)人。到了疎廣曾孫孟達時,自東海為了避王莽之難,遷居沙鹿山(在今河北省大名縣境內)。遂去疋改為束氏,稱束姓,世代相傳。 從《晉書•束皙傳》記載考證,束姓是西漢高士漢疎廣是後裔。王莽末年,疎廣的曾孫孟達,對王莽篡政不滿,莽"立新"後,孟達避難逃至東海沙鹿山,遂去疋改姓束,自此出現了束姓。望族居南陽郡(今河南省南陽縣),故束氏後人奉疎廣為束姓的得姓始祖。 [1]

郡望

河南郡:漢置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南陽郡:設置於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南陽郡轄境在漢代相當於今河南省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隋開皇三年(583年)廢,大業三年(607年)復置。唐初復廢,天寶至德年間又曾改鄧州為南陽郡。

堂號

束姓的主要堂號有:"河南堂"、"南陽堂"、"補經堂"等。

束姓典故趣事

富貴三城束;人丁麥溪張。--江蘇省丹陽市雲陽鎮束、張兩姓典故聯 江蘇省丹陽市雲陽鎮束氏是丹陽大族,其祖先為西漢疎廣,字仲翁,宣帝時任太子太傅,東海蘭陵(今山東省棗莊東南)人。其子孫一支避王莽亂,將姓氏的偏旁刪去,改姓束,來丹陽三城巷定居。故有"富貴三城束"之稱。 束家十分富有。有一年,束家和丹陽麥溪村的張家同到茅山燒香。茅山道士正為修建茅山宮在籌募經費,束家答應出錢購買木料和磚瓦,張家出不起錢,但人丁興旺,有800戶人家,答應把全部木料和磚瓦運到山頂去。三茅宮建好後,大殿上有一副對聯,上聯是"富貴三城束",下聯是"人丁麥溪張"。

建於清代乾隆年間的束氏宗祠,規模之大,在丹陽少有。宗祠有五開間廳屋5進,兩旁有走廊相連。大廳上掛有一塊金匾,上書"代有偉人",落款于敏中。于敏中是金壇人,束家的外甥,清代狀元。現在束家宗祠大部分已改建為民房,唯第5進尚保存完好,作為三城小學的教室。三城巷的戲樓,規模之大,在丹陽東鄉也是出名的,可惜在解放後被拆掉了。 最使束家人感到自豪的是村上有座建於明代的楠木廳。此廳共有5間,梁、柱、檁均為珍貴的楠本,門檻是降香木做的。這座古建築為抬梁式結構,房樑上刻有花紋,房柱是合圍的油漆圓柱。房檐的滴水瓦排列整齊,那檐牙似飛鳥俯首一啄,那屋檐尖角似鳥嘴伸向空中啄物。 [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