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水會渡》題解,譯文,注釋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水會渡》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冬天,杜甫離開同谷前赴成都。在這次行程中,杜甫寫了十二首紀行詩。此詩為其中之一。詩中「迥眺積水外,始知眾星乾」是神來之筆,大有從駭人險境跳出來的豁然之感,很有「印象派」的神韻。
詩中描寫了路途的艱辛和水陸存在的危險,詩人雖然在艱險面前略有緊張之感,但他骨子裡所具有的博大胸懷促使他又無比豁達樂觀,「歌笑輕波瀾」雖然寫的是船夫,但同時也表現了詩人平穩剛健的性格。在他心靈深處,總是閃爍着希望就在不遠方,到了新去處,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達觀精神。通篇催人奮進。[1]
原文
山行有常程,中夜尚未安。
微月沒已久,崖傾路何難。
大江動我前,洶若溟渤寬。
篙師暗理楫,歌笑輕波瀾。
霜濃木石滑,風急手足寒。
入舟已千憂,陟巘仍萬盤。
迥眺積水外,始知眾星乾。
遠遊令人瘦,衰疾慚加餐。
注釋
水會渡:一個渡口的名字,大概是指合鳳溪。一作「水回渡」。
未安:沒有安頓下來。
崖傾:懸崖前傾。形容山崖陡峭的樣子。
何難:何等艱難。
楫:船槳之類的划船用具。
陟:攀登,登高。
巘:山峰,高山。
盤:盤旋而上的山路。
迥眺:向遠處眺望。
迥:遠的意思。
譯文
在山路上行走,着實困難,每天都要走上一定的路程,半夜了還沒有找到休息的地方安頓下來。此時,就連發出微光的月牙也早已落山,四周漆黑一片,向前傾斜的懸崖更是令人毛骨悚然,要想通過這條山路,可想而知是何等的艱難。
走着走着,就感覺腳下的地在顫動,忽然看見一條大江橫在我面前,洶湧澎湃的江濤就像渤海一樣寬闊蒼茫。有幾個船夫在黑漆漆的江面上整理着船楫,有說有笑,偶爾還唱起了船歌,根本不把這洶湧的波瀾放在眼裡。
夜深了,降霜以後的草木山石都顯得特別濕滑,再加上寒風陣陣,手腳頓時感到冰涼,渾身發冷。在這樣風寒夜冷的時候坐船過江,已經讓人深感千般憂愁,然而過了江還要攀登高山,況且仍然是一條條盤旋而上的險路蜿蜒。
但不管怎樣,路還是要走下去的。等渡過江以後,再回頭遠眺滔滔江水之外的天空,才發現,原來滿天的星星是晶亮乾爽的,而絕非是在水中濕漉漉地飄蕩。
長途跋涉畢竟是一件非常艱苦的事情,總會讓人疲憊消瘦,而人若是太過衰弱了,疾病就會接踵而來,我的身體這樣瘦弱,真是令人慚愧,所以為了身體更加強健,此後一定要努力加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