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杜嶺方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杜嶺方鼎

杜嶺方鼎中國商代中期的青銅器。1974年由一個名叫袁海軍的環衛工在挖土過程中一鎬挖出,地點為河南省鄭州杜嶺張寨前街。共兩件。一件高1米,重86.4千克,方形,深腹,雙耳四足,腹上部飾獸面紋,兩側及下部飾乳丁紋,形體質樸莊重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另一件較小,高 0.87米,重64.25千克,藏於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院之寶』」

基本內容

中文名:杜嶺方鼎

分類:青銅器

高:0.87米

出土時間:1974年

數目:兩件

年份:商代中期

所在:中國國家博物館 河南省博物館

重:64.25千克

學術命名:獸面乳釘紋銅方鼎

出土地址:河南省鄭州杜嶺張寨前街

基本信息

器物名稱:杜嶺方鼎

學術命名:獸面乳釘紋銅方鼎

所屬年代:商代中期

具體時間:公元前1590年至公元前1300年,約公元前1400年

徵集方式:出土文物

出土時間:1974年

出土地點:河南省鄭州市杜嶺街、張砦南街,屬鄭州商城遺址

出土狀態:完整無損,共一對

器物數據:通高87厘米,口長67厘米,口寬61厘米

相關歷史

1974年9月,河南省鄭州市杜嶺街和張寨南街在地下施工時挖掘到堅硬的金屬器物。在清除周圍的泥土後,兩隻外形類似的巨型青銅器現身。大方鼎通高100厘米,重達86.4公斤,被命名為杜嶺一號,入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小方鼎通高87厘米,重64.25公斤,被命名為杜嶺二號,由河南博物院收藏。

2010年,環衛工人袁海軍聲稱是方鼎的發現人,並且由所在社區出具了書面證明材料。但是此時遭到部分專業人士的反對,對於如何對待考古遺址的發現者也引起社會輿論的關注。

學術意義

中國歷來重視青銅器,視為國家象徵,鼎更是重中之重。《史記·封禪書》:「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雖然有文字記載,考古學上中國歷史卻開端於安陽殷墟,后母戊大方鼎是代表器物。其進一步溯源則由鄭州商城的杜嶺方鼎提供了線索。

杜嶺方鼎不只是早商的一件青銅重器,更是中國乃至世界於人類的青銅時代,[1]所創造的第一座青銅文明紀念碑——杜嶺方鼎是人類所能認知的年代最早、體量最大、鑄造最為完美、保存最為完整的青銅重器。

在擠掉登封陽城夏文化遺址出土的青銅容器殘片、偃師夏文化遺址出土的青銅?與收集而來的青銅爵,乃至鄭州商城遺址出土的原始瓷尊后,杜嶺方鼎挺進河南博物院建院八十周年九大鎮院之寶的行列,成為中國青銅時代前半期(夏與早商、中商)古物序列中唯一一件入選河南博物院九大鎮院之寶的神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