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杏葉石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杏葉石櫟
圖片來自福星花園

杏葉石櫟 基本資料

‧中文名稱: 杏葉石櫟

‧英文名稱: Amygdalate-leaved Tanoak,Almond Leaf Tanoak

‧學名: Lithocarpus amygdalifolius (Skan ex Forbes & Hemsl.) Hayata Lithocarpus amygdalifolius(Skan)Hay.Quercus amygdalifolia Skan ex Forbes

‧科名: 殼斗科(Fagaceae)石櫟屬(Lithocarpus)

‧別名: 杏葉石櫟,杏葉柯,苦扁桃葉石櫟,紅椆、嶺梅(海南島),校力,校櫟,校栗,力子,栗子

‧原產地: 中國大陸(福建、廣東及海南島等地)及台灣。

‧分佈: 台灣,通常見於在本島中及南部海拔 1,500~2,000 公尺的森林,也分佈於恆春半島 200~500 公尺地區,甚常見。

‧莖: 常綠大喬木,高可達 20 餘公尺,徑 1.5~2 公尺;樹幹通直,樹皮灰白色,不規則淺溝裂,老時呈片狀剝落。

‧葉: 葉互生,長橢圓狀披針形或闊披針形,長 10~15 公分,寬 2.5~3.5 公分,先端漸尖長尾狀,基部鈍或銳尖,全緣,革質或近似革質,表面呈有光澤綠色,背面褐色或淡褐色,表面光滑無毛,但沿著中肋略有毛茸,背面有淡褐色倒伏性毛茸,中肋於表面略隆起,而於背面顯著隆起,側脈 10~13 對,於表面略凹下而於背面隆起;葉柄長 1~2 公分,有柔毛。

‧花: 雄葇荑花序穗狀,長 4~7 公分,叢生於枝條先端葉腋;雄花多數,密集生長,長 0.1~0.12 公分,徑 0.25 公分;花被片 6 枚,外面有柔毛,內面有絨毛,雄蕊 10~12 枚,有退化的子房。花期 3~9 月。

‧果實: 果實為堅果,殼斗將堅果全部包被,單一生長或 2 或 3 枚癒合一處,長 2.5~3 公分,徑 2~2.5 公分,先端截斷狀,外面帶灰褐色,被有柔毛;苞鱗呈鱗片狀,三角形,幾為全緣,彼此間相互癒合,殘存花柱伸出於頂端。果次年 8~12月 成熟。


杏葉石櫟
圖片來自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用途:

1.建築及重構造材用:木材暗紅褐色,堅重,具多量之集合木質線,乾燥性質不良,僅供為建築、枕木橋樑等重構造材。

2.景觀: 庭園景觀樹、行道樹

3.食用:種仁煮熟可食,亦屬「櫧子」之一,「食之不飢,令健行」。[1]


形態特徵

1.常綠大喬木,樹幹基部常有明顯的板根。

2.葉為單葉,互生,披針狀橢圓形,長10~16公分,寬2.5~4公分,全緣,革質,葉端尾狀,表面綠色,葉背褐色,側脈10~13對。

3.花序頂生,有金黃色毛,雄花為密生的葇荑花序,花被片6裂,雄蕊9~12枚,雌花2~4朵聚生,花柱2~3枚。

4.殼斗球形,灰褐色,1~3個聚生,直徑2~2.5公分,總苞上之苞片盾形,互相癒合,堅果幾乎全被總苞片包覆,頂端截頭形,直徑約2公分。


杏葉石櫟
圖片來自福星花園
杏葉石櫟
圖片來自福星花園
杏葉石櫟
圖片來自杉林溪自然生態教育中心


生態習性

1.又稱苦扁桃葉石櫟,分布中國大陸及台灣2000公尺以下中低海拔森林。

2.殼斗圓球形,堅果幾乎完全被總苞片所包覆,是野生動物的重要食物,也是中高海拔具有代表性的殼斗科植物。杉林溪各步道都很容易看到它們高大的身軀屹立不搖地豎立在森林中。[2]


視頻

國立苗栗農工 | 大葉石櫟 | 植物解說

阿里山杏葉石礫救豆袋

2022/11/05大雪山櫟林帶生態之旅-10-橡實:森氏櫟、杏葉石櫟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1. 杏葉石櫟,認識植物
  2. 杏葉石櫟,杉林溪自然生態教育中心